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妍
摘要:史诗《罗摩衍那》是印度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至今仍反映在作家笔下、活在人们心中,虽然文学家对史诗的再创作可能阻碍了对现实题材的发掘,但是在传承印度文明、维系印度的团结和统一、保护人类共同精神文明财富上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罗摩衍那;印度史诗;印地语文学
《罗摩衍那》被称为“大诗”和“最初的诗”,与《摩诃婆罗多》一起被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罗摩衍那》的故事家喻户晓,印度的重要节日之一“十胜节”就来源于《罗摩衍那》中的故事,书中诠释的社会伦理也为印度人指明了道德准则。《罗摩衍那》是印度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印地语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一、《罗摩衍那》与印地语文学
由于印度史诗长期采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所以学界关于《罗摩衍那》的成书时间产生了巨大分歧,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后人也为《罗摩衍那》不时地补进了新的成分。《罗摩衍那》的主干故事共七篇,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的一个王国,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引发内讧,导致失势的王子罗摩流落森林,和妻子悉多发生了一系列动人的爱情故事,最终罗摩凭借自身英勇赢得王位的经历。除了主干故事,史诗中还有众多能独立成篇的插画,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等,既为史诗主题服务,也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古代印度缺乏史书记载,印度人不重视历史,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书面历史典籍,印度人认为,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记载的就是基于历史的传说,而这些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会认为是神话传说。相比于历史,印度人更重视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文学创作。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崇尚“以史为鉴”,而印度不然,印度的治国理政经验大多来源于文学作品。史诗《罗摩衍那》在不断地增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全面的社会伦理体系,为印度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伦理关系提供了借鉴,也为宗教和政治提供了借鉴。因此,在印地语发展的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目的,不少文学作品或取材于《罗摩衍那》,或对《罗摩衍那》的故事加以改编、演绎,使得罗摩和悉多的故事广泛流传至今。
二、《罗摩衍那》的不同故事演绎
(一)杜勒西达斯与《罗摩功行之湖》
杜勒西达斯是印地语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罗摩功行之湖》(也译作《罗摩功行录》),是一部以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的故事为题材改写的长篇叙事诗,在印地语地区影响深远,广为传诵,可以说是印地语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自史诗《罗摩衍那》问世,两千多年间不知有多少种方言的改写本、编译本问世,杜勒西达斯的《罗摩功行之湖》则是其中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也是流传最广的。
杜勒西达斯对史诗《罗摩衍那》的改写表现了一定的创造性,《罗摩功行之湖》一书,在很多方面与《罗摩衍那》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在对罗摩故事的剪裁和情节的取舍方面,还是在重点的选择和删繁就简方面,特别是在人物的刻画方面,具有诗人自己的特色和时代需求。他提出了罗摩王朝作为他的社会理想,提出了膜拜大神的化身罗摩作为个人的理想。诗人在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宣传印度教,突出罗摩的神性,通过神化的传说宣扬宗教改革。
(二)“后杜勒西达斯时代”
在印地语虔诚文学时期中,最成功的当然要算杜勒西达斯重新用当时的语言——印地语阿沃提方言再创作的《罗摩功行之湖》。自他以后,在这一时期中,还有一些以罗摩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创作出来,阿格尔达斯就是其中之一。阿格尔达斯创作的《罗摩入定花簇》这部诗,并没有全面改写史诗《罗摩衍那》,而是从中选取罗摩一家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没有中心故事,只是描写了罗摩的生活起居,对罗摩进行大量歌颂。
格谢达沃斯是印地语虔诚文学时期和法式文学时期交替时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的长篇叙事诗《罗摩之光》影响较大,也是以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为题材。与杜勒西达斯的《罗摩功行之湖》相比,篇幅更短,影响也远不如其。但在内容和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摆脫了宗教说教和对神性的宣扬,不是在大肆歌颂罗摩的伟大,反而表达了对罗摩即位之后热衷享乐、抛弃悉多的不满之情。从思想上来看,比杜勒西达斯是进步的,作者流露出对封建主压迫百姓的不满。
(三)近现代印地语文学时期
普列姆昌德是现代印地语文坛巨匠,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对现代印地语文学影响深远。1926年普列姆昌德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罗摩戏》,这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有关参与罗摩戏的故事。之后普列姆昌德于1928年发表中篇小说《罗摩的故事》,亦是根据史诗《罗摩衍那》和杜勒西达斯的《罗摩功行录》中的神话故事改写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可见神话传说罗摩的故事是如何深入普通老百姓以及作家的内心了。作者在小说中强调“天职”,即“达摩”,也就是说人应该忠于自己的“达摩”。
迈提里谢仑·古伯德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印地语民族诗人,于1932年发表长篇叙事诗《萨格德》,有人认为是其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长诗《萨格德》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话传说,诗中突出了罗摩故事中一个次要角色——优哩弥腊,她的丈夫罗什曼那随罗摩流落森林,她不得不忍受如此长时间的离别,诗人将她刻画成一位性格独立的妇女形象。该诗也对当时的政治运动做出了一些反响,比如对甘地主义的信仰取代了对大神的虔诚崇拜,主张甘地的非暴力、坚持真理,也崇尚西方的平等、博爱,客观上唤起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悉多林居》是阿约特雅辛赫.乌巴特亚耶.赫利奥特的代表作之一。《悉多林居》亦取材于《罗摩衍那》,讲述的是罗摩抛弃悉多之后的故事。诗人将悉多塑造成一个维护封建秩序和封建道德的女子,遵守封建礼教传统,百依百顺。作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消极的,是对当时社会上要求解放妇女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潮流的一种抵制。
三、故事演绎中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罗摩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家们出于不同目的对《罗摩衍那》进行改编、再创作,是为了借用《罗摩衍那》表达自己的理想,为《罗摩衍那》诠释的伦理思想注入时代要求。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文学作品中《罗摩衍那》的故事各有千秋,但总体还是保持了《罗摩衍那》主干故事的统一性。
14世纪到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建立并不断扩大,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种宗教势力反复较量,相继改革。其中罗摩难陀开创的虔诚运动影响最为深远,印地语文学也不免受到其影响,一些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带上了宗教色彩,同时也多少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印度的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印地语文学的“虔诚时期”,用古印度的神话传说作为文学题材进行再创作在这一时期非常普遍,《罗摩衍那》的故事演绎为这一时代的宗教改革服务。
20世纪,随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印度人民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印度近现代文学也愈益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受到民族独立、西方文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印地语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主题和体裁都有所扩大。文学也逐渐摆脱了旧的传统的束缚,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色彩大为减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以神话人物为作品主人公的框架进一步被突破。当然,也接受了传统中有用的东西,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演绎也开始为现代社会服务。
综上所述,探究印地语文学作品中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演绎,从而挖掘神话传说背后的原始文化及其涵盖的历史、宗教、政治等内容,从中体悟印度人民对信仰的坚守,可以借以管窥从古至今印度、印度人及印度教所经历的变化与危机,对于维系印度的团结和统一有着深远的精神意义,对于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有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安武.印度印地语文学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
[2]季羡林.东方文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安武.印度两大史诗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
[4]王艳芳,杨荣.试论《罗摩衍那》的文学禳灾功能和治疗功能[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