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玉红
摘要:职业技术学院文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重视,原因在于文学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设文学课程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学生对文学缺乏兴趣以及学校资源投放力度薄弱两个方面。要破除障碍,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文学教师,从各大高校聘请文学硕士博士。其次,要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适应高职学生的水平,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知识修养与审美趣味。而学校图书馆储备丰富的文学资源是提升学生阅读量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职业技术;文学课程;障碍;解决方案
文学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学科的重要方面,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有必要普及文学以及文化知识。与此同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某种程度来讲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较少,而对文学这类看似无用的知识更是选择忽视。事实上,文学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因此在职业技术学院要高度重视遇到的障碍但是必须要坚持推行下去。
一、遇到的障碍
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文学课程遇到的难题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分别是学生自己对文学缺乏兴趣以及学校资源投放力度薄弱。
(一)学生对文学缺乏兴趣
当下社会风气普遍处在一种浮躁的状态中,而高职院校尤重视各行业技术的培养,对人文建设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外,人文素养基本上排除在教学目标之外。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理念,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均审美趣味底下,缺乏对人生的思考与规划,生活作风庸俗且缺乏责任感。而文学的开展恰恰可以改善这一消极现状。对于学生而言,最可行的方式便是阅读文学作品。
可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是,高职学生对文学本身便没有多少兴趣。提到读书的话题,很大比重的学生都用嗤之以鼻的态度来看待,认为对他们工作求职没有帮助,还要花费时间坐在那里,当然很多学生也反映自己难以静下心读书。即使出现爱读书的学生,也会在周围环境的不解中放弃自己的爱好,随波逐流失去提升的机会。
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匮乏,一来与文学不能与职业发展产生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严重欠缺的审美鉴赏感知能力有关。由于微薄的阅读量以及中小学期间知识积累的薄弱都导致学生没能培养起基本的文学接受能力。当他们面对一部小说、诗歌或者散文时,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看起,对书中的故事以及人生启迪都难以形成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而无法投入进书籍当中,多次阅读遇到阻碍,学生的信心也会受到打击,便在功利化的周边环境中更不愿意在看书上浪费时间了。
消极环境与自身根基的薄弱促使他们我要发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教师即使开设再多的文学课也无法触及根本,不能实现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二)学校对人文素养的忽视
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文学课程,只有少部分开设了大学语文。然而大学语文的内容十分有限,与文学本质并无必然联系,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发挥的作用也收效甚微。学校不重视同样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当社会大环境鼓吹“读书无用论”的时候,很多院校的教师也受到影响。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学校教师本身接受的培养便是忽视人文性的,他们在教学中也难以形成自觉意识。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在文学书籍的配备上也十分稀少,根本无法满足一个常规读书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即使有想看文学作品的学生也难以在图书馆资源中找到目标书籍。而自行购买本身便机具局限性,无论经济能力还是物质空间都不具有可行性。
高职院校如果没有开设语文课程相关专业的话,连文学教师资源的配备也是十分稀缺的。即使开设选修课或者常规课,也没有聘请数量足够的文学教师来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可见通过文学培养这一种经济最适用可行度最高的途径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无论从学校自身而言还是学生兴趣而言都具有很大的障碍。但是这些障碍必须要扫除,否则将无法实现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目的。
二、解决的途径
面对当下高职院校文学培育中遇到的障碍,一套覆盖全面可行性高的改革方案需要被研究并推广落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聘请文学专业的教师
高职院校可以引进文学硕士博士,专业覆盖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古代文学,并开设专门的文学课程。在师资引进时,要以教学效果好且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为核心要求。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文学课程的设置以陶冶情操以及普及文学常识为主,而非科研,而只有讲课生动活泼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到高校学生同普通生不同之处,要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1]
(二)开设文学课程
高職应当结合学校当前现状开设文学类课程,每一届在校生都要用一个到两个学期专门学习文学知识。例如《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文学艺术鉴赏课》等。当然由于学科使然,对于理工类专业来讲应当将这些课程知识压缩到一节课当中。以赏析形式为主导,覆盖文学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同时对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点评以及打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们课堂接受的效果,同时在竞争意识的影响下用心去体会感受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以及思想情感。
文学教师在授课要以具体作品作为切入点,带动文学史以及历史等文化知识的传播。这样能幼小降低学生的陌生感,能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例如通过《边城》这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来介绍沈从文人生事迹以及创作背景。《边城》里翠翠与傩送天保的唯美纯真的爱情故事,对于读过高中的高职学生来说,是有所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在一定接受基础上来介绍中国现代文学。
讲解作品时应当以中外经典作家的代表作为主,不宜选用晦涩难懂的作家。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学水平与接受现状。教师要养成推介阅读的习惯,将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推介给学生用作课外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能为后世作家创作树立典范,能为普通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奠定基础,能成为各个时代的人懂得生活、更富人性的教科书。”[2]在课堂上要全面避免满堂灌的模式,应当邀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一起讨论某个作家或文学现象。
(三)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
即使是理工学校也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让喜欢读书的同学感受到学校带来的便利。建设文学图书阅览库,积极购买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小说、诗歌、散文,同时要辅助一些电影类书籍,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对读书数目比较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用此来激励学生多走进图书馆,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重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
中国很多大学都不重视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导致很多年轻人身上都具有不同程度文化虚无色彩。而对传统文化呈现陌生忽视的感受主要来源于文化偏见,认为古典文化已经落伍了不如西方的先进有意思。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古代文学课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永不过时的古代文化精髓。鉴于高职学生古文功底的欠缺,古代文学课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高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只要把握好以学生熟读、背诵作品为前提,以作品鉴赏为核心,启发学生多思考,多创作,做到古为今用”[3]便已经达标。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推行文学课程虽然会面对重重的苦难,但是这项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并非很多老师学生偏见的无用。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教师可以将丰富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能在文学的启发下精神品质得到提升,道德观念也更加成熟,更有助于走进社会,走入职场。
参考文献:
[1]汪金辉.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
[2]王耿.高职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现状与对策探究——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7(17).
[3]张国军.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再认识[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