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一刀
吉隆坡新年前夕,用红灯笼装饰的天后宫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我们现在过的春节和袁世凯还有点关系。
在古代,“春节”的意思并非农历新年,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1914年1月,时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自此春节就用来特指农历新年。
对于上一年的终点,下一年的开端,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很重视的。古代生活以务农为主,大家看天吃饭。风调雨顺收成好,日子就比较好过;干旱大水气候恶劣,没准就颗粒无收。为了祈求来年的收成兴旺,每逢腊尽春来,人们就要宰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的一年可以风调雨顺、无灾无祸、收成兴旺。
这样的祭拜活动,后来衍生出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每到寒冬,会出来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地吃人。年兽虽猛,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大家为了赶走它,就在门口贴上红春联,在家门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
后来,随着人们对粮食收成越来越可控,祭拜上天的氛围也就越來越淡,但“过年”却作为一种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人们借由辞旧迎新之际,准备好酒好菜,举杯畅饮,大快朵颐,享受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光。虽说每年都在抱怨“年味”淡了,但这仍是华人世界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这样的节庆活动,借由古代中华文化圈的辐射作用,影响到了周边国家。朝鲜半岛、东瀛列岛、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这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农历正月的时候,几乎都有盛大活动,且各具特色。
因为临近中国,朝鲜半岛的很多文化习俗都和中国很像。他们讲究除夕之前必须回家探亲,店铺大都在除夕开始休息,称“三十不开门”。朝鲜半岛也有春运,每年除夕之前,就会出现一幅数千万大军流动回乡的场面,在车站会有大批人员抢票。
有关朝鲜半岛过农历新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史书《隋书》和《唐书》。据当时记载,新罗人在正月初一会互相庆贺,拜祭月神和太阳神。
如今,韩国和朝鲜稍有不同:年初一是韩国最大的节日之一,但在朝鲜,历任国家领导人的生日更为隆重,农历新年的庆祝规格低于领导人的生日。
新年期间,身穿韩服的民众参加传统仪式
岁末,日本传统舞蹈大师给艺伎们赠送扇子,表达对去年的感谢和对新年的祝福
朝鲜半岛也有春运,每年除夕之前,就会出现一幅数千万大军流动回乡的场面。
在韩国,人们除夕当天会吃年夜饭,而且必须是自家动手,并在家里就餐。此外,这天还要祭奠祖先,传承孝道之大事,因此,除夕吃团圆饭也象征了家族兴旺。
年初一被称为“岁首”,象征新的开始;为了避免带来厄运,人们都会谨言慎行,故又称“慎日”。有些人还会穿上传统韩服,一大早就到祠堂或对着家中神龛拜祭祖先。祭祀时由长子作为祭主,代表全家拜祭,向祖先表达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一年期间的平安和健康。
祭祀结束后,才能吃第一餐,通常是传统的米糕片汤。韩国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打糕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表示迎接太阳的光明。古时候,米糕片汤不掺其他东西,象征神圣感,而现在人们喜欢添入各种调料。
日本又是另一幅光景。日本的新年叫“正月”,明治维新前过的都是农历正月初一,之后改用格里历(公历),变为1月1日,但习俗都传承了过去。
由于是格里历,新年靠近圣诞节,所以在12月后半旬,日本的节庆气味已经很浓重了。年轻人准备圣诞礼物送给恋人,中年人集中参加公司的忘年会。忘年会的意思是“忘掉一年辛苦的宴会”,这是从室町时代留下来的习惯。人们一边喝酒一边唱卡拉OK。每年的这个时节,街上总会有很多喝得醉醺醺、领带歪歪斜斜的中年男人。
接近年末,日本人会去置办年货、大扫除、布置家居。常见的年饰有门松、注连绳、破魔矢、草耙、年画、镜饼等。门松寓意让神灵降临自家;注连绳则用以阻挡邪灵入侵;破魔矢一般挂在神龛上方,意在破除妖魔;草耙日语称为“熊手”,用来抓住福气。布置要在12月29日之前完成,因为日语中的“9”和“苦”同音,不是好兆头。如果到除夕才布置好,则称为“一日饰”,表示对神明欠缺诚意。
