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接物要懂得因时制宜

2019-01-11 00:19何海舟
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 2019年6期
关键词:变通国学比喻

◎何海舟

前言:《幼学琼林》是一本国学启蒙读物,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籍制度、鸟兽花木、朝廷制度、文事科第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几乎囊括了明代以前有名的历史典故、趣闻轶事、名人警句等,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刊精选了《幼学琼林》中的部分内容,以原文、译文、注释、故事的形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同学们在诵读中轻松快乐地亲近国学,更直观地感受国学的魅力。

【原 文】

刻舟求剑①,固而不通;胶柱鼓瑟②,拘而不化。

斗筲③言其器小;梁栋④谓是大材。铅刀⑤无一割之利;强弓有六石⑥之名。

(节选自《幼学琼林·器用篇》)

【译 文】

用刀在舟旁刻下记号,而照着记号去寻他的剑,这种人一味固执愚笨,全然不知变通;用胶粘住了弦柱,去弹那个瑟,这种人固执拘泥不化。

斗筲是说人的才识短浅气量狭小,好比斗和筲容不下较多的米和麦。人的才干伟大,好比房屋的梁柱,担当得起重大的责任。不会做事,好比用铅来做刀,拿来切东西都不够锋利。强硬的弓有六石之称。

【注 释】

①刻舟求剑:这是讽刺那种固执愚笨而不知道变通的人。

②胶柱鼓瑟:这是嘲笑那种拘泥固执而不懂变化的人。

③斗筲(shāo):斗和筲都是很小的容器。后来比喻人的见识短浅,气量狭小。

④梁栋:即栋梁,房屋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⑤铅刀:用铅做成的刀,很软。

⑥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故事链接】

胶柱鼓瑟

古时候,有个齐国人到赵国去学弹瑟。到了赵国,他听老师弹的曲子是那样悦耳动听,非常高兴,下决心要把老师的技艺学到手。但他不是塌下心来扎扎实实地从基本功学起,而是急于求成,想走捷径。他等老师弹完一支曲子,就用胶把调音的琴柱给粘住了。他自以为这就可以把老师的本领掌握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乡。

齐人回到家里,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来听他弹瑟,对大家说:“你们欣赏一下美妙的曲调吧!”说完自己就弹了起来,可总是弹不成曲调。亲朋好友听了一会儿就厌烦了,他自己还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咦,难道我粘错了地方吗?”

“胶柱鼓瑟”的本义是用胶把音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会一门知识或一种技术,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刚入门就以为掌握了一切,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学无止境,不要因为自己学了些皮毛就骄傲自满,否则会犯下大错。

猜你喜欢
变通国学比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买椟dú还珠
数学变通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刻舟求剑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