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文(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发展大数据战略”。同时,《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对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这说明大数据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带来了根本性的方法变革。这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创新工作理念与方式方法;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探索出深刻、有效的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我们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大数据”是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关于它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目前社会上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所提出的。所谓大数据,就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远远超出传统数据处理工具所能处理的数据的集合体。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且时效性高。
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是网络新媒体时代,当代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模式得以创新,同时也更加具有丰富性与挑战性。传统高校的思政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定的思想理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影响,使他们形成具有一定社会需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准则。新时代下,作为网络上最庞大的活跃群体,大学生们每天都在与各式各样的数据打交道,无论是信息检索,还是文献查阅;无论是发表博文,还是制作图片;无论是听歌看剧,还是休闲游戏;无论是网络购物,还是关注时事。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已经与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无法把学生与数据相割裂,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是非常重要、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任务。进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得到深化:从传统的思想引领与观念影响,转变为通过网络信息全面深入了解学生,通过数据媒介全面关注学生,从而多渠道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时俱进的进行思想引领与渗透式教育。
大数据时代,随着学生群体对网络新媒体的适应与使用,高校在管理与教育上也紧跟当代青年成长的步伐,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新举措。
1 多平台关注引导法
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等科技的诞生与飞速发展,为庞大的数据储存与调配提供了多种载体,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沟通、消费、交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与移动设备,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离不开这些载体的支持。QQ、微信、微博、空间等,只要能发文字与图片的地方,就会有学生思想的表达与思维的碰撞。学生工作者们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及时关注学生言论与思想,关心学生生活状态与心理活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发现不当言论,第一时间加强引导教育。与此同时,教育者们不单单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与思想导向,更能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全面践行当代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2 学生自主发起法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高校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影响,这种手段不仅效率低,而且认可度差强人意。大数据时代下,多种网络平台的灵活运用,一方面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把思想引领渗透进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使得一部分觉悟高、有经验、思想先进的学生骨干与优秀青年率先接受教育,同时主动地加入到思想教育阵营中,帮助老师,自发的、小范围的开展教育活动,关注舆情与学生动向,及时沟通与汇报。同时以身作则,在学习实验、社会实践、学生活动等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表现去影响周边的同学,传播正能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科教育一样,亦是如此。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同时作为教育主导,更能发扬教育本质,同时也响应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培养起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品德、爱学习、求进步的有为青年。
大数据时代虽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也给校园管理、学生的学习与校园生活带来便利,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上,利弊共存,着实产生了不小的挑战性。
1 数据安全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信息都被以各式各样的数据所储存,且一一对应,一个数据可以对应一位学生的某一项基本信息,而一位学生同样也可以对应一组数据。不法分子有可能乘虚而入,窃取盗用学生的信息,造成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进而对学生的生活与心理造成深刻影响。
2 数据繁杂性问题
学生在接触形形色色的信息的同时,容易被大数据的繁杂性所严重干扰。选择垃圾信息,避开有价值信息,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判断,更影响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近年来,全球数据总量正以33%的速度逐年增长,而我国的数据总量更是以50%的速度增长。数据洪流下,充斥着各种虚假、无意义的信息,误导舆论的同时,造成大学生是非观、价值观的扭曲,同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甚至是一些敌对势力与不法分子,企图蛊惑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并以此煽动大学生的情绪,干扰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因此,教育的前提是规避这些虚假、繁杂的错误信息,同时极力遏制违法信息,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道路。
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思政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很难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大数据背景下的优势,同时如何有效规避这些复杂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探索出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高校诸如院部系、学工处、教务处、后勤部门、保卫处、校医院、心理中心等各部门间加强合作与密切联系,每一个部门为学生建立起一套“数据库”,通过各部门的交流,把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合理调配与运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数据链”,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可以通过数据显示,每一个学生的动态都可以通过数据预判。
传统的思政教育把所有问题融合起来进行解决,实效性差,认可度低。大数据的出现有利于我们迅速地、有效地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可以将学生按照诸如心理健康等级、学业成绩、思想层次等方面进行分类,一方面有利于掌握学生特点,另一方面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政教育更加有效,更加被广泛认可。与此同行,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认知自我,给学生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自画像,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从教育的主体变为教育的主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数据时代的学生教育工作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门大学问,不仅依赖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同时也需要更多专业人员的参与以及专业组织的运行。当代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更多是学业成绩以及综合测评,看重的是学习成绩以及学生组织与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对于思想建设方面的评价侧重偏低,同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越发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我们,需要有一套专门的思想评价体系,可以把学生日常思想、言论、表现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动态,汇总成相应数据,进行储存分析。一方面把过程性评价数据化,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与自我修养,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思想发展作为个人发展的最重要一环,促进我们的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