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黄玉翠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正能量”,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异彩,获得主动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紧密联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小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出发,为小学生精心设计些鲜活灵动的富有情趣与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为学生的认知做好“架桥铺路”的工作。
比如,教学《比例尺》时,笔者出示了学生的照片与学校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将图片与实际事物进行对照,这些熟悉的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生活现象,激发起了学生们对“比例尺”知识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们通过分析、对比、讨论等,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异同点,不同点是大小不同,相同点是形状相同,并且实际事物与图片大小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与校园平面图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制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加深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
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制作成圆形而不制作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图形来导入新课。学生们被熟悉的生活现象所深深地吸引,为了探究其中的奥妙,纷纷动手实验,自主学习教材(文本)上的相关内容,迅速找到了理论依据,并理解、感悟、体验、掌握了圆的有关特征。此时,笔者并未就此草草收兵,而是继续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做成圆形的,联系所学的知识,将这些物体的面做成圆形的理由又是什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再次发生链接。
又如在《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课堂上,笔者在一个透明玻璃杯中盛放了一定量的水,然后向玻璃杯内加入一些糖,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实验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内容,顺其自然地引出了“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能有效地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的现实世界之中。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上的事物,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者、点拨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上即使教师讲课如何的明白,如何的透彻,但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不可缺位,最终需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不断体验才能实现。
比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笔者让两位学生来到教室前面来依照笔者的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走走停停,其中的一些概念便有效地予以理解。
“体积”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体积概念,在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体积的水,接着在其中一只杯子内放入一石块,另一只杯子里放入一只螺丝帽,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只玻璃杯中水位的变化,同时思考玻璃杯内水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玻璃杯内水位升高是由于石块、螺丝帽挤占了一部分空间。由于石块占据的空间大于螺丝帽占据的空间,所以放进石块的那只玻璃杯内水位就上升得高些,而放入螺丝帽的那只玻璃杯内的水位就上升得少些,从而学生自主体验、感悟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又比如,在“圆锥体积计算”的课堂上,学生们常常会忽视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这一限制性条件。为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笔者特意为学生们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与圆锥让学生们展开实验、操作、探究。由于学生们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限制性条件,结果无法达到V=1/3Sh。是数学教材(文本)上的V=1/3Sh这一结论错误吗?学生们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教师鼓励学生去分析、讨论、探究其中的原因何在。学生们经历一些探究后终于恍然大悟,终于茅塞顿开,其根源是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限制性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中“不攻自破”。
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课堂上,笔者尤其重视让学生自主体验。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安排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实验、探究、讨论、发现,进而让学生掌握了有关的知识。数学课堂上笔者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亲自实践,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
数学新课堂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是即时性质的评价。如,学生上课是否能注意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是否能注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等。当然,教师还可以课前制作“课堂行为评价表”,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数学课堂上,笔者能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评价,能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能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冲突处进行自我评价,能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感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等。
不可否认的是,多一把好的评价“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通过实验等有效的方法去自主探究圆柱的有关特征。当有学生说出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时,笔者当即表扬、夸奖这位学生有超强的观察能力。当有学生想出了“与众不同”的验证“圆柱上下底面完全相同”的策略时,笔者立即称赞这位学生的思维独特,想象奇特。当有学生概括圆柱的高的意义时出现了差错,小脸害羞得通红,笔者并没有否定,也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及时夸奖这位学生勇于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的。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及时的赞赏,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能有效地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的自信心,以焕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引领、点拨、指导学生,要给足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的评价,唤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总之,新时代视野下的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应从数学“教”与“学”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去使用数学教材(文本),努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内化知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实施多元化的数学课堂评价,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获得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