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迈平 马 雪
约137亿年前,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这是目前科学界最著名,也是最广泛接受的宇宙演化模型,其依据来自长期的天文观测和计算研究。主要证据:
(1)河外天体有系统性谱线红移,红移与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它们正以距离成正比的速度离开我们,距离越远,视向速度越大,用多普勒效应解释,这是宇宙膨胀的反映,也暗示了宇宙曾经被压缩得很小。爱德温·哈勃在1929年发现了这一现象,这就是天文学界称为的哈勃定律。
(2)如果宇宙大爆炸的确发生过,那么爆炸的最初时刻一定非常非常热,宇宙中应留有这种热的残余。1965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一处272亿5千凯氏度 (-454.765华氏度,-270.425摄氏度)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弥漫在可观测到的宇宙中,认为这就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的热残余。他俩因这一发现分享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1,约137亿年前,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seeker.com)
(3)在可观测到的宇宙中,丰富的"轻元素"氢和氦随处可见,也支持了大爆炸模型。
根据大爆炸模型的描述,约137亿年前,物质和能量浓缩在一个极小的奇点,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瞬间发生快速膨胀(图1)。于是,包含着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的宇宙就诞生了,并一直不断膨胀,温度相应下降,形成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约136亿年前,已知宇宙中最早的恒星形成。
2014年2月9日,澳大利亚天文学家斯特凡·科勒尔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用赛丁泉天文台的"天图绘制者"望远镜,发现了已知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命名SMSSJ031300.36-670839.3,简称SM0313。这颗星形成于大爆炸后仅1亿年左右,由更古老的恒星死亡时的超新星爆发释放出的气体云聚集形成,距离地球约6千光年,位于水蛇座(图2)。
约131亿年前,银河系形成。
目前多数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和所有其他星系一样,诞生于大爆炸后产生的气体坍缩。
起初,气体和暗物质粒子一起被引力束缚形成一个近似球形的巨大团块,其中的气体原子因耗散性而迅速失去能量,向内坍缩。由于角动量总是守恒的,因此坍缩到质量团块内部的气体旋转速度加快,形成一个转动的气体盘,这就是银河系的胚胎(图3)。很快气体因辐射能量而冷却下来,凝聚成更小尺度,最终触发第一代恒星形成,银河系从此被点亮。
图2,约136亿年前,已知宇宙中最早的恒星形成。它就是2014年发现的SM0313星,位于水蛇座,距离地球约6千光年。(Kel ler SCetal .,2014)
图3,约131亿年前,银河系诞生于大爆炸后产生的气体坍缩。(eso.org/public)
约45亿6600万年前,太阳系形成。
目前多数天文学家相信,太阳系和所有其他恒星系一样,诞生于星际云团的收缩聚集。他们推断,在银河系某处,一大片星际云团在引力作用下收缩聚集成一团。位于中心很小区域内的气体,在重力挤压下形成超高密度和温度的球体,这就是太阳的胚胎。
图4,约45亿6600万年前,太阳系诞生于星际云团的收缩聚集。(NASA/JL-ltech)
引力作用持续而强烈,气体和尘埃被不断吸入并相互加压,产生越来越多热量。太阳胚胎将变得更小、更亮、更热,内核开始产生核聚变反应。巨大的能量向四周喷出,形成强大能量风,吹离了四周尚未来得及吸入的气体和尘埃,太阳就这样形成。
