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晴
前几天,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即将揭晓时,各路英雄各种预测,中国作家残雪呼声甚高,不过那呼声里少了饥渴、热切,多的是顺其自然、淡定从容。毕竟,我们已经有了莫言,有了屠呦呦。
2012年,当我们得知山东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时,兴奋、激动、跃跃欲试,就好像是漆黑的夜里,深一腳浅一脚地赶路,不知道前边是什么、有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有,不知道还能不能走到有光的地方,突然,灯亮了,明明白白闪出一条金光大道,整个世界都亮了。莫言就是那盏灯,带给每个写文字的人以光亮。让我们明白,前边不是无尽的黑暗,只要走,总会遇到光。
多少年了,诺奖是中国人喉头的一根刺,吞不下、吐不出,无论我们找什么理由自我安慰,因太在意而不屑一顾也好、因不在意而合理忽视也好,没获奖就是没获奖。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诺贝尔文学奖,也获得过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并且,接下来还会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等着我们去拿。
为什么有这样的自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我们当然有能力在各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何况诺奖。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句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要稳固其根部,根深才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源远才能流长。
那么,什么是“根本”?何谓“泉源”?
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历史,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的深厚基石,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当代价值。继承、弘扬其精华,挖掘、阐发其当代文化价值,大概是我们每一位文化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应该担负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