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畅 斌, 王小锋, 高 涛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院,西安 710075)
致密砂岩储集层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发育丰富,在油气田探勘开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储集层致密砂岩油藏的研究至关重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的第二大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三叠纪延长组致密砂岩大面积分布,以岩性油藏为主,但是油田高含水制约着勘探开发的进程,严重影响着油田的高产稳产.针对高含水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一些分析研究及探讨,师晓伟[1]、耿师江[2]、隆锋[3]、颜素娟[4]、毕凯[5]提出了钻井完善井网、深部调驱、高压增注、分注、周期注水、机械堵水、化学调堵、油井挤灰堵水等技术,实现了稳油控水的效果;昝辉[6]通过对水平井调堵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为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刘金宝[7]提出了高含水原因以及治理对策;束青林[8]等应用热力采油、化学驱对高含水稠油油藏综合治理;李榕[9]从油井产量、经济效益相结合确定高含水油井的关停经济界限.通过上述的文献调研,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陕北区域顾屯油区长6油藏含水上升原因剖析以及综合治理策略进行阐述,以其达到对同类型高含水油藏有借鉴作用.
顾屯区块位于甘谷驿乡境内,2008年进入勘探阶段,2013年进入开发阶段,区域面积为16.03 km2,动用面积为7.83 km2,动用储量293.62万t,油井总井数209口,油井开井数187口,水井总井数87口,水井开井数72口(表1).采用185 m×120 m的矩形反九点井网,井排距220 m×100 m.
表1 研究区历年油水井投产情况井数统计
研究区平均单井月产油8.6 t,月产水23.9 m3;2014年1月研究区块开始注水,平均单井月注水为73.4 m3;目前含水为73.5%,处于高含水阶段,初期含水50%,注水之后含水平均提高了23.5%(图1).
图1 研究区油、水井生产动态统计
累计产液138 302 m3,累计产油49 977 t,累计注水156 641 m3,累计注采比1.13(图2).2014年1月,月产液87.8 m3,累计产液1 160 m3,月注水1 213 m3,月注采比13.8.2014年1月至3月,油井总井数15口,其中开井数12口,水井总井数14口,其中:开井数13口,平均月注采比15.6.通过对油井射孔层位进行了统计(表2),主力层位为长61,所占比例为85.3%,其次为长62.
表2 研究区油井射孔层位统计
目前研究区关停井共22口,分别为2016年1月关井1口和2017年2月关井21口.其中:含水100%的油井5口、特高含水油井9口、高含水油井8口.从投产到关井,持续时间平均为2.5年,油井生产时间很短,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体现出了开发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开展此次工作,对高含水原因进行详实的分析,以及寻求解决的对策.
通过对研究区T06、T10两口取芯井长61的2块样品进行了相对渗透率测试,得到四条相渗曲线(图3).整体上而言,束缚水时含水饱和度接近46%,残余油时含水饱和度接近70%,油水两相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平均为62%,属于弱亲水油藏,油水两相区含水饱和度宽度平均为22%左右,开发难度较大,应加强无水期方面的研究.接下来对研究区实验相渗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
(a) T06井7号样品相渗曲线
(b) T10井6号样品相渗曲线
图4 研究区相对渗透率标准化处理曲线
含水率与油、水相对渗透率以及粘度的相互关系,具体含水率公式如式(1)所示:
(1)
对研究区相对渗透率曲线标准化处理[10]分析可得,束缚水饱和度为43.5%,油水两相等渗点含水饱和度为61.5%,残余油饱和度为24.1%,最终水相相对渗透率为0.203(图4).束缚水饱和度高,原始含油饱和度低,两相共渗区流动范围窄,为典型特低渗透油藏特征.
甲型水驱曲线[11],如式(2)所示:
lg(WP+C)=a1+b1NP
(2)
式中:WP为累积产水量;NP为累积产油量;a1为与岩石、流体性质有关的常数,无量纲;b1为与地质条件、井网布置、油田管理措施有关或与水驱动用储量有关的常数,无量纲;C为常数.
