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衣冠先行
——对汉服在当代进行跨文化传播中的思考

2019-01-10 00:19LiuXiao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汉服跨文化文化

刘 晓/Liu Xiao

序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汉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底蕴,其跨文化传播对于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对汉服在当代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我们赓续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发自我们守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决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外交流的不断增进,外国受众眼中“秘感的东方”已不复存在。曾经,外国受众对中国的印象是:京剧、昆曲、杂技或文物;现今,他们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已经深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期待,希望看到中国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文化,如何处理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文化传播中,我们推广的是传统文化,但也应去挖掘它的当代性。所有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典艺术形式都具有当代性,这是其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汉服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古代,汉服的服装款式、颜色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是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汉服发展到今天,原有的象征意义已经丧失。如果故步自封,不关注汉服传播的当代性,或将损害国家的文化形象,与我“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极不相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全适用于汉服在当代的传播和跨文化交流。因此需要在延续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式,融合时代特征、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为汉服的跨文化传播赋予了新的活力,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对国外受众了解当代中国有重要意义。但汉服的跨文化传播是否成功,还要看传播方式是否能引起对方的关注,引发持久的兴趣。如果能够通过一次交流活动使对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对方在未来很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方式,持续关注中国文化,这是汉服跨文化传播是否成功的关键。参与人员除海外华人之外是否有当地主流社会人士,活动是否经当地主流媒体报道评论,都会成为评价汉服跨文化传播是否成功的标准。本文对汉服如何在当代进行跨文化传播做出探讨。

一、善用传统节日,有效增加汉服文化的关注程度

现代生活是一种被普遍“祛魅”的生活,具有节奏快、效率高、功利性强等特点,但也因此往往让人感觉到单调无趣、枯燥乏味和容易厌倦。因此,各地区传统节日就成了能够把现代人从日常生活的程式化方式中暂时解放出来的通道。在节日里,为了达到充分放松心态、表达情怀、释放激情、体验传统、尝试魅力生活的目的,人们需要通过反日常的穿衣打扮来营造出相应的气氛,这就给汉服展示提供了很好的舞台。而且,传统节日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宽容,更容易对不同寻常的文化符号发生兴趣,如果能够将汉服文化和各种节日充分融合,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关注程度和宣传效果。

首先是善用我们自己的节日,推广宣传汉服文化。得益于全球化和国家影响力的提高,我们自身的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也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传媒的重视,各国民众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些广受关注的中国传统节日,完全可以更多地运用汉服文化的元素,在更好地欢庆节日的同时,实现汉服文化的宣传和表达。这一点,国外有些地区的华人华侨已经做得相对较好。比如,在日本,华人经常以汉服会为载体开展中秋茶会、岁末雅集、焚香抚琴等活动,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在美国,身穿汉服的华人在纽约时代广场进行快闪,在春节很多华人身穿汉服进行表演,庆祝传统中国年。在法国,博衍汉章传统研习会在巴黎组织“樱花上巳节”表演活动。参加活动的中法友人们在古乐声中赏花、品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而且由于国外华人影响力的提高,在地政府往往愿意在春节这样的节日参与庆祝,表达对华人群体的善意祝福,比如最近几年,加拿大、美国等国政要往往会向华人群体拜年,送上祝福。法国,甚至在春节将埃菲尔铁塔的灯光色调调整为中国式的红色,以表达同享华人春节的喜悦和传递祝福。这些事件给了我们启发,在国外政府和民众愿意参与春节庆祝活动,或者希望在节日向华人表达良好祝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替他们多想一步?比如在我们穿戴汉服庆祝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汉服供他们免费参与庆祝体验,这样能在异地他国民众有更贴切地表达对华人祝福的方式,也能让他们加强节日体验的同时对汉服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当然,除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外,像教师节等富有文化意义的节日也可以发掘、推广,毕竟尊师重道是各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入汉服文化的元素,更让人觉得有庄重感,容易在价值观念上产生共鸣。实际上,海外有些华人地区已经也做得比较有特色。在马来西亚,华文小学一年级新生身着汉服举办入学仪式,沃泴、拜师、鞠躬、开笔、行谢等,也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学会鞠躬、拱手,体现中华礼仪。通过海外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增加了海外华人的自豪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也增加了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进了民族感情,进一步形成文化的凝聚力。但此类活动参与者不应该仅限于华人圈子,应该广泛地邀请当地主流社会人士参与,并考虑到外国受众的兴趣和接受度,适当融入当代元素与当地民俗。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国际友人,由观望变为参与,由被动变为自发,共同演绎中国文化,将更有利于汉服的跨文化传播。

