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君 寇金路 李馨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
为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01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到重要战略位置。并在部分高校试点实施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律师四大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卓培计划或卓越计划。该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卓越教师应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师素养,应掌握“会备课、会上课、会研究”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的优秀毕业生。
“G-U-S教师教育联盟”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为“哈师大”)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探索出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为了培养合格的师范生,在协调创新的理念下创新实践以省级政府(G)统筹为主导,以高校(U)与地方政府(市、县两级政府)所属中小学校(S)联盟为主线的G-U-S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支柱,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此我国制定了人才强国的战略举措。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指出“教师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雕塑家”[1]。将教师等同于未来社会的雕塑家,社会的发展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需要雕塑家去用心雕刻每一件作品构成这个不平凡的社会,因此,卓越教师的建设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任,汉代荀子也提出“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国家的兴衰在教育,教育的好坏在教师,师范教育可以兴邦。破解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重大命题,改善中国教育的质量,需要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抓起,这是中国发展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就是顺应国家发展需求、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各领域合作有效开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又适逢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之际,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出发,俄语越来越成为我国的“关键外语”,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应成为“俄语重点发展区”,与此相适应,完善俄语教育规划、布局和语言政策,创新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中国俄语教育战略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长远和现实出发,根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把俄语教育上升到战略层面的整体思考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及省教育厅予以高度重视。
近些年来,中俄两国在各个层面的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不言而喻,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还将大大增长。高质量俄语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中学甚至从小学开始抓起。我国很多中学原来一直开设俄语,然而,近十多年,很多中学已经停止开设俄语。多数中学俄语教师由于多年不从事俄语教学,一旦开设俄语,由于年龄和对俄语生疏等原因,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俄语教学的需要。可以说,我国中学俄语教师队伍已经处于“青黄不接”的断档期。培养高素质的俄语教师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教育改革力度加大,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师范生学科专业素质和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教师。中国的教师教育体制与机制需要做出相应改革,改变原来体制封闭、模式单一、资源利用低效的状态,打通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培训环节,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高校内部资源的协同整合,充分利用远程与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传播力量,可以聘请高质量的专家录制MOOC,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本人建立的全国中学俄语教师群(已达244人)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群里有全国俄语中学老师、关注中学俄语的大学老师、热心的俄语外教。此群加强了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联系,不仅能够帮助一些俄语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也使得师范院校的科研能够落到实处,使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重建新时期中国教师教育的新机制、新模式,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国内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师范人才培养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了尽快培养出高水平、能够出色承担中学,乃至大学俄语教学的教师,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启动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未雨绸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正是为了多出师范人才、快出师范人才和出好师范人才而制定的一项国家教师培养的战略性方案。“俄语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就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俄语师资,造就优秀的俄语人才而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哈师大斯拉夫语学院的实习基地山东单县五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拓宽俄语教学思路,提高俄语教学质量。曾有十几位俄语教师到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他们还先后邀请了俄语专家、高校教师到学校讲学,以便使更多的老师受益。中学教师进入高校的进修和高校学者的讲学全面提升了单县五中的俄语教育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借助高师智库提高自身水平提供了范例。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缺乏高素质教师等因素是阻碍和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和瓶颈。但是,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不仅难以保证师范生的学科水平,也无法保证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也培养不出能够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教师。在省级统筹下,不同专业之间的招生数量可以相互调整。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师范专业招生计划,选拔优秀且具备从教潜质、有较强教师职业意向的学生进入师范类专业进行培养。分流后完成教育实习任务。该制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培养数量过剩、生源质量不高、培养专业与未来岗位需求错位问题,强化了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的养成和教学技能的训练,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了学生的职业志趣,有助于在多学科综合和高水平学术平台上培养高素质教师。
世界各地在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探索中,尤其是在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都意识到教师教育不只是教师培养院校自身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培养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的共同参与才能提高成效。
