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土”,育新时代大学生诚信之“魂”

2019-01-10 06:57王发强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
关键词:诚信中华习近平

王发强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所形成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而延续至今的力量根源。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信仰,她能影响人、改造人,从而影响和改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可以说,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的基本底色和发展潜力,而这种文化环境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行为习惯。所以说,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自内而外的,我们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启迪思想、指导行为、塑造自我。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诚信教育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德育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扭转和改善目前社会、校园中存在的失信现象和行为,继续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进行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亟待将强,迫在眉睫。

一、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是中华儿女一直以来的朴素行为认知和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言而有信”等称赞诚信精神的词汇,孔子也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样的主张。由此可见,诚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所认同、赞扬,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也是新时代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广大中华儿女的最为重要的道德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过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论述。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也是全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理念。同时,诚信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标准之一,可见诚信对于整个社会和所有个人的重要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诚信缺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系高度密切的客观现实面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广泛传播,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面临严重挑战。部分大学生在个人利益面前丢失信仰,践踏道德底线,甚至越过法律红线。一言以蔽之,诚信缺失是导致道德滑坡、见利忘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社会负面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上。上课迟到、早退普遍,有偿替课、替考、作弊甚至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地下经济链条;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甚嚣尘上,一些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的“大家”也被爆出论文造假等丑闻,可见学习诚信问题已经蔓延甚广、造成严重问题。二是生活上。和同学之间不能坦诚相待,有些人总是抱着一定的目的去和他人交往,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不考虑他人感受,为达到自己目的不择手段,完全不讲诚信;有些同学由于攀比心理或虚荣心严重,在自身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满足物质虚荣,向同学、金融机构借钱消费,而自己又不能及时偿还所欠债务,甚至逃避债务,造成自己诚信危机。三是在网络上。目前,网络技术发达,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主力群体,但是由于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空间,且很难受到及时约束,所以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肆无忌惮的发表、转发一些不真实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他人隐私,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三、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面对严重的校园诚信缺失现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大学生辅导员,绝对不能对此听之任之,置之一旁。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恪守诚信品格,是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诚信问题的關键所在。所以,要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让诚信观念入心入脑,使之真正嵌入思想,指导行为。从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知中能够发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最为持久、最有力量的,而校园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加以建设和改变的。用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一)以身作则,教师要起模范示范作用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坚定而且有效的。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注意平常一言一行,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备课,做教案、写板书、查作业,严格遵守教学规定,恪守时间。在学术上,遵守学术道德,勇于攻关难题、勤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在科研上不能急功近利,时刻保持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回答,共同研究,就算回答有误也要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只有老师身先士卒,不弄虚作假,学生才能从内心产生对诚信的敬仰和敬畏,这样势必会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产生积极作用。

(二)开展诚信文化学习的一系列长期性活动

在诚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挖掘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信的典故及名人名言,详细介绍诚信典故的由来及启示。通过设立“诚信文明月”、“诚信主题演讲”、“诚信人物事迹评选”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模块。开设诚信学习讲座,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模范人物进行讲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对诚信文化的热爱。此外,还可以组织征文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形式,经过反反复复、形式多样的教育,同学们耳濡目染,在潜意识中、从内心深处逐渐形成对于诚信的认同和接纳,从而实现了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意识的重新塑造。

(三)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将诚信教育融入其中

课堂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能够坐下来静心去思考、去学习的最好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育这一重要法宝,做好课程设计,把诚信文化巧妙地融入授课内容之中。在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找到能够接入诚信文化的突破口,将诚信文化自然地和课程内容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这可以和目前的课程思政改革相结合,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放到思政课程中去,向同学们讲清楚,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失去诚信将会一事无成。通过这种强性地引导性教育,扭转他们之前的错误思想,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养成崇尚诚信、以诚为荣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遵循。面对严重的诚信缺失现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惠及子孙。要不断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内容,把握精神实质、理解深刻内涵,以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仰者。

猜你喜欢
诚信中华习近平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