太阳形成后,周围大量的星际气体、岩石和冰块,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图4)。在太空零重力状态下,它们不会四散悬浮,而是会在引力作用下聚成一团,形成最初的行星。那时,有数以百计的新生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拥挤而混乱,相互撞击频繁,有的彼此融合成更大的行星,有的粉身碎骨,有的被更大的行星俘获成为它的卫星,最终形成太阳系。
约45亿4000万年前,地球诞生。
天文学研究显示,围绕初生的太阳旋转的原始星云,经不断引力集聚、碰撞和挤压,逐渐形成了内部灼热的行星雏形,其中包括地球胚胎(图5)。随后,地壳开始形成(图6)。
地球诞生后,其中的放射性物质衰变,使地球内部进一步升温。当温度升到铁的熔点时,大量融化的铁向地心沉降,并以热的方式释放重力能。大量的热使地球内部广泛融化并发生改变,逐步形成分层结构,其中心是致密的铁核,熔点低的较轻物质则浮在表面,经冷却形成地壳。地球的磁场或许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图5,约45亿4000万年前,地球诞生。(BBC)
图6,随后,地壳形成。 (Bu Magnet)
约44亿年前,地球与一颗正在形成的行星迎头相撞,产生了月球(图7)。
据美国"阿波罗"飞船采集的月球岩石样品,以及其他各项研究结果,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形成1亿多年时,曾遭到一颗比地球小的,名叫忒伊亚(Theia)的行星撞击!飞溅起的熔融碎块,有一部分被地球的引力捕获进环绕地球运转的轨道,最终聚集形成月球。
新生的月球距离地球比现在近得多,在那时的地球上仰望天空,可看到一个巨大的月亮,可能比现在看到的大10~20倍。因此,当时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比现在大得多,导致早期地球表面的岩浆及随后形成的海洋都有超强的潮汐作用。
地质学家将约45亿4000万年至40亿前地球的初生时期称为冥古宙,这个名字取自希腊神话的地狱之神冥王,以此形容当时地球表面环境像地狱一般--遍地熔融的岩浆,超高强度的宇宙辐射,还有陨石和小行星等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狂轰滥炸……(图8)
图7,约44亿年前,地球与一颗正在形成中的行星迎头相撞,产生了月球。(NASA/JPL-Caltech)
图8,冥古宙早期的地球情景--昏黑的天空,巨大的月亮,遍地汹涌的岩浆,狂轰滥炸的陨石……(Ron Mil ler via International space artnetwork)
图9,约44亿前,已知最古老的地壳碎片。(John W.Val ley,2014)
约44亿前,已知最古老的地壳碎片。
西澳大利亚杰克山冥古宙岩石中,发现的微小锆石晶体碎屑(图9),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和原子探针断层摄影研究相互印证,确定其年龄约44亿年。也就是说,地球形成1亿多年后,表面已冷却,地壳已形成。
研究还发现,这颗锆石碎屑来源于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因这两种岩石都富含水,所以推测当时的地表已存在液态水,或许原始的海洋已形成。
那时聚合在地球内部及彗星撞击带来的水,受热气化上升,冷却成云降雨。大雨可能连续不断地下了几百万年,其中夹杂着无数的闪电,不断催化着岩石中的氮、氢等元素,形成氨基这样的组成低级生命所必需的有机分子。随着雨水不间断侵入,地表逐渐冷却,氨基酸等大分子形成,原始的海洋也随之诞生。那时气温仍很高,甚至海水是沸腾的。
图10,冥古宙晚期的地球情景--橙红色的天空,月亮仍然很大,火山爆发频繁,暴雨雷电不断,(nature.com)
图11,约41亿年前形成的一颗锆石包含的石墨斑点,碳同位素比值与光合作用产物的一致。( izabeth A.Belletal .,2015)
地球相当大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以捕获一些气体,组成最初的大气圈。随着地球大气圈的形成,大量的陨石和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圈后,因超高速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而烧蚀掉,天体轰炸逐渐减弱。当然,原始的大气圈是缺氧的,主要是混有氢气和水蒸气的高密度二氧化碳。臭氧层还没有形成,地球表面的宇宙辐射依然很强烈!
