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痰湿型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19-01-10 14:13魏思宁彭伟张倩郭栋魏建梁鲁颖孙咪孙忠义李娜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10期

魏思宁,彭伟*,张倩,郭栋,魏建梁,鲁颖,孙咪,孙忠义,李娜娜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西医对于本病多是在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采用药物治疗,一般是终身服用。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根据患者不同表现,可将高血压分为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及阴阳两虚4种大证型。文献[2]表明,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多种方式,如中药汤剂、针灸等。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创新发展,中医适宜技术对高血压的干预研究屡见报道并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大多是对高血压的证型的无差别治疗,单独对痰湿型高血压的干预研究不多见。为此,笔者将有关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痰湿型高血压的研究进行整理,以期梳理痰湿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之脉络。

1 体质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不同的禀赋、饮食、环境、情绪、作息可导致不同的体质类型,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疾病发生与发展倾向,改善体质后疾病可见缓或向愈。朱燕波等[3]汇集我国江苏、安徽等9省市横断面中医体质调查数据7 000余例,研究表明痰湿质、阴虚质及气虚质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由于先天禀赋、生活习惯、情绪等因素影响,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中医体质影响因素不同。其中在男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中,痰湿质、阴虚质比重较大;在女性高血压患者中,痰湿质、阴虚质及气虚质是主要体质影响因素。吴红等[4]对1 0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痰湿质占26.9%,阴虚质占23.5%,气虚质占14.0%,并且调查结果表明痰湿体质与高盐高脂饮食、缺少运动相关性较强。姜雪红等[5]总结认为现代人运动量减少、超重、高盐膳食及饮酒、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从多个途径损伤脾胃导致脾虚不运,痰浊内生,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说明痰湿与高血压有密切联系,所以对痰湿型高血压的干预也需要加强。钱岳晟等[6]研究表明,痰湿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小明显,血压负荷增大,提示高血压患者如果是痰湿体质可能更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尤其对女性,痰湿型高血压的影响更明显。王应鹏等[7]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水平按年龄、性别及血脂成分表现有多样性,总的表现为女性血脂水平高于男性,痰湿质女性易产生高血压。

2 中医适宜技术在痰湿型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2.1 针刺 针刺治疗高血压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在痰湿型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多辨证选用脾胃经的穴位并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对症加减穴位,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调整患者的全身阴阳平衡、健运脾胃、祛湿化痰,进而改善患者体质,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邱展业等[8]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口服缬沙坦胶囊80 mg,1次/d)的基础上应用针刺,选用合谷、丰隆、阴陵泉、太白、中脘、脾俞,纳食偏差者加足三里,目眩者加印堂,头痛较甚者加太阳,明显减少了痰湿体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提高了降压效果(P<0.05)。邢翰等[9]将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刺组,西药组予口服卡托普利片,针刺组取穴阴陵泉(双侧)、足三里(双侧)、中脘、丰隆(双侧)、太白(双侧)、太渊(双侧)、水道(双侧)、气海,结果表明,针刺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疗效确切,降压更平稳,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更佳,发生不良反应更少。

2.2 艾灸 艾灸对内科疾病的治疗历史悠久,方便有效,可治疗多种非阳热性的疾病。在痰湿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选用脾胃经相关穴位,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机体内气血流通,通过局部调节与经络调节,有助于促进血脉流通,减轻痰湿阻碍清阳所致头重如裹等湿邪困阻的症状。郑丽维等[10]对痰湿壅盛证1级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艾灸疗法,取丰隆(双)、足三里(双),每穴施灸5 min/次,1次/d,共20 min,结果表明艾灸足三里、丰隆疗法不仅可以降低痰湿壅盛证1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脂水平、改善中医证候。

2.3 穴位贴敷 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11]。中药穴位贴敷使用时间较早,免却汤剂煎煮的繁琐,便于使用,对高血压的治疗报道较多,效果确切,治疗方案灵活多样。王素娟[12]研究显示:将敷贴中药半夏、白术、天麻、虎杖、白芥子按照4∶4∶4∶4∶1的比例进行研磨,以陈醋、姜汁等调敷,敷于单侧丰隆、曲池、太冲穴,次日轮换顺序,可以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P<0.05)。陈绍月[13]研究表明,在口服缬沙坦胶囊(80 mg,1次/d)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将吴茱萸、珍珠母等中药研成粉末,用醋调敷,取内关、中脘以和中降逆祛痰),降压总有效率提高(88.20%比51.40%,P<0.05)。

2.4 耳穴 其是分布于耳廓上的反应点。祖国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耳与心、肺、脾、肝、肾及脑等各个重要脏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全息理论,身体各部分在耳上均有相应的反应部位,通过刺激这些部位,能够调节相关脏腑的生理活动,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廖建堂等[14]研究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治疗(取穴:降压沟、神门、心、肝、脾、肾),有效降低了收缩压和舒张压,提高了降压总有效率(P<0.01)。