对于各种国外影响力较大的传统节日,汉服文化元素也不应该缺席。毕竟无论中外,节日都是人们对“魅力”和“惊喜”期待指数程度最高、包容力也最强的时刻,汉服文化应该以开放友好的心态,积极参与进去,获得更好的曝光度和传播程度。比如圣诞节,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节日,甚至已经基本上成为全球狂欢的节日。那么在这样的庆祝时刻,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华人群体将圣诞老人原来的红色袍子,换成具有中式风格的披风,或者长袍,不但不会引起反感,还会因为新鲜元素的加入引起广泛的关注,让人们耳目一新的同时,觉得很“酷”。这样在无形中起到汉服传统的宣传推广作用,可能比主动的报纸媒体宣传,达到的效果都要好。

但是借用国外其他地区的传统节日,一定要建立在对对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充分表达善意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当地民众的文化禁忌和接受程度,千万不能过度。一旦汉服元素的使用超过了限度,造成喧宾夺主,引起当地人反感,就违背我们的初衷了。

二、借助各种文艺形式传递汉服之美

文化的交流,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艺术是交流沟通最便捷的途径,往往能突破文化的藩篱,达成共鸣性的理解。汉服的跨文化传播,应该注意对各种艺术载体的使用。将汉服文化与精彩的艺术创作形式相结合,反过来这些艺术形式在自身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递汉服之美,促进汉服的跨文化传播。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舞台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往往处于零距离交界处,是一种带有浓厚温度情感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一舞悦心、一曲静心、一剧愉心,润物细无声,却往往引起共鸣,让人留恋。但是舞台表演艺术,又恰恰是需要服饰装扮的艺术,汉服的种类多样,多姿靓丽,正好能够呈现舞台气氛。汉服与表演艺术形式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天作之合。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礼乐》部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弟子三千手执竹简,高声吟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演者身穿具有“章服”特征宽大袖子加黑白色水墨画风格的服装,很有气势。一件简单的衣服,寄托了古人修身的理想。五幅中国长卷画中的舞蹈演员身着唐代汉服,再现了中国古代礼乐之邦的盛世气象。2017年海上丝绸之路汉服文化节开幕式中的汉舞表演《烽火战旗》,囊括了时尚古风歌曲、传统闽剧艺术、唯美汉服展示、古典舞蹈,全面展现了汉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完美交融。创新形式,走上舞台,走上银幕,都是汉服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不断地交融才能碰撞出更优秀的文化。总之,汉服的对外传播不是只有一条路,勇于尝试探索,延续传统,展示当代,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更多人关注,汉服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除了舞台表演艺术,电视电影等表演艺术一样重要。电视电影等艺术形式,虽然现场感不如舞台艺术强烈,但是往往画面更丰富,故事情节更强,受众程度更广。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透过电影电视剧形式,获得对另外一国文化的理解,已经成了年轻族群文化认知的重要来源。而且,从效果上讲,汉服写意风格和样式的华美,也往往很适合同影视作品结合。在古装影视剧中大量使用,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贴近历史背景、烘托艺术氛围往往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汉服跨文化传播要充分重视这一路径。比如《延禧攻略》《如懿传》和各类玄幻题材在海外的热播,掀起了一股古装热潮。这启发我们在影视作品热播的同时,汉服文化的宣传推广要立即随着热度跟上。满足海外影视观众观剧后对所喜欢的造型服装的体验,既能够实现切实的商业成功,也能更好地促进汉服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三、通过外交手段,有意识推广汉服文化

