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静
【摘 要】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资源,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地方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势,是传承、创新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能力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从地方高校的核心载体地位、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及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地方高校在传承、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中重要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J292.1-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6-002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013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把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高度。
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个地域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综合体现,在凝聚人心、展现地域特点、促进地方稳定和和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受地方文化孕育,自带地方传统文化基因和文化烙印,反哺地方,传承、发展、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是其使命也是其自我发展的需要。
1 高校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
1)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提出来,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指出了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
2)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的文化中心,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智力、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优势,具有传承、繁荣、引领地方文化,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因而地方高校必须发挥其优势,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服务的实力。
2 传承和创新文化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地方传统文化饱满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资源,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升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在高校的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学生通过地方传统文化看到真实的国情、民情,感受到人民的勤劳、智慧、善良,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使青年大学生在“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里学会担当;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准则,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理、智、信”这些道德准则正是德育教育的依据。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青年学生道德修养,开拓思维,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更能帮助学生启迪良知,明心见性,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3)有利于增强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方传统文化中历史英雄人物的刚健有为、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为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激励青年学生勇敢面对逆境,冷静面对顺境,迎难而上,永不放弃。
(4)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理念和规范,如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家国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意识,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青年学生在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学会积极的探索人生、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地方传统文化拓宽高校学科建设平台,地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及地方学科发展优势,都可以被高校所借鉴,为其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滿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服务。
3)地方传统文化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根植于地方的高校因其特殊的地缘关系,是吮吸地方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因此,地方传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同样,只有挖掘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培育出的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个性。此外,作为一种高级而有活力的文化形态,又可以通过学术研究、文化生活、人才的输出等反哺地方,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3 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策略
1)选择与批判
地方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或地域的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保留下来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与糟粕的评判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古人津津乐道的精华在今天可能就不那么准确,甚至变成了糟粕,所以我们的批判不是一味地否定和嘲笑,而是辩证地进行选择和批判:①将一些不符合时代审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进行封存,认可其历史的存在性,否定其现代的价值,如跪拜礼、裹小脚等习俗。②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的思想内核,提取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因素,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要素,如儒家思想中的“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③对那些愚昧、腐朽的文化糟粕,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剔除,如男尊女卑、愚忠愚孝等腐朽愚昧的观念。
2)创造和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地方传统文化也一样,在批判地继承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和培育。地方高校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青年学生的活妖思维;世界前沿信息的汇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使其成为新文化培育的最好的土壤。根植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创造培育出符合新时代新特点的新文化,就是不断推陈出新。所谓出新,即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进行清理,挖掘提炼其深层内涵,对原来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激活旧地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培育出新的地方文化和精神,让地方传统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散发出永久魅力。创新和培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这个过程又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再次提升和超越,只有在既继承又创新、既扬弃又发展的辩证统一运动中,地方传统文化才会有巨大生命力,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3)引领和发展
“大学作为创造并培育新文化的中心,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3]这正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高校对地方社会的文化建设有强烈的辐射和示范功能,如何发挥这种功能,使地方高校成为地方文化的源泉,地方文化建设的中心,发挥引领地方文化的作用,首先必须是地方高校已有效地实现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转化,自身文化建设定位准确、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有明确的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在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有价值有优势。其次,在政策、机制、舆论等多方面引导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学术理论优势,学科交流和融合的优势,把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导和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文化引领作用。再次,地方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研究成果的摇篮,通过为地方建设输送各类高层次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文化建设增加动力。最后,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归根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应着力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富有潜在经济价值的地方传统文化实现自我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以商养文,以文兴商”,真正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吹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号角[N].人民日报,2017-02-08.
[2]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N].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9-24.
[3]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