甲型水驱曲线的累积产油量NP和含水率fw的关系如下:
(3)
式中:c1=a1+lg(2.303b1)
当含水率fw=98%时,由式(3)得到预测可采储量NR的关系式如下:
(4)
由式(3)除以式(4)可得含水率fw与采出程度RD的关系式:
(5)
实际含水率fw从45%上升到73.9%,采出程度达到了3.24%,介于童宪章[12]院士理论图版采出程度15%~20%之间(图5).
由图6可知,a1=1.662、b1=0.049 9,由式c1=a1+lg(2.303b1),可得c1=0.722 4.当含水率fw=98%时,可得NP=29.39万t;RD=NP/N=10.01%.和童院士理论图版采出程度相吻合,预测的采收率都大于10%,可采储量潜力较大,应加强研究区高含水方面的研究及治理.
图5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之间关系图
图6 累积产水量半对数与累积产油量之间关系图
首先对研究区5口含水已达到100%的井进行分析,5口井中最早投产的为201-2井,投产日期为2014年6月,其他井都是2015年5月及以后投产,2016年12月含水都达到了100%,进行了关井处理,平均生产周期为19个月(图7).
图7 含水率100%的井生产动态曲线
对研究区块中所选的100口井含水率上升原因进行了分析统计,得知含水上升的原因主要为4类,分别为油水混储、油层水淹、裂缝开启、正常基质(表3).
表3 研究区高含水类型
2.2.1 油水混储,初期含水高,油水分异较差
研究区此类储集层主要为岩性油藏,油水界面不明显,缺少边、底水,初期含水高,油水分异较差,为典型的油水混储类型.投产后含水基本达到了70%以上,曲线形态呈现较水平型、小幅S型等,如何控制含水快速上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图8).
图8 研究区代表性采油井含水率曲线
2.2.2 裂缝开启,导致注入水窜进
裂缝是在应力条件下储集层岩石产生机械性破坏,产生的断裂构造无明显位移.裂缝所具有的特征为发育不均匀性、普遍性、形态多样性等.投产初期含水率平均为35%左右,平均持续时间17个月后,含水突然上升了50%,是由于储集层裂缝的开启,注入水窜进,导致含水快速上升(图9).
图9 研究区代表性采油井含水率曲线
2.2.3 正常基质条件下,含水上升规律
基质也称杂基,是充填于储集层岩石颗粒之间的微粒物质,其主要成分为水云母、高岭石、绿泥石、蒙皂石、石英、长石等.研究区储集层正常基质条件下,含水曲线形态呈现水平型、波浪型、低幅度S型等,含水上升率很慢,这样类似的曲线特征,符合正常基质条件下含水上升规律性(图10).
图10 研究区代表性采油井含水率曲线
2.2.4 油层水淹
油层水淹指的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内部水洗段分布情况,主要分为均匀水淹、底部水淹、中部水淹、多段水淹等四种类型.代表性油井刚开始含水35%左右,基本稳产10个月后,含水突然上升到88%左右,后期含水继续上升,属于油层水淹型(图11).
图11 研究区代表性采油井含水率曲线
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方法主要为改善注水技术、三次采油技术等.
改善注水技术主要包含改变液流方向性、周期注水、疏通、堵塞等.改变液流方向性通过关井、转注等方法改变液流方向,进而达到了改变油藏开发效果的目的.周期注水.也称间歇注水、不稳定注水等,是改善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水驱开发的有效方法之一.疏通技术主要包括提高水井注入能力、油井采油能力的所有措施,例如洗井、酸化、压裂、补孔等.堵塞技术主要包括堵塞油、水井的水窜通道,例如采油井封隔器封堵高产水层、注水泥封堵,注水井调剖、深部调驱等.
三次采油技术目前国内外主要为气驱、化学驱、微生物驱、热力采油等,针对研究区同类型油藏主要有二氧化碳驱、空气泡沫驱、微生物驱等.
针对研究区目前的高含水状况,以及通过区块、单井等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含水上升的原因类型及治理措施等建议.
(1)研究区储集层高含水原因主要为4种类型,分别是油水混储、油层水淹、裂缝开启、正常基质.
(2)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方法主要为改善注水技术、三次采油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