哈师大在教师培训中,主要开展四大方面工作:对基地在职骨干教师给予专项培训和研究生学历提高等方面的优先帮助,聘任基地学校推荐的高级、优秀教师作为哈师大本科教学兼职教师或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在基础教育研究方面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业务支持,与基地学校共同进行有关教育、教学、教法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课题合作研究活动;定期召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邀请相关教育专家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共同参与学习和研讨,不定期在基地的相关地区组织教研、教学竞赛等活动;优先聘请基地优秀教师参加全省高中会考、全国高考等评阅卷工作,参加中学教法等教材编写。把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大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有机结合,如中学俄语教师参与教育部的课题,高师的俄语专家为中学俄语教师举办讲座,进行培训,实习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对俄语实习生进行共同指导。此举不仅破解了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难、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难题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难题,实现了有关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
随着教师培养任务主要由大学承担之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制约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最为关键问题。面对一些教育机构忽视和弱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严重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问题。一些学校积极进行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索,改革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实践的学分比例,如哈师大开展的顶岗实习、混合编队实习,依托“黑龙江省政府-高校-基础教育”(G-U-S)教育联盟建立“省级教师教育实习示范基地”等;近年来,我国一些师范大学尝试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培养俄语专业卓越教师,在职前应该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机会,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俄语专业“卓越教师”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逐渐完善。教学实践为俄语师范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从模拟实践课堂走向真实的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
我国教师教育实施的主体是师范院校,而基础教育管理和实施的主体则是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相互隔离的体制限制了相互间的合作。职前教师培养封闭在大学校园内,职后教师培训主要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负责,虽然近些年大学承担了大量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但培训者、被培训者这种简单的供需关系并不能促成大学与中小学间的深度合作。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相关研发机构等形成稳定、互动的机制,各个要素间协调运转,大学提供资源与智慧,中小学提供实习的场地、教育研究的基地,共同培养职前与职后教师。而目前大学与中小学间的相互隔离使双方的教育资源浪费,教师教育结构不完整,质量不高。
教师的发展首先要从师范生抓起。哈师大斯拉夫语学院院长赵秋野教授申请的2012年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俄语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属于师范俄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核心课程之一,是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训的结合。此课程有利于师范生系统地学习俄语教学法理论,培养俄语教学技能,提高俄语教学研究能力,可以指导中学俄语教育实习,也可培训中小学俄语教师。中学的优秀俄语教师成为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建设此精品课的过程中增进了师范院校与中学俄语教师的专业交流,加强了俄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教师在职后的发展也应得到重视,一些学校的教师并非是科班出身,虽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但缺乏教学法、教学技能,所以政府应该做出一定的规定,大学提供职后发展的平台,例如可以在假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去大学学习,尤其是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了解心理学和教育学,他就会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迷失方向”[2],师范大学要成为基础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完善中学俄语的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效能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高等院校追求学术性、研究性仍是普遍现象,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中重视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学科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重视论文的发表和学术影响力,忽视对中小学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忽视为中小学服务的使命。从而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研究脱离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也难以为中小学所认同。“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一直没有真正落实。大学俄语教师应为中学俄语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三年完成六年的教学任务是很多高中开设俄语面临的迫切问题。高中起点的俄语教材编写迫在眉睫。农村高中,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升高中时英语成绩较差,学校动员英语成绩低的学生选学俄语。俄语学习是从高一开始,学生的压力非常大。因此,编写高中起点的俄语教材只是依靠中学一线的俄语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大学俄语教师及出版社的俄语人员可以参与,共同编写。
中学俄语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困难重重:教育部门在优质课评比、课题的开展等方面几乎没有关注俄语学科,造成俄语教师在评职称时没有业绩条件,对调动俄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极为不利。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制定的公平性。另外,中学俄语教师参与大学的相应课题研究应该得到中学的支持,并成为评职、评优的重要指标。学历的提升、定期的培训应该成为教师评职、评优的条件。因此,更改评价体系能够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越多,学生掌握知识才会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也就越高,孩子们就越把他当作知识之源而被他所吸引”[3],教师的知识是孩子求知欲的源泉,为了学生的发展,中学老师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知识还要博览群书,政府可以每年组织一次教师知识大赛,优胜者可以获得优先评职称的指标。由于俄语招生的人数过少,哈师大取消了俄语专业的函授和自学考试。这就阻碍了很多中学俄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鉴于此,政府和高师院校应该给予政策倾斜,不能只是以经济效益作为招生的指标,应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为教师素质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分热,回馈社会。中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除了继续教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读书。现在有很多教师下了课之后就不会再碰任何书,以至于除了自己教的这门课对其他的领域一无所知,这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身为一位教师很不合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知道的东西必须是他在课上讲授的东西的10倍、20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材运用自如,才能在课堂上从大量事实中选取最本质的东西来加以说明。”[4]由此可见,读书对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同样,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应进行改革:应该鼓励大学俄语教师带领学生到中学去实践,将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经历作为教师评职、评优的一个必备条件,加大俄语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力度,加强大学俄语教师与中学俄语教师的专业联系。我们应不断调整教师教育政策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并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以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
“G-U-S教师教育联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如果我们不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师范大学永远都在进行着“为明天的学校复制昨天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