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其 霞
( 1.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贵州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处,贵州 贵阳 550001)
传统文化是独特的战略资源,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是重大国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独特的中华人文精神,当前我国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1]。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传统文化需结合时代要求而创新,并提出了全面复兴传统优秀文化的要求[2]。华夏香文化,源远流长。其记录着民族丰富的历史经历和心灵世界,折射着民族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蕴含着丰富的华夏文明。本文收集、整理了近 12 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学术论文,梳理了当前香文化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其后续研究提出可资参考的建议。
众所周知,通过公开发布的学术论文,可以快速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本文选取学界认可度较高的中国知网(CNKI)收录期刊作为数据统计来源,通过期刊网数据库中的来源文献进行检索,收集整理以“香文化”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共计75篇有效样本(共检索259篇,删去非学术样本184篇),具体见图1。由图可知,12 年来围绕香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特别是近几年增长速度很快。本文拟从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研究学者、项目基金和研究内容等五个维度进行计量研究,解析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态势。
经过统计分析,75篇有效样本论文发表在61种期刊中,其中核心期刊仅19种(CSSCI来源期刊14种),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31%,CSSCI来源期刊占比为23%。从统计可知,各种各色的普通期刊,分布广,但缺乏一定的代表性。而学界认可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收录与香文化相关的论文比例非常小,有些刊物好几年才推出一篇论文(见表1)。也就是说,以“香文化”为主题的论文目前几乎没有比较稳定的成果展示平台。国内没有核心期刊常设与香文化相关的专题栏目进行相应成果的持续刊发。这些都说明,当前的研究成果刊发随性、分布零散,且在核心期刊平台方面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学术聚焦。而占样本69%的其他刊物,虽有一些还零星地推出与香文化相关的文章,但限于其学术层次不高,故其学术影响力比较弱,没有形成强势力量。
表1 论文刊载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单位:篇)
按照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进行统计,75篇论文作者分布于60家研究机构,其中高等院校占36家,占总数的62%;各级博物馆、各种研究所及研究协会10家,占总数的17%;其他各种研究机构14家,占总数的21%。从统计透视出研究机构的几个特点:一是研究机构主要聚集在高校,说明高校是研究的主要阵地和学术载体;二是缺乏彰显香文化特色的学术研究基地,尚未形成香文化研究的学术团队、无领军型的人物;三是虽有一些香文化研究组织,却缺乏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于2013年11月的中国香文化研究院,由国家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及福建省沉瑜香香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成;成立于2014年8月的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由中国民俗学会牵头组成;成立于2015年1月的华夏香文化研究中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及上海清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也就是说,自2013年以后,各种级别、大小的香文化研究所、协会纷纷成立,让我们见证了传统香文化的复苏以及大众积极的参与激情。虽然这些研究机构会推出一些与香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章,但学术性和影响力都不够强。总之,研究机构虽有高校、博物馆、研究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却没有牵头性的学术团队,缺乏学术整合力和凝聚力。
再次,根据统计,我们发现女性研究者和男性研究者的数量差不多,各占半边天。也就是说,学术上对香文化的关注几乎没有性别上的差异。根据研究者的年龄统计,发现学者们的年龄呈现比较好的研究梯队。除去10多位无法辨析年龄的学者,统计情况如下:60后学者约11位,70后学者约16位,80后学者约14位,90后学者约8位。也就是说,对于香文化的研究,老、中、青三代都有,关注度持续,研究没有出现断层现象。另外,笔者对研究者的学历进行统计,发现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39名(其中博士为12人),占比为62%(硕士占比43%,博士占比19%)。可见,主要研究学者以中青年为主导,且学历层次较高,预示着研究队伍前景潜力较大。
