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超,吴斯琪
(吉林建筑大学)
装配式建筑具有着节约能源、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造价等优点,相对于现浇建筑来说更具有生命力。2017年3月,住建部发布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出以下要求: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15%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预制建筑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国家对预制建筑的标准和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起到集成的作用。数字化虚拟化项目,创建可视化信息平台,更生动地展示项目进度。BIM技术在预制建筑设计阶段尤为重要,可以提高预制建筑设计的效率,减少设计造成的误差,从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国外装配式较国内具有更深远的历史。美国是较早研究建筑信息化的国家,特别是在装配式建筑方面。很多国家更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所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和BIM技术结合的方法。BIM技术可以对项目进行施工模拟,再结合当地绿色建筑要求,实现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装配式建筑能够缩短工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资源的破坏。
我国2015年装配式建筑面积为7260万㎡,2016年达到1.14亿㎡,较2015年增长57%。2009年以后,全国建设了一大批建筑产业化示范项目,全国示范城市1个,试点城市10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64个。在信息化的时代,CAD软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需要。BIM技术的融入,既满足了从施工项目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也顺应了建筑业在科技发展方面的需要,同时将建筑行业带领进入了创新科技的时代。
BIM与装配的结合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新节点,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理念。传统建筑建造工期长,造价高,工作量大,而BIM与装配式结合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自2015年BIM大赛后的3年间,“BIM+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在大赛申报项目呈倍数增长[1]。由此可见,发展装配式建筑与BIM的结合只是时间的问题,前景无需质疑。
相比传统的设计施工流程,预制装配式建筑在设计上增加了许多流程。包括前期技术策划、标准化构件库的建立及深化设计等,使项目的设计阶段更全面细致,从而减少设计误差。在BIM构建的设计平台上,多学科设计师同步设计,更有利于沟通和修改,从而实现精细的设计流程。
装配式建筑的理念是使更多的建造过程在工厂里完成,这就要求构件设计的标准化。利用BIM技术建立BIM构件库,对构件几何尺寸进行精准设计,避免在冲突检查和后续安装过程中的偏差。同时在构件拆分过程中应该尽量将构件的种类减到最低,以防在工厂加工时造成构件模具的浪费。
在预制装配式设计过程中,需要各专业分别设计各自的内容,并积极配合项目的完成。各专业设计人员在BIM平台对同一项目模型进行设计,将此项目的主体结构、设备管线、预制构件整合,从而得出最优的设计结果。在构件拆分时,各专业设计师对本专业范围进行拆分,同时优化细节。各专业同时进行设计优化,可以缩短设计时间,避免出现图纸更新不及时的现象。
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分割和最终成本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强调成本控制。BIM技术在装配式中可以通过创建的BIM模型得出价格,控制成本。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调查中发现:运用BIM进行造价管理,可减少40%除预算以外的更改[2]。由此可见,将BIM技术应用在造价管理上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利用BIM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和详细分析,选定项目建造地址,进行场地分析规划后,建立项目BIM模型。与CAD所绘制出的二维图纸不同,BIM所创建的建筑模型是三维模型,且具有数据动态关联的特点。在创建模型的过程中,对其中某一构件加以改动,整个模型参数将会发生改变,这样避免了传统图纸的修改上的困难。模型建立时,将整合各专业的设计于一个模型之中,有利于整体把控和图纸的修改,便于各方设计人员的沟通。BIM模型包含很多信息,可以生成各种有关建筑物信息的图纸,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建筑物所需钢筋、材料等尺寸信息。
BIM模型建立以后,为形成进入工厂制造的构件,需要将模型进行拆分。拆分构件的原则是尽量避免构件数量过多,构件形状复杂,以便于后续工厂的加工,更好的控制成本。在原有的BIM模型的基础上拆分构件,可以使项目更具有整体性,以防数据的流失。通过构件拆分可以更清楚的观察构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细节也更容易观察。构件拆分后可以对构件进行细节上的优化,此时各专业协同优化,便于后续的设计与改进。
将构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及预制构件连接构造的设计,生成构件加工图。构件加工图可以完整的将构件的信息表达清楚,例如钢筋信息、模具规格等,实现与预制构件加工厂的完美对接。将建筑模型分派给各专业,各专业对自己的专业部分进行深化设计,细节修改。BIM也能够同VR技术结合,构建虚拟建设场景,使装配式安装工人可以更好的理解构件设计要点和装配的细节。
BIM技术还可以对复杂的梁、柱进行预拼装[3]。预拼装的主要作用是对节点进行优化,避免钢筋碰撞。在项目可视化的基础上,预拼装可以更精准的实现,此时可以将拼装的过程视为“拼积木”,将梁端部锚入节点内,提高此节点性能。BIM技术还可以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碰撞检查,碰撞检查可以检测出钢筋冲突节点,并在设计阶段对其进行改正,减少后续施工阶段修改带来的损失。碰撞检查又叫冲突检查,撞按检查类型可分为硬碰撞和软碰撞,按碰撞时间关系可分为静态碰撞和动态碰撞[4]。在同专业范围内将构件归类进行碰撞检查,找出有效的碰撞点进行修改。
动态碰撞是施工阶段由于施工误差而产生的碰撞。利用BIM软件模拟构件与机械运行轨迹,与建筑模型的关系,以实现碰撞检查。在碰撞检查后,对项目进行优化,再进行碰撞检查以减小误差。
在设计阶段中,传统的CAD软件不能直接生成项目的造价,只能后期利用其他软件或者造价人员手算工程量和造价。而BIM相关软件可以自动统计项目造价,避免了传统算法的误差,或运用其他软件产生的数据丢失,更方便造价人员对项目的系统管理。现阶段我们对造价的计算,依靠的是二维图形基础上的统计和整理,将繁琐的造价计算转化为直接生成的数据,更符合建筑智能化发展。造价人员的工作是否会被软件所替代,或者在此大环境的基础上工作内容有什么更新,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可以使建设项目无论在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具有高效的特点,尽可能的降低误差来源。BIM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目的是实现建筑项目可视化;实现对项目施工进度的实时掌控。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建立项目三维模型,对项目进行构件拆分、深化设计、碰撞检查,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