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星月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其教育任务有三:管理班级成员行为,激励成员改善绩效,保证教育管理效果,均需依托沟通手段落实。埃里克·伯恩的“沟通分析理论”强调,沟通“以人际互动为基础,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了解,帮助认识现实,消除幼稚冲动,学会适应,从而达到重建自我的目的。”鉴于此,“师生互动”也需基于教育环境和事件,找准沟通着力点方能以心攻心。这与“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应变思想为基础”的“权变理论”异曲同工。现通过三则案例,探析如何根据教育状况“权变”沟通的着力点,以求较好效果。
某日课间,三位女班干来投诉:“老师,班上男生最近很过分,骂人太难听。”“骂什么?”我追问。“反正很难听,我们说不出口。”他们还没说出什么就羞红了脸。为免她们窘迫,我转移问题:“哪些人常骂?”她们争先恐后地列举三个男孩的种种“劣行”。我以调查“班情”为由请来三位焦点人物,不给思考余地便单刀直入:“最近你们跟班上的同学结仇不浅啊!”我故意夸大其词,他们果然中招立即反驳:“哪有的事?谁说的?我们跟大家好着呢!”“那为什么用那么难听的话骂人?”三位女孩并没有说出口男孩到底骂了什么,可眼前三位闻听此言立即像蔫了的瓜秧子,显然被我猜中了。
“哪儿学的?知道这些话什么意思吗?”我步步追问。“不是,老师,我们没想骂人,游戏里、电影里都这么说的,很正常啊!”他们结结巴巴地解释。好一个“白马非马”的新解——“此骂非骂”!我佯装生气地质问:“我不会打‘英雄联盟’游戏,可我也知道游戏里的角色生生死死如家常便饭,真实世界里你们能死而复活吗?”三人摇头。“游戏或影视作品的世界是虚拟的,既然你们不生活在虚拟世界,就不能把其中的台词搬到真实世界里来耍酷!那些话低俗不堪,你们心里不想骂人,可一旦出口便拉低了自己的档次,这是你们希望得到的结果吗?”三人再次摇着头陷入深思。
这个案例显示,青春期的男孩学抽烟、着异装、爆粗口,遇见不平强出头,做出哗众取宠之举,模仿影视硬汉举止,其心理需求是为博人眼球,满足随自我意识的发展而膨胀的虚荣心。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要关心其身体发育,以及因身体发育而导致的微妙心理。一旦关心这些,老师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而学生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共情。
课间某生来“举报”一起匪夷所思的事:小T把父亲推荐他阅读的《挪威的森林》扔进了畚箕,“他觉得这书不健康”,可其他男生却在抢着读。举报的男生刚走,一拨女生叽叽喳喳来投诉:“老师,你快管管我们班男生吧!他们懂的东西太多啦!还胡说八道。”了解之后,得知男孩们提及了书中所写的某些让人敏感的字眼。
平静地扫过女孩们清澈的眼睛,我云淡风轻地笑,“你们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村上春树。”她们异口同声。“对!村上春树是著名作家,《挪威的森林》是畅销小说,很受年轻人欢迎,我也读过这书呢!”“啊!”她们大大地张开了嘴巴。我继续解释:“这本书中确实有一些成人的描写,可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部分吗?目前你们可以选择性地阅读,村上春树的文字精湛,细节处理极具艺术化,素描化的意境直指人心,书中有年轻人对于生死命题的思考,主人翁有通过性来探究存在意义的尝试,也有对于爱情忠贞度的叩问。总体来看,它是一本好书!”女孩们脸有羞赧,却不再那么紧张与焦灼。
在生理上,女孩发育比男孩平均早约2年,当男孩的性征明显发育后,会遭遇更多的身心困惑。此案例中,无论是女孩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是男孩的“少年也识愁滋味”,都是青春期性萌动和性觉醒。他们对异性逐渐产生兴趣,对与性有关的事心生好奇,可在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约束下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学习。女生心有“要求”,却“不便”明说,表现为身体和语言上别扭的抗拒与排斥。
这种现状源于中国父母对孩子性教育的严重缺失或过度掩饰,父母越回避,孩子越好奇,越想揭开神秘面纱一探究竟,反而容易走入极端:一是通过网络去探索与性相关的知识,容易被不健康的网站或影像资料误导;二是孩子从父母的回避态度中推断出“性”是不好的,于是主动退避一路无知。身为班主任,要意识到农村家庭在性教育方面的不足,保持不批评、不排斥、不抗拒的态度,正视对青春期孩子性教育的科学引导,引领他们正视青春期的心理要求,再通过主题班会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帮其消除烦恼,健康成长。
一学年来,我不断从任课教师那里获悉男生Y的“负面报道”:数学课,Y把集体作业点评当作对他的针对性批评,他狠命揉搓自己的练习册;历史课,由于对活动规则的理解不同,Y让历史老师的课难以为继;地理课,Y做数学作业,老师稍加提醒,他便拍桌子、跺地板,用刀刻划桌面。每当“负面报道”传来,我除了跟老师们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还会即时联系Y父亲,希望他关注孩子回家后的情绪和言行是否异常,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温暖。Y的这些异常行为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如今正在好转。我过度的“包容”,是因为Y处在生命中最痛苦的特殊时期,他需要足够的时空去舔舐伤口,慢慢愈合。
六年级毕业后的那个暑假,Y的母亲被查出罹患胃癌,住院不足两月就撒手人寰。对年未14岁的Y来说,痛失母亲无疑是他人生的巨大灾难,这一系列偏离常规的做法其实都是创伤性应急反应。他在宣泄愤怒与悲伤,他痛恨命运夺走了母亲,将他的幸福撕扯得支离破碎。在与Y每一次沟通时,我选择做安静的倾听者,倾听他对母亲的思念、对命运的控诉、对周遭的迁怒。一盒递上的纸巾,一个温暖的拥抱,一阵陪伴的落泪,都是无声的沟通。唯有看见他的痛苦与难处,他才觉得我不是在同情他,而是与他感同身受。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同情,只会让弱者更加虚弱,找不到力量走出困境。”所以,我通过倾听让他宣泄内心的负能量,慢慢梳理情绪;通过交谈让他找回理智,重塑理想。
以上案例表明,教育生活是“一连串待决策的决定与待解决的问题,而人们(包括学生)拥有理性与自由来做决定并解决问题。”班主任根据教育环境找准沟通切入点,着力于“了解人性、读懂人心”便可。正如埃里克·伯恩强调的那样,“任何时候,当一个人确认出另一个人出现之时,不管是口头语言的或身体语言的,沟通即已发生。沟通不仅仅是人们对话的一个单位,也是两个人自我状态之间的刺激——反应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