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陶秋月
本文利用田野调查法,对云南省丽江市新团苑住宅小区(270户高校教师住宅小区,儿童同伴交往机会多、时间长,固定交往同伴多、关系好)、云南省曲靖市御苑住宅小区(380多户混杂住宅小区,住户有教师、公务员、医生、生意人、企业公司上班人员等,大部分住户是云南省曲靖人,儿童同伴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时间短,固定交往同伴少)、昆明市龙泉住宅小区(330多户混杂住宅小区,住户有教师、公务员、医生、生意人、企业公司上班人员等,来自各省份和云南省各地区,儿童同伴交往机会相对少、时间短,固定交往同伴很少)带孩子的部分老人(主要指孩子的奶奶爷爷、外公外婆)进行交谈和实地观察,通过文化视角分析,试图探索住宅小区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有效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移动大,同一个城市工作、生活着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高楼式、社区式、住宅小区式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平楼式、村寨式的环境。百度百科中解释到:住宅小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区域活动内,具有相对独立居住环境的大片居民住宅,同时配有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社区是指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对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本文所指的住宅小区是指楼盘开发商开发的住房住宅小区。这样的住宅小区有大有小,一般都有物业管理。在住宅小区内,人们的交往观念和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变少了,人情味也就变淡了,同时儿童的交往也发生了改变,以往散放式、自主自发式的同伴交往变成了由父母引导的监管式同伴交往。这样的交往虽然比以前有很多好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但同伴在其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际关系。
学前儿童正处在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很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1.对门都不认识,家家关门闭户,更不用说建立友好的邻里关系。
在与进城带孩子的老人交谈时,老人对现代的邻里关系表现出一些不可理解的地方:“在过去,邻里之间的来往很多,孩子们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找小伙伴玩,虽然也会遇到许多不通情理、势力的家长和一些调皮捣蛋甚至有些可恶的孩子,但孩子们有伴玩,玩得很开心。而现在的孩子都是孤零零一个人,家里没玩伴,小区里也没玩伴。对门都互相不认识,也不来往,家家户户关上门,一家不知道另一家的情况。”
以下是进城带孩子老人反应的问题:
(1)邻居的孩子从不主动找别的小朋友玩;
(2)家里吃不掉的东西,宁愿丢弃,也不肯分享给邻居;
(3)邻居之间有什么困难,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
(4)所有的老人、小孩更多的时间是只呆在家里;
(5)在城里生活不习惯,也不开心,有种坐牢的感觉。
2.住宅小区里家长都不带孩子们在一起玩。
老人反应:
⑴家长们都互相不认识,也不带孩子出来在一起玩。
⑵现在的孩子太娇贵了,带孩子出去玩,更多时候是各玩各的,即使在一起玩,也有家长紧紧地盯着,生怕自己家孩子被别人家小孩欺负了,或者欺负别人家小孩。
⑶孩子在一起玩,打打闹闹太正常了,一整天时时刻刻监视着孩子,孩子也不自由。
3.住宅小区里的人来自不同地区,讲话听不懂,习惯差别大。
老人反应:“有的邻居随时遇到,还经常笑着打招呼,可是讲话听不懂,给他送些东西,吃不惯,用不来,相处有障碍,难于交心,更难深交。”
1.与儿媳难相处
与儿媳难相处,尤其是互相不融合,年轻人平时工作忙,生活习惯差异也大,大家就是有事说事,无事少谈,与儿媳之间有隔阂,难形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2.带孩子的方式变了
在吃喝玩睡方面:以前更多是放养,而现在孩子吃喝玩睡各方面都很严格,对于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玩,玩多长时间父母都有严格规定。尤其因为吃喝引起孩子身体不舒服时,婆媳矛盾恶化。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做,生怕做不好,怕孩子捣乱,给自己惹麻烦。
费孝通在《乡村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并指出:人类交往联结方式主要体现在乡村社会中,以血缘、地缘、邻里关系为基石。
在进城带孩子的老人生活经验中,就深刻烙下这样的人际关系烙印,虽然老一辈的“幼儿人际交往观”和现在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完全相适应,但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中可以看到积极的一面,即以往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积极地影响到幼儿同伴的交往发展,至此积极影响到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
根据上面的交谈,如今的同伴交往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性、健全人格、同伴交往等有以下消极的影响:
1.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长辈之间的交往影响着幼儿的交往,因为这个时期幼儿交往更多的是学习长辈的交往。在婆媳关系中,不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幼儿的交往认知。
2.邻里环境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邻里之间很少相互来往,第一担心安全问题;第二,怕别人来家里知道家里更多的信息,也怕把家里弄脏弄乱,难于收拾和管理;第三,去别人家里总怕打扰别人。
如今的人际交往中对环境认识和自我约束、安全等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在老人眼里,人与人在一起就是要有一些敞开度,互相帮助和了解,合适的好心人在一起更加热闹和快乐,这样人们的人情味才会更浓,更懂得分享、互助;而现在的邻里关系大大地减少了学前儿童人际交往的实践机会。
3.住宅小区环境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在老人眼里,住宅小区只是大家的房子买在这里,而人却没有融在一起,这样子就导致了:
⑴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多;
⑵同伴交往的深度不够;
⑶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不强;
⑷同伴交往的必要纠纷发生和解决的机会少。
1.增强家长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重要的认识。
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环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70、80年代的同伴交往环境和如今的同伴交往环境已大大不同,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给孩子营造的氛围和创造的人际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家长要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交往是大人无法替代的,只有孩子在宽松的交往环境中,才会学到规则,学会分享,学会做人做事,人格才会得到健全的发展。
家长应该深刻意识到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同伴交往机会。
2.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可以发展相关业务,创设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环境。
现在我们的社区服务还不够健全,给幼儿提供直接服务的项目相对很少,尤其在西部城市,住宅小区也仅仅局限于物业管理服务。
由于住宅小区的范围小,一个住宅小区居住的人对小区有一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新建的住宅小区几乎都配有儿童游乐设施,但面对同伴交往的问题却几乎为空白。可以设法在住宅小区内增加更多的服务项目,并相应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增加一个小区内所有业主的交往关系,以此创设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环境。
具体的方法有:
首先,配置一定的专业学前教育人员——引领、规划、制定、组织相应的住宅小区幼儿活动;
其次,营造一个邻里多来往的氛围,创设一个生态化同伴交往的环境。
⑴帮助家长互相认识,增加友谊;
⑵鼓励家长结识几家友好家庭,常相互来往,并制定相应的来往目标。例如:每个月完成相应的目标——每个月串门几次;每个月单独把小孩送入其他家庭呆一天;每个月向友好家庭送东西几次;每个月邀客聚会几次等。
最后,开展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亲子活动、老人才艺展示活动、孩子自由活动等。
3.年轻人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置身于同伴交往的本土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很多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提出,在学前教育阶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中国的孝道、处人之道、邻里关系中蕴含着许多真善美的元素。
能够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打开人与人之间的心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这对于孩子的同伴交往和健全人格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无论社会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孩子的同伴交往关系来说,如今这样的社会环境阻碍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4.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敞开心扉,增强家里人之间的和谐度。年轻父母在孩子的吃喝玩睡方面,对老一辈的要求不用太严格,多一点,少一点,甚至生个病也不用过度责备老人,长辈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所以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要对长辈知恩知善,教会孩子不斤斤计较,拥有宽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我们知道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形成的过程就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其中健康的同伴关系能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