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凯1 张念志2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据报道,在我国因长期饱受反复咳嗽困扰而就诊的患者,高达呼吸科门诊就诊人数的20%~30%[1]。慢性咳嗽患者多因反复咳嗽为其主要甚至唯一症状而就诊,咳嗽迁延不愈多已达8周以上,常已进行各项包括胸部相关影像学在内的检查,而无明显的异常表现。该病病因复杂,特别是肺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的慢性咳嗽,因诊断不明,易被误诊误治[2]。据相关研究报道,慢性咳嗽患者中长期使用抗生素和镇咳药的高达90%以上,然而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却多是非感染性的疾病[3]。故而,多数患者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欠佳。为此,我国在2015版的《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首次添加了该病的中医药治疗内容[2],将会对该病的诊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疗效的肯定。
张念志教授为安徽省首届名中医、安徽省第2届江淮名医,从事临床及教学近三十年,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方面,颇有心得,疗效甚佳。余有幸从师侍诊,获益良多,现将张师运用慢咳方治疗慢性咳嗽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学并无“慢性咳嗽”一词,但根据其主要症状、发病病程等,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顽咳”“久咳”等疾病范畴。对于咳嗽的认识,《内经》中较早就有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之咳 “皆聚于胃,关于肺”,都说明咳嗽虽为肺病,然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异常,亦可影响到肺脏,使得肺宣肃失司而致咳。咳嗽的病因分类,历代立论甚多,《素问·咳论》将咳嗽依照脏腑分类,分为五脏六腑咳,并详述各自的特征。《河间六书·咳嗽》认为风、湿、燥、寒、暑、火此等六气,皆可令人咳嗽;巢元方认为咳嗽可分为包括五脏咳及风咳、支咳、胆咳等在内的十个类型。咳嗽的立论历来繁多,虽然体现了中医辨证思维,但临床常难以掌握,明代张介宾认为历代医家对于咳嗽的论述太过繁多,不利于后人临证学习,故其将咳嗽简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至此,咳嗽的分类,日渐完善,切合临床运用。张念志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慢性咳嗽病程较长,单纯的外感或者内伤较为少见,多表现为外感和内伤并见,起病外感,迁延不愈久可转为内伤,而内伤日久,素体亏虚,又易复感外邪。洪广祥认为,正虚邪实、气机逆乱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主要病机[4],故而慢性咳嗽的病机特点多为虚实相兼,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张念志教授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终岁常在,且易挟他邪合而伤人,多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素问·骨空论》言“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袭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又如《金匮要略》云: “风舍于肺,其人则咳。”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轻扬之性,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侵袭,易伤人体的上部,即易袭阳位,而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故《素问》有言:“伤与风者,上先受之。”因此,风邪致病,易伤肺脏。其次,风性善行而数变,故临床多表现为咽痒、阵咳、遇风寒则咳等症状。
痰作为人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最易内停于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表现为咳嗽。痰既是与咳嗽密切相关的病理因素,也是咳嗽的病理产物。诚如《医门法律》言: “咳嗽必因之痰饮……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特别是痰饮一旦产生,可作为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机体,通过进一步影响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加重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痰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液不布;痰湿困脾,脾气不升,水湿不运;痰饮留滞下焦,影响肾气的蒸化,可进一步加重水液停蓄。故而,痰饮为患,咳嗽多迁延难愈,且易于反复。
