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影视作品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同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好的作品具有审美性、教育性、社会性、形象性等特点。
不同的学者针对“学前心理学”的性质进行研究,为其进行重新定位。在本研究中,“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学前专业师范生的基础专业课。
影视作品具有直观形象性,这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创造了条件。学前心理学这门课属于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一些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例如感知觉的概念、记忆的基本过程等知识点,单纯依靠教师用口头描述的方式进行讲述讲解,不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教授学生一些比较难懂、晦涩、抽象的知识点时,加入一些影视片段,便于学生分析与理解。例如,在讲到第三章内容《学前儿童的记忆的发展》时,学生对本文性的文字:“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的三个过程,研究者在备课过程中搜集了一期当下播放比较火热的节目《最强大脑》,并节选了其中几个片段进行整理合集,在课堂上适时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个选手的准备—识记—整理—作答等几个环节直观地了解一个人记忆的整个过程。片段当中,运用科技手段把记忆的识记、保持以及回忆等过程夸大夸张,让人印象深刻。研究者在课后与学生交谈中得知,学生发出惊叹:“哦,人的记忆过程原来是这样的啊!”试想,如果在课堂中不呈现直观形象的影视片段,学生单凭依靠死记硬背也能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但这种学习方式下形成的知识离学生太远,生涩难懂。不如影视资料带给学生的感受更鲜明,更直接。
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前的学生不仅要学习通识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习相关的技能技巧(舞蹈、钢琴、绘画、美工、环创、讲故事)。相比比较难懂、晦涩的心理学知识,学生更喜欢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技能训练上。据研究者统计,本校的学前专业的学生一周只有2个课时的学前心理学课,而技能课时则为12节,甚至会更多(琴点、舞点)。这是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不会把大把的时间放在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上,而更钟爱与看手机,玩电脑。基于上述考虑,研究者进一步寻找影视作品的优势和特点。研究者发现一部电影一般是120分钟,一集电视剧一般45分钟,电视节目更是有规定的节目时长和播放时间。从某种意义来说,观看一定的影视作品相当于快捷的阅读,学前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并对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到指导与教育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考虑,研究者认为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例如电影《叫我第一名》《海洋天堂》《雨人》《异度空间》等,以及一些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育儿课堂》《回归快乐童年》等。这些影视作品都在无形中渗透一些学前心理学的现象和知识,同时一些事例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便于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及周围的生活,得知学前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伴相生。也无形中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情况下,平铺直叙、干巴巴的讲述讲解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因为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一节课有意注意的时间为注意保持时间约20—25分钟,长期单调的讲述会容易引起学生产生疲劳。而学前心理学本身的特点就是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介绍给学生,尤其是一些理论流派(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发展学说等)需要教师对相关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只有对相关概念、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这就与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冲突,研究者在教学中发现后半节课讲的内容学生总是掌握不了,上着课上着课学生开始分心了。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研究者试图尝试在课前、课中适当插入与教学相关的影视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例如,研究者在讲到第四章内容《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时,当学生出现分心的现象时,就给学生呈现《地球上的星星》和《异度空间》上的截取片段,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另一方面也把关于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以及想象的种类等相关知识复习巩固了一遍。
在高师学前心理学教学中,需要加强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其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影视作品在高师学前心理学中的应用,能够拓展任课教师的知识面。人无完人,学前心理学老师也是如此,当研究者第一年接触该课程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更多是采用讲述讲解的方法,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简单明了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吃透、领悟,研究者开始查阅资料,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一一匹配,并尝试在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呈现相关影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的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对原有的学前心理学知识更全面、立体、全方位地把握。
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的总体目标要求涉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三个维度。其中情感目标为:“学前心理学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与其在课堂上用三寸不烂之舌宣讲“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关爱幼儿,理解幼儿,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教育观。”不如给学生呈现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更具有直观性、逼真性、可感性,它可以通过塑造形象、音乐的渲染、氛围的营造等手段,并运用影视的特殊技巧来表现情感,因此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当学生有了对影视作品的价值观和导向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时,他们在课余时间收看的影视作品也会自然地成为他们自我教育的素材。比如,给学生呈现电影《一个也不能少》《草房子》《看上去很美》《素媛》等优秀的影视作品,观看之后让每一个学生都写观后感,在收上来的作品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观念在改变,有的学生在她观看电影《看上去很美》之后写道:“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如果不爱孩子,请不要伤害孩子。教师的工作不是虚假的看上去很美,而是真实的美。”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引导他们逐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积极的教育态度,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影视作品在高师学前心理学应用的过程中要找准最佳时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刺激物的特性以及学生本身的状态。长时间进行单调乏味的活动、对课堂缺乏兴趣、睡眠不足或者身体状况等因素都会引起学生注意分散。而有意注意的发展则需要组织有效合理的活动,给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换。例如,研究者在开展《亲子关系》一章的教学中,在讲了亲子关系的定义,作用及特点时,发现学生听课不在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就播放了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通过6分多钟的实验展示了依恋的不同类型,既结合了教学内容与进度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课后检查掌握的情况,学生对所学知识了如指掌。
最佳作用点要考虑以下几点:利用影视作品要能够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形象化、清晰化地呈现。例如研究者在讲到“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这一个知识点时,学生感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研究者选取了电影《异度空间》中的片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学前心理学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这一目标,是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所在。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扮演者引导者、协助者、组织者的角色,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果课上过分注重影视作品的投放,往往会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课堂看似活泼实际呆板僵化。影视作品应用于学前心理学,不能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只能处于辅助教学的位置,它的价值只能为教学服务,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对影视作品的内容、情节和场景等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一定的讲解,对于比较长的影视作品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快进、暂停或者剪切与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