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价值取向及民族审美底蕴

2019-01-10 06:57卞钢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
关键词:钢琴

卞钢

摘要:钢琴是从意大利传入中国的,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钢琴从国外进入中国后,得到众多乐器爱好者的钟爱,很多人开始学习西方的钢琴,开始研究钢琴,经过努力,钢琴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带有中华文化的钢琴曲,由此钢琴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各个民族元素也融入了钢琴作品中,使得钢琴在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独特 的作品,本文拟以《新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价值取向及民族审美底蕴》,从钢琴进入中国讲起,简单阐述新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价值取向和钢琴作品中民族审美底蕴。

关键词:钢琴;创作价值取向;民族审美

钢琴从意大利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对钢琴的热点基本都是递增形式的,在人们眼中的位置也逐渐从表演乐器上升到提升气质的乐器,在演出乐器的选择中也成为了最佳选择,在音乐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新时期时代,中国钢琴作品应该走什么道路,该如何提升其重要性,要生存下去,该如何创作,其创作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呢?本文阐述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价值取向,解释钢琴作品中民族审美底蕴。

一、中国钢琴发展简述

钢琴存在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而钢琴传入中国也只有100多年,具体应该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新式学堂的建立为钢琴发展提供了基础,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打开了钢琴作品的大门,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都是亲民的,贴近人们生活,大家开始熟悉了解钢琴,逐渐接受了这个外来的乐器。为了让钢琴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钢琴创作者开始创新,以人们生活为主题来创作,比如《闹新年》和《摇篮曲》等,这些作品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贴近人们生活,能够被人们理解的。

到了50年代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到了发展期,钢琴创作者开始注重钢琴作品技巧和情感的融入,民族元素开始融入钢琴作品中,钢琴音乐开始走民族音乐融合之路,到了70年代,钢琴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民族元素的融合让钢琴在中国乐器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钢琴的学习也得到了普及。互联网时代,钢琴的普及程度更是广泛,中国在钢琴领域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以郎朗为代表,其演奏的钢琴作品《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获得嘉奖,郎朗的钢琴曲成名之后,在中国掀起了钢琴学习潮流,钢琴风靡一时。

二、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价值取向

(一)文化价值取向

钢琴传入中国的时候,带了很多西方的钢琴演奏方式和文化色彩,但是钢琴在中国经历过一百年的洗礼之后,已经被中国文化所洗礼。中国的钢琴作品都是有着中国民族文化的音乐作品,钢琴不再只是西方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之一,在许多大型表演中,都有钢琴的出现,其在演奏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钢琴之所以能被人们所认可,其主要原因还是钢琴作品都融入了民族文化,其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是正确的,只有融入中国文化的音乐作品才会被国人所认可。当下最流行的价值取向就是“天人合一”的柔顺静态,其表现出来的柔和、安静、顺畅的状态,给人一种大自然的热爱。新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就应该充分结合“天人合一”的特点,将中国文化与钢琴融合。

(二)融入民歌和戏曲元素

钢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接纳钢琴作品,所以融入了民歌和戏曲元素,民歌和戏曲在人们心中都是类似信仰的存在,民歌是民族特色的代表,戏曲是中国人口最多汉族人民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所以在这两个元素融入的钢琴作品中,人们都会接受并且去了解钢琴,所以新时期的钢琴创作者在创作时都会去了解一些民族和戏曲特点,然后再进行融合,其创作目的是希望钢琴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人们生活增加一个新的娱乐乐器,为我国音乐艺术多一条路,同时也为我国音乐走出国门做准备。

把民族元素融入钢琴曲的第一人应该是洗海星先生,其结合哈萨克族能歌善舞的特征,创作了《哈萨克舞曲》,将哈萨克族人们能歌善舞的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其民族人们,为哈萨克族人们地区的宣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后续又出现了描写哈萨克族人们的钢琴舞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通俗易懂,广得大家相传歌唱。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作为钢琴素材来创作,就连民族地区的景色也没有逃出创作者的眼球,《苍雪山》和《巴蜀之画》等都是描写民族地区景色的钢琴曲,为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融入绘画元素

现代国画的创作中有时会出现弹奏钢琴的画面,钢琴和绘画的结合亦是钢琴在中国发展中要经过的一段时期,国画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沉淀的佳作,其文化底蕴的厚度是显而易见的,而钢琴作为外来引入乐器,其最初进入时候在我国乐器中的地位肯定是没有其他乐器那么高,但是随着其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之后,在演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新时期,如果钢琴创作者再将绘画的元素融入到钢琴作品中将会更加提升钢琴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国画最值得钢琴融入的就是其意境,钢琴融合国画的代表作已经出现了,并且已经有钢琴创作者在尝试融入更多的国画元素。

三、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审美底蕴

(一)民族生活习俗

艺术本来就是源于生活,艺术作品基本都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和思想,钢琴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就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民族生活习俗就是钢琴作品最基础的创作素材,中国钢琴将西方精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創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的民族音乐作品,钢琴作品描述的基本都是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习俗。民族艺术都是比较随意且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所以融合了民族文化在内的钢琴曲一般都是易懂,且容易被人们所接纳的,其传播速度和程度也是相当深的,中国钢琴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状态和思想的另一个表达方式,其所表达的民族精神被广大人民所热爱。

(二)民族精神体现

古代没有乐器的时候,诗词的意境基本都用绘画表达了出来,自从出现乐器之后,诗词的意境也被艺术家用乐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给人们带了视界和听觉的盛宴,把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其最初的音乐都是跟诗词统一的,后来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出现了更多了很多音乐的载体,诗词不再是音乐的唯一代表,民间舞蹈和民歌也成为了音乐的载体。在钢琴传入中国以后,民族舞蹈和民歌同样作为音乐的载体,被钢琴创作者运用在钢琴作品中,这不仅促进了钢琴在中国的发展,也让民族音乐得到了发展,民族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的传承,比如刘敦南老师的《山林》就是钢琴与苗族艺术的结合,其集合了苗族“飞歌”的特征,用钢琴曲描绘了苗族青年们的爱情,钢琴所创造的背景和苗族青年们相爱的场景都是借助于苗族“飞歌”的特征,用钢琴表达出来之后,其意境更加让人陶醉,让人们身临其境一般。可见钢琴作品能把民族精神展现的更加灵活深入。

四、结语

当下在互联网时期,钢琴曲创作更不应该远离中国文化,远离民族特色。钢琴曲创作中更应该依据人们生活的习俗和状态来创作,从实际出发,发现创作素材,将钢琴与中国文化融合,让这样创作的钢琴作品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才会对乐器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钢琴不仅是现实的反应,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对于钢琴曲创作者来说,了解民族基本的状况是最基础的,民族艺术作品就是钢琴曲创作者在新时期最好的选择,钢琴曲创作最开始是流行与西方的,所以对钢琴曲创作者来说,了解钢琴曲基本的知识和中国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鲁姝瑾.新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研究[J].黄河之声,2016(19).

[2]康勤.新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创新和价值取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4).

[3]王柯.基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分析[J].艺术科技,2017(09).

[4]于宁.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探析[J].戏剧之家,2016(07).

猜你喜欢
钢琴
一架钢琴
EMOTION
——为钢琴独奏而作
离家出走的钢琴
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