从文献检索统计来看,研究项目基金明显较少,75篇文章,带项目基金的只有22项。基金资助统计情况如下:国家级项目3项、部级2项、省级5项、厅级3项、市级1项、校级8项。即注明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为13%,其中国家级项目基金资助论文占比仅为4%。笔者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查询了2005—2017年的课题立项情况[5]。这12年间涉及到香文化的项目仅4项(其中2013年1项、2016年2项、2017年1项),占同期立项项目总数的0.008% (2005—2017年立项总数为48354项)。同时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公布的立项数据( 含一般项目和专项任务项目)中[6],12年来与香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合计 7项(2005年2项、2007年3项、2011年2项),占同期立项项目总数的0.02% (2005—2017年立项总数为 40545)。笔者也进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数据库查询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7],没有搜索到与香文化相关的项目。可见,从基金项目的分布角度分析,高等级的项目批准立项数明显很少,且注明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很低。但从校级基金资助情况看,高等院校对香文化项目的支持是热情看涨的,有孵化器的作用。因为,校级课题最终是为申报高层次项目做基础工作的。
笔者拟从研究内容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涉及学科、研究视角、研究水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香文化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以期探索出内容本身所呈现的研究趋势要素。
1.研究方法分析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人文社科研究最基本的两种方法,二者包含的研究方式多样。而香文化研究是跨学科的课题,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规范的研究方法以文献考据为基础,文本分析为主。主要是利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搜集、整理与香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通过统计分析,在香文化研究领域,随着学科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相关研究手法呈现新颖、灵动,有规律性的变化。学界目前从事与香文化相关的研究手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始终贯彻原始资料至上理念,立足于大量挖掘原始资料,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式,落实在与香文化相关的领域去把握香文化,强化历史意识和时代感。二是利用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努力实现跨学科方法的交叉使用。三是注重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功能挖掘、收集材料。笔者根据75篇样本分析,发现2005—2009年期间的研究方法大致以传统的文献分析为主;2010—2012年期间研究方法开始多样化,出现调查法、对比研究、归纳演绎等方法,特别是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很多学者充分利用出土文物与传统文献结合进行研究;2012年—2017年期间,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不断推新,口述历史、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案例分析、逻辑分析法、类型比较法、深度访谈等方法都被学者们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给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利用大数据进行研究深受学者们喜爱。总之,随着对与香文化相关议题的研究深入,学者们试图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寻求两种方法的平衡点和融合点,以期从各方面对香文化研究的发展、演绎、复兴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主要涉及学科分析
图2为我们清晰呈现出与香文化相关学术文章涉及的学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香文化研究已经渗透到众多行业领域。首先是涉及美术艺术占18篇,占比最高,达到24%,如程雅娟《外输至东亚佛教地区的中原意匠——“柄香炉”溯源与东亚传播辨析》一文,指出柄香炉是在传承了中原本土的古老燃烧器具基础上,杂糅了波斯高足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式香炉,五代和宋代,行香文化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艺术特征,并外输至东亚佛教地区而影响深远;吴悠《画中香影——明代人物画中的香具拾英》一文,以画中的香具为索引,去追寻古代形态和用途各异的香具,以彰显中国香文化的精致。其次是涉及文化类的论文有15篇,占比为20%,如严小青《中国道教香文化》,认为祭天、通神、避邪等道教仪式都离不开香,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孔含鑫《香满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指出香文化是丝绸之路等古道上,与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交融并生并成为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发展、维系丝绸之路等东西方民族交往古道兴衰的重要文化纽带。再次是涉及文学的论文有12篇,占比为16%,如王立《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佛经及印度渊源》,认为小说中描写英雄出生的“异香”,受到印度香文化的浸染。陈才智《香韵与诗情的不解之缘——从<花非花>说起》,认为以诗咏香、赞香,在香的世界里,寻求创作的灵感,也酿造了香文化与诗生活的共生关系。而宗教、经济、化工及轻工业等学科也为学者们所关注,其他如旅游、生态、建筑等学科也有所研究。由此可见,香文化涉及的学科分布较广,也有一些较为侧重的学科趋向。
不同腐殖酸尿素对玉米氮素吸收及增产效应的研究………………………………… 魏永富,张 胜,李星星,苑志强,冯梦喜(52)
图2 涉及学科论文数量,单位:篇
3.主要研究视角分析
