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路生
文字学的观点通常认为,汉语中的“家”这个字,是古代中国人住宅结构的高度浓缩,形象地表示了家是“坚固的屋檐下有‘豕猪”之意。因此,这个字的结构展示了一个关键的事实:中国先民的生活,与他们驯化的家猪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陶质猪塑像和猪纹陶钵,也支持这样的结论。通过这些文物,古代中国人将野猪驯化成为家猪的尝试,被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类驯养的环境使野猪不必再拱地掘食,久而久之,它们的鼻吻部位便明显缩短;经验性的选育也褪去了野豬的攻击性,并且使生长更快、产仔更多的个体被留存下来。野猪逐渐变成了供人豢养的家猪,为人类生存提供重要的肉类来源,直到今天。
“民以食为天,粮猪安天下”。生猪生产是中国农业生产及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中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约占世界总量的50%。“十二五”期间,中国居民消费猪肉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4% 左右,猪肉始终是肉类供给的主体。因此,养猪业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支柱产业。
生命科学和医学为猪找到了除提供肉品和皮革之外的重要价值。在所有哺乳动物中,家猪的体形及器官大小、生理特性是最接近人类的物种之一。经过对内源性病毒、移植排斥等基因修饰的猪,近年已经逐渐在Ⅰ型糖尿病人胰岛移植以及猪-狒狒异种心脏移植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临床成功后将有望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不过,现代化养殖也给全球不同地方猪种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隐忧。在交通、养殖条件有限的古代社会,世界各地的人们曾经选育出各种不同的家猪品种,以适应各地的气候和环境。得益于现代生物技术及育种手段的飞速发展,人们培育出了生长速度更快、饲料转化效率更高的商业品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这些阶段性经济效益好的品种迅速占领了世界主要的养猪商业市场,与此同时许多古老的家猪品种由于受到商业市场的挤压,趋向衰落甚至消亡,这意味着它们所携带的某些独特基因资源也将随之永久消失。比如,我们的研究就发现某些中国地方猪就有极个别个体基因组中天然缺乏内源性病毒C,其具有潜在的重大医用价值。我们希望这个问题在未来会得到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传统的猪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回望人类与家猪相伴走来的友好而漫长的历程,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一直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我们无比熟悉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