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409900) 张汉军
作为数学老师,这样的困惑常常萦绕脑际:某数学教师在走进教室时总让学生有一种热切的期待;有些教师并未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学生成绩仍能稳步提升;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差班”,但不久这个班的成绩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班等现象.经调查发现,这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价值要素.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把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高、精、尖科技成就作一番国际性的横向比较,使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数据与成果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产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激情和努力学习积极奋进的情感.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自觉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及人文性.
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而教师则是情境创设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既可以在课的开头,也可以在课中,还可以在课尾,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后.一般来说,课开头的情境创设大都以猜谜语、讲故事设疑为主;课中以讲故事、分析疑问、做游戏为主;课尾则以做游戏为主;延伸到课后一般以设疑质疑为主.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入时,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铺设水管”)讲解,而是将其改成实际生活来设计问题(求水管的铅直高度),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讨论,制定方案,有的作全等三角形,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我充分肯定这些解法是不错的,但有一些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还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呢?此时学生沉默了,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这一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也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情境的创设,可引导学生产生探索这其中奥妙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师生间的情感得到了交流,这时就可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来引导学生积极求知.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寻找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如:讲《垂径定理》一课时,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另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电视、幻灯机、实物、图表等视觉、听觉手段,让学生对图像、图表、音响内容进一步了解,同时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色彩进行烘托,以达到更为形象的去探求知识的学习动力,发挥情感影响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形式是常态,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内化释惑思考氛围,则更有利于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
例如,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老师正在进行《十几减8、7》这一内容的教学,快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还有问题要提吗?”一位学生问:“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1得7,再用10-7得3,因此11-8=3,这样可以吗?”这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是授课老师根本没想到的,连听课老师也为之一震,私语声不断.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忙着自己回答,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学生质疑内化的情绪,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并一致的认为: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洋溢于学生之间.
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适时借助“小老师”,即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思考:有49名同学到公园春游,参加划船活动,每条船只能坐8人,需要租几条船?
生1:租6条.
生2:不对,要7条.(生1有点脸红了)
生3:租6条只能坐48人,还有1人不能参加.
师对生1:你同意后两个同学的意见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让这49人中较瘦的9人坐一条船,其余5条船各坐8人,刚好6条船,比较合算.
师:哪个同学帮他分析一下,这种安排是不是合理?
生4:这样不安全.
生5:还是租7条船好.每条船坐7人,空出的一个位置放行李.这样不是很好吗?(生1有所感悟,点点头)
师对生1:你的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经过大家的分析,你认为他们的想法怎么样?
生1:我明白了,我没有考虑安全.
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同学间热心帮助的品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即使有同学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而是从他人的见解中去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在相互帮助、信任与支持中获得快乐,促进更有效地学习.
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教学活动中由于不少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原有的竞争心理.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产生影响学生团结互助的消极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对于消除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是有显著意义的.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较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演算了一道不易的数学题等,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时,不仅受到老师,还受到同学的赞赏,则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带头引导学生集体为之鼓掌,以示赞贺,对好学生来说是积极情感的积累,对后进生来说更是莫大的鼓舞.不仅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间感情,而且大大活跃课堂气氛,降低学习的紧张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课堂上只有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很容易产生单一、乏味的情绪.久而久之厌学变成普片现象,在教学中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民主的氛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开拓思维,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有利条件.如天津著名特级教师李鉴蕙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适恰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亲其师而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句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如:
上课开始时,A老师说:“以前你们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今天老师教你们二元一次方程知识.”
而B老师这样说:“以前我们共同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上课提问时,A老师说:“谁来给我说一遍?”
B老师这样说:“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使大家都明白?”
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时,A老师说:“这也算对的.”B老师这样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遇到学生作业错误时,A老师说:“这道题我教了四遍了,你们记性真差劲!重做.”
B老师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分析后会真正理解的.”
表情动作称着肢体语言或无声语言,她是促进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不二法宝.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引发学生的关注,得体的表情动作不仅能感召学生,更会让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如年过九秩的教育家斯霞,尝试教育法创始人邱学华,泰然自如的教育大家魏书生,他们无不是微笑的天使.微笑的脸颊蕴含着崇高的人格,更是对学生浓浓的师爱.
首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良好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其次,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并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可以拍拍他的肩,暗示其坐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或帮其理理红领巾等.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在数学教育中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必借助于数学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注重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这既是学生素养获得的方法,更是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