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佶刚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繁星闪耀的书法家群体中,三国曹魏时期的钟繇亦是书苑星空中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他兼工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特别是他的楷书与行书独步于书坛。在中国书法史上,他被历代评书者誉为“书史之祖”,有“钟张”“钟王”之称。在流传于世的刻本作品中,他的小锴《贺捷表》一帖是应该值得我们关注的书法精品之一,此帖最能体现钟书的风格,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是钟繇于建安二十四年末因闻悉蜀将关羽被杀后,而写给曹操的奏章。从整篇表文内容来看,其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钟繇的喜悦之情。表文中的主角关羽,一直是世人心中集忠、义、勇于一身的正面人物形象,也是长期受人爱戴和敬奉的英雄人物。对于关羽的不幸遇害,人们都是怀着无比遗憾和悲痛的心情去凭吊他的,很少有人会表现的那么高兴。但是作为魏国的辅佐大臣钟繇来说,他甘愿跟随曹操打拼天下,为其出谋划策,自身又战功赫赫,屡立奇功,为曹氏集团的江山稳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受到曹操的无比器重。因此,当他得知自己国家的敌将被剿灭后所表现出喜不自胜的状态,也是可以谅解和无可厚非的。毕竟,自古以来都是臣子应该效忠于主上,尽心竭力,各为其主才对。在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责备于钟繇的不是了。后人对表文的思想内容也不会过多的去过问,而更多的是从它的艺术价值和特色上进行研究和探讨。
《贺捷表》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观全帖,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雅拙朴的书卷气。这种古拙之气主要体现在那些隶意尚存的字体中。从帖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大部分字的结构呈横势扁方,竖画写的短促,横画写得伸展。特别是有长横画和捺画的字,横捺之画如大刀长矛一样舒展,犹如刀枪剑戟,森森然,威风凛凛不可犯。其它没有主横长捺笔画的字也是尽量处理成疏散而横阔的状态,造成字形的横势。如表中的“首”“言”“不”等字的长横画;“获”“企”“天”“便”等字的捺画,这些字无不体现了钟书遗古化今的结体风貌。
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其中的论断:“为书之体,须入其形”和“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就是一种对书法字形结体态势的要求。旨在强调书法结构形态与世间万事万物之间的某些必然联系。书法作品中的这些物化之形,可以让观赏者产生丰富的想像,从而激发观者审美欣赏的愉悦和精神境界的升华。这也是一种“字外之像”“字外之境”。钟繇在苦心研习蔡邕笔法后,将这些理论用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每见万类,皆画象之”是他对蔡邕书论的继承与发扬。《贺捷表》作品中所表现的结字特征,正是钟繇对“纵横有可象者”书论的大胆实践和应用。
元人陆季道曾跋钟书云:“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意在说明钟书的古雅拙朴之趣,尽脱晋唐书法的秀美婀娜之姿。这是对钟书最具本质的论述和见解。透过《贺捷表》作品厚重古朴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体察到钟繇在继承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创制自己新体之书所走过的艰难探索之途与心路历程,也可以隐隐感受到他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所经受的阵阵痛楚。
据史书记载,钟繇学书异常刻苦,甚至达到了入痴入迷的程度,他白天与人在一起讨论书法,就在地上画字,可以达到数步之遥。“如厕终日忘归”。晚上睡觉也用手指在被盖上练习书法,时间久了,连被盖都被他划破了。另外,据西晋虞喜《志林》载,他还曾有“求书自虐”而差点殒命的故事。这些事例都足以说明钟繇本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是多么的执着和狂热。诚然,只有这样刻苦钻研和皓首穷经地学习,才能最终致使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重量级的风云人物。
钟繇用尽自己的才情和书法功力,变隶为楷,创制新体,从章法上改变了字距宽阔,行距紧密的空间布局特点,从笔法上改变了蚕头雁尾的书写方式,把隶书的方正整饬之美变化为楷书字体的“纵横可象”的力度美。观《贺捷表》全篇,字外行间开阔,疏朗旷达,而字内则中宫紧密,“藩篱完固”,毫无松懈之感,疏与密,紧与松,狭与阔的巧妙安排与布局,尽显作者“神采茂密”之趣与“风韵萧散”之情。对于《贺捷表》中字的线条力度感,我们可以从唐朝书画家李嗣真在《书后品》中对钟繇的评价约略可知。“寒涧宯豁,秋山嵯峨”,用秋山与寒涧的清疏冷寂之美景来比拟钟字清冷秀劲之美。杜甫诗曰:“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钟繇书法作品正是以“瘦硬”之貌呈现于世人眼前。这种“瘦硬”之感犹如饱经风霜、学问高深,清瘦矍铄的老者,越老越有风骨,亦或是玉树临风,秀美多姿,风姿绰约的美男子。卫铄曾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蔡邕也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他们二者都提到了“下笔用力”与“骨力”关系的问题。所谓“骨力”其内涵是指线条的质感,有“骨力”的线条应该要呈现出有活力的“生命意象”。没有“骨力”的线条似若“春蚓秋蛇”(李世民《王羲之传论》)一样纤细无力。谈及书写实践上,若书者手执毛笔在纸帛上用蛮力横拖竖抹,或者一点力量也不使,只是随便顺笔平拉,让它留下墨痕,而不利用全身之力倾注到手中的巧力来发挥毛笔弹性书写的话,是写不出笔墨酣畅,形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南宋·姜夔《读书谱》)等有质量感的线条的,从而也就得不到温润如玉,骨力遒劲的线条美。另一方面,我们不但要懂得笔力的表现要靠“骨”来支撑,更要知晓它与“筋”是血脉相连的。事实上,“骨”是指“骨体坚定而不弱”(明·丰道生《书诀》);“筋”是指笔画运转有力,有“含忍之力”(清·刘熙载《艺概·书概》)和弹性之力。“骨”与“筋”的关系,好比是世间万物自身存在的“静”与“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了这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书者就能达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钟繇的《贺捷表》之所以被后人尊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宣和书谱》)的原由亦应如此。
《贺捷表》是钟繇以全身之气力,将内心喜悦之情愫融化于笔端,以魏晋文人特有的萧散儒雅之风范,而又以运笔如椽,驾轻就熟之功力将阴阳虚实,迟重行留,疾徐收放等等这些对比元素运用到书写之中,而最终形成了浑然天成、气象万千、天机神化的楷书开创之作。正如梁武帝萧衍评此帖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一样,钟繇将这篇“界破空间”的有限之笔迹,演绎成了有灵有肉,人心“流美”(钟繇语)的旷世奇作。
钟繇在中国书体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和在书法实践方面的成就将永远成为后世学书者的精神财富,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