慢性咳嗽,病程较长,症状多时轻时重,久之易损伤肺气,致肺气亏虚,卫外不固。若复感外邪,素体本虚,无力抗邪,邪气留恋,致气机不畅,可引发咳嗽。或若平素饮食生冷、嗜食肥甘、久之伤及脾胃,脾失健运,精微失布,聚湿生痰,壅遏肺气,肺失宣肃,发为咳嗽。如《本经疏证》云: “咳虽肺病,其源实主于脾,惟脾家所散上归之精不清,则肺家通调水道之令不肃。”慢性咳嗽患者,咳久不止,久病体虚,可及于肾,肾虚则气失摄纳而上逆,发为喘咳。正如《万病回春》所言: “大抵久嗽者,多属肾气亏损”故而,慢性咳嗽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基于上述对于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张念志教授认为此病多属本虚标实证。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风邪、痰饮侵袭为其标,治疗上应采用补虚固本、祛风化痰的治疗大法,以“发时治标,平素固本”为治疗原则。张念志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依此自创具有补虚固本、祛风化痰功效的慢咳方(山药30 g,黄精20 g,木蝴蝶10 g,紫苏子10 g,金沸草10 g,浙贝母10 g,百合20 g,僵蚕10 g,防风10 g,诃子10 g,炙甘草6 g)。方中山药、黄精,性甘、平,主归肺、脾、肾三脏,常用于久病耗伤肺脾肾三脏气阴之久咳、虚咳,两者联用为君,共奏润肺、健脾、益肾及补气养阴之效;紫苏子归肺、大肠经,其性主降,其味辛散,可降气化痰,为顺气消痰之良药。金沸草归肺、胃经,辛开苦降,两者合用,共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为臣药;久病可入里化热,浙贝母,苦寒泄热,可清化痰热,泄降肺气。木蝴蝶,苦甘寒凉,可清泄郁热,兼能理气疏肝,气顺则津行。百合,性甘,微寒,既能补肺阴、清肺热,又兼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之效。三者合用,可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为臣药。僵蚕,味辛行散,能搜风通络,味咸软坚,可化顽痰。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且其升清可燥湿,两者共用可祛风化痰,为臣药;佐以诃子,收敛肺气,可防辛散太过。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结构严谨、标本同治,共奏补虚固本、祛风化痰之效。临证寒甚者,加白芥子、干姜、细辛等温肺散寒;热甚者,加鱼腥草、黄芩等;久病伴瘀,见舌下脉络瘀紫者,适加川芎、当归、丹参等。
王某,女,39岁,2018年12月9日初诊。患者就诊时诉间断性咳嗽13年余,多于受风寒或闻及油烟后加重,多次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胸部CT等均未见明显异常。1周前患者外出受风后,咳嗽频作,夜间为甚、咽痒,痰多,以白黏痰为主,胸闷、纳差、二便尚调,夜寐欠佳,舌淡苔白腻,脉沉滑。张念志教授认为,患者咳嗽病程较长,肺气虚耗,气机不畅,脾肾亏虚,津液输布失调,痰饮内生,复感外邪,风痰交阻,证属本虚标实。治当以补脾肺肾,祛风化痰为法。药用:山药30 g,黄精20 g,木蝴蝶10 g,紫苏子10 g,金沸草10 g,浙贝母10 g,百合20 g,僵蚕10 g,防风10 g,诃子10 g,炙甘草6 g,厚朴6 g,代赭石10 g先煎,枇杷叶2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018年12月16日二诊:诉咳嗽、胸闷减轻,咽痒不甚,痰量不多,纳可,寐稍佳,舌淡苔白黏脉沉滑。前方去厚朴、防风加地龙20 g、太子参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018年12月30日三诊:咳嗽明显减少,胸不闷,咽不痒,痰少,纳寐可,舌淡苔薄白脉沉。患者现症状明显缓解,病情稳定,遂以上方去代赭石、浙贝母,加桑叶10 g,南沙参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嘱其避风寒、油烟、畅情志、不适随诊。随访至今,患者症状无反复。
按语:张念志教授认为患者因久病素体本虚,肺脾肾三脏亏虚,津液输布失调,痰饮内生,复感外风引动,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痰湿困脾,脾失健运,致胃纳不振,故见纳差。患者初诊时久咳、痰多,以白黏痰为主,咽痒、胸闷、纳差,夜寐欠佳,舌淡苔白腻,脉沉滑。说明患者素体本虚,痰浊内生,复受外风,风痰交阻与肺,气机不畅,故运用慢咳方加减运用调护,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多数仅以咳嗽为唯一临床表现,病因确诊不易,故单纯使用常规西医治疗,疗效往往欠佳且症状易反复,而反复进行各项检查,或长期大量使用镇咳药和抗菌药物等,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中医药在治疗咳嗽方面有着颇具特色的疗效,特别是一些长期经西药治疗乏效的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药,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张念志教授依据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慢咳方在准确把握患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加减运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