图12,太古宙时期的地球,一部分地壳尚未完全冷却,陆地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陨石坑历历在目,但生命已开始萌发。(Mar ioProtIV)
图13,始太古代,约37亿年前,在今天格林兰西南端沿海的伊阿苏岛,构成叠层石的基本单元--微生物席已经出现,这是目前可用肉眼直接看到的最古老生命记录。(Allen P.Nutman et.al.,2016)
还是在杰克山冥古宙岩石中,又发现了一粒微小的锆石,包含有几个石墨斑点(图11),测定其碳12/碳13的比值,居然与光合作用产物的一致,而测定这颗锆石的年龄是41亿年!因石墨是在锆石结晶时包裹进去的,应该比锆石更古老,显示那时已经有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
图14,西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地区,约34亿8000万年前,古太古代淡水热泉沉积硅质岩中保存的层柱状叠层石化石,是已知最古老的陆地生命记录。(aca.unsw.edu.au)
图16,西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地区,约34亿3000万年前,古太古代沉积的斯特雷利湖组岩石中的层锥状叠层石化石。(bgc-jena.mpg.de)
图17,把这种34亿3000万年的叠层石打磨抛光后,呈现出美妙绝伦的花纹,那是为光合作用而向上趋光生长微生物席的纹层化石。(crystalworldsales.com)
图18,西澳大利亚比斯利河地区,约27亿年的新太古代巨型穹状叠层石化石。(Sanjoy M.Sometal .,2016)
地质学家将约40亿年至25亿年前的地球历史时期称为太古宙(Archean Eon)。以地壳形成和地球上出现最古老的岩石为起点。名字取自古希腊字"开始"的意思,并根据地球演化特点进一步划分为始太古代 (40亿至36亿年前)、古太古代(36亿至32亿年前)、中太古代(32亿至28亿年前)和新太古代(28亿至25亿年前)。那时的地壳已冷却到足以形成大陆和海洋,而且随着大气圈屏障的完善,天体的狂轰滥炸也大大缓解,生命开始形成。那时的地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陨石和小行星撞击坑,一些陆地上仍有岩浆在涌动,但大部分已被原始的海洋覆盖(图 12)。
始太古代,约37亿年前,在今天格林兰西南端沿海的伊阿苏岛(Iasuisland),微生物席及早期叠层石已经出现,这是目前可用肉眼直接看到的最古老生命记录(图13)。
此后,叠层石陆续在世界各地生长发育。
如,西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Pilbara)地区,古太古代约34亿8000万年的德莱塞组(Dresser Formation)淡水热泉沉积硅质岩中保存的层柱状叠层石化石,是已知最古老的陆地生命记录(图 14、图 15);34亿 3000万年的斯特雷利湖组(Strelley Pool Formation)岩石中的层锥状叠层石化石(图 16、图 17)。
如,西澳大利亚比斯利河(Beasley River)地区,新太古代约27亿年的穹状叠层石化石。测定同地点同时期熔岩流进海里快速冷却时捕获的气泡,结果显示当时的大气压不足今天的一半,说明那时的大气圈还很薄,宇宙射线对地表的照射还非常强!但并不影响叠层石的茁壮生长(图 18)。
约25亿年前至5亿4200万年前,地球历史进入元古宙(Proterozoic Eon),其命名源自古希腊字,意思是"较早期的生命"。分为古元古代(25亿至16亿年前)、中元古代(16亿至10亿年前)和新元古代(10亿至5亿4200万年前)。这一时期首次出现了一些稳定的大陆块,并开始相互拼接。有大量的细菌和藻类化石记录,其最重大的演化事件之一是有氧大气圈的形成。
古元古代,大量的蓝细菌等微生物形成一些大型-巨型的叠层石,并构成规模宏大的生物礁。如,南非北部德兰斯瓦超群(Transvaal Supergroup) 玛尔玛尼白云岩(Malmani Dolomite)地层的巨型穹状叠层石化石生物礁(图 19)。
图19,南非北部,约25亿年的古元古代巨型穹状叠层石化石生物礁。(all-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