各国都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展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也不例外,也需要一些直观形象的文化形式来作为外交名片,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汉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浓缩了民族文化要素,在对外交流中正是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中国梦的最直接方式。身着汉服,就是一种流动的宣传,无声的名片。

国家层面的外交推广,目前看来已经思路清晰,卓有成效。比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的历次出访服饰,都以中式服装亮相,其中很多元素取自汉服。不仅展现了卓越的个人形象,更是国家形象的象征。习近平主席的着装展现了儒雅、严谨、尊贵,彭丽媛女士的着装则展现了端庄、谦逊及智慧。夫妻二人相互映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又符合西方时尚,时尚与经典交融,体现着一个大国领袖与夫人的深度涵养和外交智慧,被外媒赞为“中国外交新名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服装让世界为之惊艳,立领对襟、刺绣纹样与工艺、云锦、缂丝……无论款式图案还是面料工艺,各方面均运用了汉服元素,体现了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时任绍兴市委书记的钱建民在2014年访问欧洲时,身着汉服,受到了外国友人的一致称赞,不经意间成为中国文化代言人。因此,外交中身着汉服或汉元素服装,不仅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体现,更是汉服海外传播的最直接方式,影响力大,受众面广,是最好的展现中华文化的名片。

在民间,通过与海外机构缔结战略合作,互设办事机构,开设海外汉服文化体验馆、汉式生活馆等方式,为汉服的海外传播提供支持,共同推动汉服的跨文化传播,也希望借此引发更多海外人士关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福建汉服天下通过与海外机构对接,计划在2019年开展欧洲汉服巡展,举办加拿大汉服节,推动汉服在海外的发展。台湾词作人、导演方文山先生凭借自己的知名度,多年来一直在海内外宣传汉服。他发起的西塘汉服文化周已连续举办六年,成为海内外汉服文化圈中举办时间最长、内容规划最多元、参与人数最多、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汉服活动,影响每年近千万人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文化部门也开始大力寻求合作,但目前汉服相关的合作较少,仍以民间合作的方式为主。每年暑假国侨办与国内高校合作的“海外华裔寻根之旅夏令营”项目,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武术、茶道等课程,也间接推动了汉服的跨文化传播。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自2003年走出国门,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汉服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与海外机构合作,参与其他国家重要的文化节、艺术节、文化机构的合作交流项目,借助对方相当程度的知名度,广大受众群体,成熟的国际化、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和各大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汉服的海外传播。

四、形成产业,用商业模式促进汉服传播

近年来,在国际时装发布会上,屡屡看到汉服元素的出现。让人惊艳的同时,也看到了汉服文化最终落实到汉服产业的巨大潜力。青年演员徐娇在海外走秀活动中都身穿汉服,因此吸引了大批目光,很多人竞相模仿。威尼斯电影节她身穿汉服进行了走秀,惊艳了全世界。徐娇还创办了自己的汉服品牌“织羽集”,网络销售排名十分靠前。未来,我们要花更大力气促进汉服的现代化设计,争取制作出更多的既符合人们日常穿着需要,又带有汉服元素的现代服装,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所有的推广,都要落实为产业。否则,汉服文化只能成为一种需要保存的文化,需要推广的文化,而无法成为流行的文化,当下的文化。

五、结论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汉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和中华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汉服作为民族服装能够在全世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冲突中,讲求包容、中庸的中华文化也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汉服在海外的流行也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要把传承中华文化当作自己的使命,承担起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与义务,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世界上传播开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汉服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名片,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的汉服,中国的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汉服跨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谁远谁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