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
2019年9 月6 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美术馆隆重开幕,共展出入选作品495件(套),堪称一场艺术设计的视觉盛宴。本次展览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设计艺术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而结出创作果实的盛大检阅,也是广大美术工作者勇攀文艺高峰的成果汇报。
设计当随时代,体现并引领时代价值取向。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是近五年以来我国艺术设计创作的一次全面、集中展示,呈现出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专注服务社会民生,关注大国形象塑造、中华文明诠释、民族复兴筑梦等诸多鲜明特点,是艺术设计领域的风向标。
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许多优秀设计在学习借鉴古今中外艺术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时代性、个性化的创新性探索,致力发掘表现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精神与品质,与当下的社会生活产生共鸣。
本次展览中建筑艺术首次列入全国美展。无论是城市的社区营造、工业遗产重生,还是乡村的民居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建筑设计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此次展览中许多建筑设计作品致力维护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提高乡建文化质量,在传统建筑空间营造和传统村落的维护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例如,由孙继任、孟福伟、谢亚平、刘贺玮创作的获奖提名作品《大木·匠造——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文化作品展陈》,全部采用木质架构和榫卯结构,对中国传统民居营建场景进行再现,将传统建筑营造的独特结构、建构过程和“材美工巧”的审美特质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当代创新的设计视角展现出中国民间大木匠作的工艺传统和民间造房自然淳朴、天衣无缝之美。作品很好地还原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不仅从宏观角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从微观角度关照工匠个体的生存状态,其中更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还有一些作品体现了对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文化生态的重视和保护,如郭贝贝、张豪、毛晨悦、翁萌创作的进京展览作品《保卫延安、保卫宝塔山——延安宝塔山原生态风貌保护规划》,该规划设计以延安的象征——宝塔山这一革命圣地为中心,遵循原生态的设计理念,利用当地独特的黄土原始风貌进行规划设计和风貌保护,对陕北生态环境和民居风貌的保护提供了典型参照。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获奖提名作品《筑影望境》(韩熙),探讨了光影塑形的维度方式以及玻璃材料创造的可能性,以建筑和形体为基本要素,再配合玻璃材质的通透清澈,营造出复杂的对话场景,以实现跨越历史轨迹的时空追溯和精神展望。徐强创作的工艺美术金奖作品《铸梦》,一共由4块容易反光的钢板雕刻而成,刻画了近200位解放军战士形象,组成一幅悲壮的抗洪抢险战斗场景,场面宏大,思想博大,准确地将伟大的抗洪英雄精神融入创作。画面整体以山脉的形象呈现,战士们在滔天巨浪面前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以血肉之躯在惊涛骇浪中铸成连云叠嶂般的铜墙铁壁,象征着抗洪精神力量如山。作品最高点的英雄拼尽全力高举的大锤如灯塔般熠熠生辉,极具号召力和感染力。作品采用创新性的材料语言,可以让观者在观看这个作品的同时看到自身,更有利于抗洪精神的发扬,引起观者的共鸣。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回归日常生活,服务社会民生,是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导向。在此次获奖提名作品中涌现了很多展现国家形象、助力乡村振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大美术观”。如王立端、周俊杰、杨思凡、姚笑远、王松、刘茜雅的《背包式微型农耕机》,从服务地方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以服务“三农”为设计宗旨,充满了生活的温度与情怀。进京作品《地瓜社区》(周舒、郭曦、魏星宇),旨在鼓励社区居民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本社区居民,将社区闲置的地下空间改造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共享客厅,营造平等、温暖、好玩的社区共享文化。还有李曙光的《美丽乡村》、刘斌的《精准扶贫奔小康》、张子晶的《脱贫致富》、王沁的《芒》等作品,都是比较典型的设计案例。这些作品从社会和民生角度完善设计创意,侧重民生需求,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设计”的价值导向。
艺术设计要服务生活,引领生活,传递中华美学精神,这也是展览一直贯穿的主题。银奖作品《一路温暖》,作者李艾虹将传统手工制作的侗族棉布面料进行活化设计,并采用现代技术,设计出富有未来时尚感的服装。作品在材料语言的时尚性、工艺技术的极简性,以及着装变化的丰富性上都可圈可点。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览中,诸多优秀作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造物艺术进行提炼升华,全方位地推进衣、食、住、行、用、艺等方面的艺术设计创作,以此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如铜奖作品《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常瑞红、李晓梅),采用抗菌、防腐的传统大漆为材质,以现代家庭结构和饮食习惯为基础设计,包括老人、成人与儿童等和而不同的六个套系,共计106件器物组成,每个器皿的造型依据其功能而设定。同时,作品所倡导的分餐制,传达出健康、节俭、营养合理的用餐理念。
在技术与业态创新发展方面,设计融会科学与艺术,设计师越来越成为科技的开掘者和生活方式的建构者。工业设计领域的诸多艺术设计作品,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在通往未来的快车道上行稳致远。工业设计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可以促进科技、文化、生活的深度融合。不论是服务国家重大国际交流活动的艺术设计、体现中国技术水平的高速铁路,还是航空航天的工业设计、人民群众的日用及工艺设计都离不开现代科技。
获奖提名作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视觉形象设计》(袁由敏、方宏章),其设计灵感源自杭州“千桥之城”的称号,“桥”的意向很好地体现了“同命运、共患难,携手前行”的中国智慧和国际视野。图像构成看似简洁,却蕴含着深厚的中华美学风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考量。可以看到,设计诉诸“形”与“象”,更易超越文字语言局限,唤起人们认知、情感上的共鸣,对构建和传播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金奖作品《“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张烈、孔翠婷)和进京展览作品《逐梦九天——“嫦娥6号”载人月球车概念设计》(蒋金辰、杨承颖、刘萧、陈华、倪涛、冷雪、田园),展现了艺术设计服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勇创世界一流的国家形象。本次展览中出现了许多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设计,这些设计已经进入百姓的生活。进京展览作品《老年智能助理健康椅设计》(赵超)、宋武的《多感官联觉义肢》,将智能化的设计延伸至医疗领域,通过与高科技的融合,更好地关注和服务弱势群体,加强对这类群体的人文关怀。作品《Smart Lock短租智能门锁》(梁可、游伟铮、何婉琼)、《化茧成蝶——婴儿车设计》(左铁峰)、《智能排水井盖》(林晔琳、崔洪亮)等作品,从当代生活细节处落脚,带给观众对未来生活的畅想。
整体上看,本届展览集中呈现了五年来新时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创作导向、发展态势和创新水平,体现了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社会的艺术旨归和创作成果。可以说,此次展览是艺术设计界对为中国民众而设计,为中国现实问题而设计,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设计等当下艺术设计的时代命题,展示了自己的初心和立场,并提出了富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