“大晦日”即除夕之日,这一天大家在中午就会把所有过年准备工作做完。公司从下午开始放假,傍晚一家人团聚,开始吃年夜饭、看NHK举办的红白歌会。年夜饭必定包括面条,通常是荞麦面,称为“年越荞麦”,寓意长寿。
在除夕夜,日本各处的大小佛寺都会响起108下的钟声,称为除夕敲钟。很多人都会去家附近的寺庙和神社参拜。新年的第一次参拜意义重大,通常热门寺庙前排的队特别长,等上几个小时并不罕见。
越南受到中国影响,在过年的习俗上也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大马华人的农历新年有个特色活动——元宵抛柑、抛蕉。
在除夕的团圆饭桌上,越南一定会有方粽。这种粽子呈四方形,比中国的粽子大得多,一个要1~2斤,里面有绿豆和五花肉。除了方粽,在越南的餐桌上还要有腌蒜、红糯米饭等传统食品。
越南方粽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的习惯。以前春联用汉字书写,文字拼音化后,现在大部分春联改用拼音文字,每个拼音字是一个方块,自成一派。越南人也爱在家里贴上“福”“双喜”等字样,还有福、禄、寿星的形象,以及各种传统年画。
至于放炮仗,1995年越南政府一纸命令,废止了这个习俗。但为了保留过年的气氛,越南政府在每年除夕晚上,都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组织施放礼花的活动。
和广州非常相像的是,花市也是越南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越南人最爱的年花有剑兰、大丽菊、金橘和桃花。除夕夜零时,电台会播出国家领导人的春节讲话,令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随后,人们采一根枝条回家,这风俗叫“采绿”。在越南语中,“绿”和“禄”同音,“采绿”就是“采禄”,意味着把吉祥如意带回家。
在越南春节习俗中,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初一早上的“冲年喜”。第一个进家门的人,往往会决定主人家一年的运程。所以,在越南人家,往往会根据生辰八字选择“冲年喜”的对象,而被选择的人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不像越南全民过春节,印尼虽然是海外华人大量聚居的国家,但苏哈托政权曾于1967年禁止华人公开欢度春节和元宵节;直到瓦希德执政后,印尼才于2000年废除了这一禁令,并在2003年将春节定为全国公共假日。
印尼華人家庭的庆祝方式与中国人类似,不过会吃一些印尼特色食物。比如,黄色年糕是必不可少的贺年糕点。这种用糯米和糖浆做成、包在香蕉叶杯子里、放到蒸笼里蒸熟的年糕,口感黏黏的。还有“年年有余”中的鱼,印尼吃的是活在热带海域的遮目鱼。印尼过年也要捞鱼生,大家一边用筷子将食物高高挑起,一边大声说:“捞起!捞起!捞个风生水起。”
新加坡农历新年的妆艺大游行
非华人后代的印尼人,过春节不像华人有浓烈的传统习俗。但因春节是公共假日,人人都可以享受假日红利,“恭喜发财”“新年好”,也成了春节期间很多印尼人的祝福语。
马来西亚的春节习俗,深受闽南文化影响。人们过春节一定要买凤梨,闽南语“凤梨”与“旺来”谐音,凤梨就成了春节的吉祥水果。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拜年时,喜欢带一些橘子,进门送给主人;橘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
大马华人的农历新年有个特色活动—元宵抛柑、抛蕉。这起源于祖籍福建的大马未婚女子“抛好柑,嫁好尪(意丈夫)”的习俗。如今,这已演变成一个全民娱乐的新年活动。大家热热闹闹地在元宵夜向大海、湖泊或池塘抛果—女抛柑橘、男掷香蕉。男女彼此将自己的姓名与联络方式写在香蕉和柑上,抛入水中让有缘人去打捞。
紧贴大马的新加坡,春节气氛同样浓厚。新年期间的唐人街牛车水,所有街道都张灯结彩,与灯火辉煌的夜市和流光溢彩的装饰品相映成趣,成为新加坡农历新年庆祝活动的焦点。
妆艺大游行也是新加坡农历新年的重头戏,汇集了舞蹈、街头彩车、杂耍、打击乐、舞狮舞龙、小丑和杂技等众多精彩表演。
新加坡有很多宗乡会馆,华人会利用过年的机会搞团拜会,促进感情交流。此外,行业公会、商会和公司也都会举行新年聚会。来自各地的新移民,可以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快速与本地人打成一片。
当地的马来人和印度裔,对华人过春节的习俗也很熟悉了,一般去华人家庭拜年都会带上凤梨、橘子。马来西亚华人中,有不少是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但他们也过春节。教堂大年初一也开放,供这些教徒做弥撒或礼拜,还允许华人的舞狮队到教堂表演。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人们将对未来的期待浓缩在这一日,如同古人对于收成的殷切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