从文献统计分析来看,随着人们对香文化的关注及香文化的渐渐复兴,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且不断在更新。有以“香意象”切入研究,如段永升《唐诗香意象文化美学论》、瞿明刚《李贺鼻观下的唐代香文化》、周茜《香气氤氲中的苦闷与哀愁——试论<乐府补题·天香>的艺术及其文化意蕴》等文;有从农业经济及区域经济讨论的,如严小青《黎峒沉香文化、价值与生态的历史考察》、《浅论东莞莞香商贸文化》、万静《屈大均与莞香文化》、肖军《打造荆楚香文化产业》等文;有以“香道”入手研究的,如郭攀霞《日本“香道”对我国“藏香”发展的启示》、张毅《从日本“香道”看中华传统香文化的复兴之路》等;或从中外交流进行考察的,如《唐代与中东的香药交流概况》;或从化妆品分析,如黄慧欣《中国香文化背景下化妆品的加香趋势分析》;有讨论单品香,如袁敦卫《千年莞香及其文化血脉的传承》;从植物景观解析的,如陈意微《解读<红楼梦>大观园的植物香景》;从香疗角度探析,如王琳《宋代香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国香文化与中医药指导下的香熏疗法》、邓婧溪《从马王堆汉墓出土香物探讨楚地香文化及其医学运用 》等文。此外,还有从旅游、民俗、香器、服装、饮馔、绘画、语言文字、“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角度去探究香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对当时、现代生活的影响等。总之,一是学界总体研究视角已呈发散状,也有多元的特点;二是仍然缺乏统揽研究领域大局的独特视角。
4.研究层次及水平分析
(1)研究层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来看,香文化研究领域以基础研究为主,其他研究仅占少数,见图3。基础研究的论文51篇,占比为68%;社科类的行业指导论文8篇,占比为11%;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论文7篇,占比9%;涉及基础与应用基础的论文5篇,占比6%;涉及政策研究的论文2篇,占比2%;涉及行业技术指导的论文2篇,占比2%。笔者再根据文献查询“专利”分析,发现与香文化相关的专利从2005年—2017年有80项,涉及的主要学科是:轻工业手工业32项,占比为40%;其次是生物医学工程21项,占比为26%;再次是工业通用技术设备8项,占比10%。同时,笔者发现从2013以来,关于香文化的研究专利陡然上升,逐年增加(2013年2项、2014年10项、2015年8项、2016年19项、2017年21项)。从数据可知,一是香文化相关的基础研究没有能与应用研究很好结合;二是香文化研究也在做一些应用研究的探索,只是还处于摸索阶段。总之,研究层次单一,应用研究没有跟上研究发明创新的热情和节奏,特别是在行业指导和政策研究方面尤为欠缺。
图3 研究层次比例图。
(2)研究水平分析。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查询可知,从 2005 年至2017年期间,学界共发表与香文化相关的有效学术论文75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19篇。比较而言,高水平的论文只占31%,若只统计14篇CSSCI来源期刊,占比仅为23%,见表2。由表可知,抽样统计的12年间,与香文化相关的论文数量虽然不断增加,特别是近两年的研究数量陡增,但是CSSCI来源期刊论文占比却明显很少,与不断增加的论文数量不匹配。可见,目前大多数研究在较低水平领域徘徊,稀缺高质量高水平且有影响力的论文引导。
表2 2005—2017年香文化领域刊物论文统计表
总体而言,与香文化相关的研究学术影响力目前较弱,与学术界对中华传统香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不相符,急需提升学术影响力。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其研究模式需不断创新,研究格局需拓展。在涉及大众文化引导、高级科普、政策研究、专业实用技术、行业指导、经济信息等实践环节缺乏长期的关注和指导,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环节过于薄弱,效能发挥明显不足。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期刊上的与香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非常少,而学界普遍认同的高层次的权威期刊上的论文更为稀少,这与当前我国推广、复兴、发展香文化的实践不相匹配。据笔者研究,香文化研究的现状:一是学者参与度不够广泛。虽然研究者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参与到香文化研究的学者相对甚少,缺乏普及化;二是香文化研究领域缺乏“领头羊”及“先锋团队”组织。通过对近12年研究的分析,发现专业性的学者、团队、机构非常少,尚未形成良性、持续性的生态学术圈;三是从事相关技术、产品、经济推介的实践人员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且对香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现状不甚了解,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没有较好地对接,理论缺乏对实践的指导。
1.学术力量培养
香文化的研究是一门多学科的广义研究。从民俗、宗教、文学、社会、考古、历史、地理、美学,到中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等。因此,也应涉及多学科人才的培养。从笔者对研究作者的分析来看,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从事香文化研究的学术队伍比较薄弱、且研究时间较短。同时,学者们对香文化研究关注不够,与国家目前倡导的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引领现代生活中的价值意义不相符,研究队伍亟待扩大增强。一是要向大众继续加强推介香文化,培养潜在学术人才。目前有关的香文化组织有意识地在宣传香文化,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下属的香文化研究所组织的“全国百场公益香文化普及活动”、国家林业局与文化部指导下的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的中国国际沉香文化博览会等活动。这些宣传活动都对传统香文化作出代表性的推广,让香文化渐入大众视野,潜意识地培养了香文化爱好者和学术人才,但其宣传力度与国家倡导的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步伐仍有很大差距。二是向各大高等院校精准投放学术宣传,培养青年学术骨干。高等院校是青年学者聚集之地,也是学术敏锐之地。香文化学术宣传活动应进高校,有针对性的宣传,让更多的青年学者了解、认识香文化所蕴含的历史及内涵,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香文化的学术讨论中去。三是在文化部或者教育部的指导下,在高校或者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培养学术带头人。总之,从目前的数据看,部分学者已在香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一些香文化研究中心也在积极地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及学术交流。如北京华香文化传播中心通过“华夏香文化论坛”积极号召和组织学者参与到香文化研究中,为学术人才的培养而努力。学界未来应注重培育有号召力的学术领头人,带领广大青年研究者们积极地投入到香文化的研究中去,并希望有条件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开展香文化学术人才的专门培养工作。
