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2017、2018两年高考生物新课标卷Ⅲ在延续历年新课标卷“能力立意、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基础并适当提升、重视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等特点的同时,还有了一些细微的调整与变化,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专题未做考查、“实验与探究”作为主线贯穿所有非选择题等;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被弱化、“植物的激素调节”与“伴性遗传”等未做考查。但是高考的知识点考查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试题的形式、内容如何改变或试卷的难度如何增减,《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都是高考试题的命制以及师生备考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简要分析全国新课标卷Ⅲ的考查内容与命题特点,以期对师生的备考以及学生综合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新课标卷Ⅲ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之后,才能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并在综合能力、生物学科素养等层面得到适当的延伸与拔高。新课标卷以此为命题的出发点,以逐步提升难度的形式设计问题,为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统观2017、2018两年全国新课标卷的考试内容,新课标卷Ⅲ尽量做到了对教材内容的全面覆盖,如2018年考查了2017年未考查的“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内容,而2017年考查过的“植物的激素调节”与“伴性遗传”则被其他知识点替换掉,这种试题内容的选择形式也受限于试卷的篇幅等。两套试卷的内容均以基础题为主,难度中等,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如2017·29·(3)考查“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 ”;2017·30·(4)考查“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__________ ”;2018·29·(1)考查“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 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________ ”;2018·30·(1)考查“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2018·32·(1)考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2018·37·(1)考查“菌落的含义是________ ”等。
《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新课标卷一直以来坚持的命题核心,2017、2018两年新课标卷Ⅲ更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学习生物学的事实与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获得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是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例如“2017·1”: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真原核细胞中DNA的分布情况、转录的具体过程、RNA的种类等知识,并将相关知识与选项描述内容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进而判断出每个选项的正误;“2018·31”:考查学生在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判断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条件。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实验技能去验证、解释或探究各种生物学问题。根据《考试大纲》中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叙述,可以将其重新划分为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验证实验能力、探究实验能力以及评价实验能力四个层面。如“2017·32”:以遗传基本规律、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伴性遗传等知识为载体,采用假说-演绎法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这一假设、验证“A/a、B/b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假设,综合考查学生分析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评价实验结论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所给的文字、图表、数据、符号中分析提取、鉴别选择、转化运用有用的信息进行作答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出试题中最有用的信息,就能够有效地加快答题的速度、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如“2018·29·(2)”:学生根据题干提供的“叶面积系数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图”进行分析,不难总结出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的原因。
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够认同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对我国生物科学与资源状况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爱国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的考查,构成了新课标卷Ⅲ命题的血肉,它在丰富试卷内容与结构的同时,使整套试卷充满生机与活力。如“2018·1”以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2018·38”以我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成功获得克隆猴的事例增强学生对我国科研成果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样做有助于渗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科研精神与态度。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也是全国新课标卷Ⅲ的命题思想与宗旨。如“2017·6”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现象,并形成“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生命观念;“2018·6”以“黑光灯诱捕趋光昆虫”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
《考试大纲》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对考试的内容、要求等做出说明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命题和师生进行复习备考的根本性依据。《考试大纲》在备考过程中扮演着“灯塔”的角色,对备考做出重要指向。因此,教师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仔细研究《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分析对比当年的《考试大纲》与往年《考试大纲》的区别(特别是其中变化的内容),并据此对复习计划、复习内容、复习方法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虽然有时高考试卷的具体内容会有细微的调整,但教师应该明白,高考试题的命制一定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的,而一套试卷的考查内容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它必定会有一定的意图与侧重。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考试大纲》的要求,朝着“灯塔”不断前行,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夯实基础是备考的核心环节,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基于新课标卷重视基础这个特点,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将所记忆的基础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直至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网络,保证学生在应考过程中能够拿到相应的基础分。只有当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他们才有一定的底气与信心,才能够提高答题效率、提升考试成绩。备考的复习难度也应稍高于《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水平,稍高难度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检测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增加自我认同感,也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生物科学素养及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思维与方法的训练是备考的一项重要“法宝”。这里所指的能力不仅指《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四项基本能力,更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试应变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里所指的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方法则包括学习方法、分析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能力、思维与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与观念的同时,掌握解答全国新课标卷试题的技巧与关键,从“思维”层面占得先机。
思考“如何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定量的试题内容”是高考应试的首要任务。较多的学生在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后,却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审题能力有待提升。如果学生能够从所给题目中粗略揣摩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充分获取并分析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准答案的采分点,就能写出相对准确的答案。如“2017·32”第一问,如果学生能够充分挖掘出“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两个关键信息,并结合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30页关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的叙述,并将两者进行联系对比,不难得出解题思路:判断三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继而设计出相应的杂交实验;第二问,如果学生能够挖掘出题干中的“验证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这个关键信息,并结合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关于实验过程的叙述(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4页)以及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29页),就不难得出实验思路:设计正反交实验进行验证。
由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进行“润物无声”般的培训,特别是日常训练以及各种检测性考试,注重对审题过程的示范性讲解,让学生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继而达到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