2.5 穴位按摩、穴位埋线、降压操 按摩是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神医扁鹊联合导引按蹻救治虢国太子“尸厥”,自古就是却病保健常用方法。降压操可看作是华佗五禽戏的演化。穴位按摩、穴位埋线、降压操均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但是操作方法各有不同,方便不同习惯的个人进行操作。王翔等[15]选用丰隆穴、足三里、百会、风池、三阴交为主穴,曲池、涌泉穴为配穴,采用点法、按法进行按摩,以患者局部酸胀“得气”为度。结果表明穴位按摩可改善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的痰湿体质。李玲等[16]研究显示,选用曲池、太冲、风池、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脾俞予穴位埋线,在相同的疗程下,在改善收缩压、舒张压及腰围方面优于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张惠玲等[17]研究显示,选取太阳穴、百会穴、风池穴、曲池穴、内关穴、足三里穴行穴位降压操治疗,可以辅助降低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并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率、晨峰血压、血脂及眩晕、头痛、头如裹、失眠等症状。

2.6 罐疗 罐疗可认为由古代“角法”演变而来,古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角法”记载[18],以经络、藏象理论为基础,通过负压吸附造成局部瘀血,利用经络调节脏腑活动,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目的。邱萍等[19]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左右第1、2侧线共5条纵线为走罐部位。综合调理包括以调节痰湿体质为主的精神调养、起居调养、饮食调养、运动调养,并自我按摩丰隆穴、足三里、三阴交、曲池、涌泉穴,使痰湿体质的高血压患者体质得到改善,血压得到控制。

2.7 食疗、代茶饮 中医理论有药食同源之说,某些药物可以做食物用,而且性味平和能长期食用。食疗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特点,利用食物的不同寒热偏性,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辛宝[20]研究表明,个体化中医食疗并注意饮食禁忌干预12周,可以降低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P<0.05),且远期疗效更好。中医食疗可作为早期治疗或延缓用药及改善生存质量的首选方法。李八统等[21]研究认为,中医食疗对调理高血压患者痰湿体质、控制血压、提高生存质量及降低血脂均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潘铨等[22]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服药基础上加用畲药组方(降脂轻身茶:食凉茶20 g、山楂20 g、泽泻10 g、白术10 g等),干预1个月,检查结果提示畲药组方有降压及内皮保护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能有效防治高血压。

2.8 联合使用 黄沁等[23]对痰湿型高血压患者进行纠正痰湿体质的生活方式指导及耳穴贴压和艾灸疗法综合治疗,灸疗以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主,主要穴位为: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梁门、中脘、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王不留行耳穴贴压疗法取神门、胃、脾、饥点、内分泌、降压沟、降压点等穴;张秀娟等[24]选择耳穴贴压联合艾灸疗法,耳穴取穴:脾、三焦、肝、神门、心、耳背沟(降压沟)、肾上腺,同时配合艾灸仪灸双侧足三里、丰隆,均比单纯服用西药在改善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的痰湿症状方面更有效。

3 小结

中医理论以整体为观念,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互相沟通,五脏六腑互相扶持,在调节整体功能基础上恢复机体正常状态,达到却病保健的目的。否则在整体功能未恢复的情况下,指标的改善只是一时的,只盯住某个实验室指标,疗效不能持久。杨传华等[25]构建有从肝脾肾论治高血压的理论体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调节脏腑的侧重不同,来调节不同患者。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痰湿型高血压的治疗多是以健脾化痰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或者选用刺激肝脾胃经或者相关经络的穴位,或者选用健脾益气、化痰除湿的中药,以恢复脏腑正常气化功能,协调气血运行。脾为土脏,土德承载万物,脾土健运,则机体功能得到恢复,血压可降,并有调节血脂、血糖、自觉症状改善等整体得到恢复的表现。中医适宜技术对于干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疗效确切、操作方便,能够改善微循环,促进脏腑功能协调,与西药有协同降压的作用,并且不良反应少,能够形成对机体的整体调节,有利于减少对肝肾功能的损害,有利于血压的平稳下降,避免了降压过程中血压的大范围波动,更有利于血压的平稳控制。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26]。中西医各有所长,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应当中西医治疗方法协同并进,互相补充,整体协调,才能达到损害小、疗效佳,才能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人民的健康福祉。所以,中医适宜技术在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的治疗中应当扮演更重要角色,更符合社区的实际和全科的理念,在社区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推广。

作者贡献:彭伟负责论文整体构架;魏思宁负责编写;郭栋负责整体修改并指导讨论部分;张倩、魏建梁、鲁颖负责查阅相关文献并落实文献引用出处;孙咪、孙忠义、李娜娜负责下载并筛选有参考意义的文献。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