2.搭建稳定的学术平台
从数据分析可知,目前香文化研究成果还没有稳定的学术展示平台,这就急需发挥学术组织和刊物的引领作用。学术组织,是学术资源的汇聚之地,其性质决定了其开展活动的前沿性和专业性。目前的香文化研究机构有直属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香文化研究所。2014年6月该研究所创办中国香文化第一本专业期刊《香事》,季刊,刊布香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花等文章;北京华夏香文化研究中心也于2015年推出《华香文化论坛学术论文集》;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2017年6月推出《中国香文献集成》。可见,目前这些香文化组织虽都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尚未形成学术研究的集群效应。因此,学界可以引导和组建以省域为单位的地方性学术团体。如依托主要产香省域城市与高校联合建立香文化研究基地,如在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等产香省份城市的重点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联手打造学术研究基地(如广东省有莞香文化、海南有沉香文化、福建永春被外界称呼为“香都”);其次是在这些研究基地基础上申报国家重点或者重大研究基地,逐步形成广泛参与的规模和研究格局。
另外,学术期刊刊载具有创新性及实用价值的论文,在学术交流、信息发布、成果推广上有着重要推介和价值意义,是学术成果呈现及汇集的主要载体平台。而目前香文化研究没有固定且周期较短的专门性学术期刊平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香文化研究所、北京华夏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等组织机构可以联合将现有的《香事》杂志升级打造成稳定、发行周期短且具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月刊或双月刊),使其成为引领和推动香文化研究发展的重要平台;其次是建议有区域文化经济特色省域的重点大学学报可以策划与香文化相关的专题或专栏,以定期组织和推荐与香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从而让香文化研究有稳定的、规范的学术发言阵地;形成既有个体思想,又汇聚集体智慧的系列研究成果展示平台。
3.学科建设
在研究内容上,要把香文化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科理论建设的问题。现代“香界教父”刘良佑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大陆现在经济发展很好,不久也会有许多人玩香,但是在理论上,大家准备好了没有?”[8]显然,他已经认识到香文化复兴过程中,理论建构的重要性。香文化历史源远,发展到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在宋成书之《太平御览》已独立列出《香部》,所辑皆为宋前香事。宋元之际,各家编辑《香谱》尤盛,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洪刍《香谱》、颜博文《香史》、叶庭珪《南蕃香录》、陈敬《陈氏香谱》等,而明末周嘉胄之《香乘》,乃是研究香文化之集大成之作。前贤已积累和留下很多文献和知识,但是要让香文化按照现代科学意义形成一门“学科”,难度也不小。“学科”指人们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系统有序的知识体系,有序的知识体系应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要素,这就面临理论范式的建立。目前学界虽然有数量众多的专著介绍香文化,但是还没有哪位学者提出要把香文化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考虑。把香文化建设成一门学科也不是不可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已经明确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1]可见,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之传承。当然,从目前的研究看,香文化距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距离还相距甚远。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研究处于无序状态,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支撑,也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研究模式。这需要更多的学者关注香文化理论范式的建构,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层次等多方面进行探析,整合研究资源,以期香文化研究能早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文化。
此外,根据上文分析,香文化研究领域目前以基础研究为主,其他研究仅占少数,而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又对接不上。这与习主席强调的“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9]的观念跟不上。这就需要香文化研究的内容要与新时代精神契合,香文化研究要活起来,与经济信息、行业指导、政策咨询、高级科普、大众文化等应用研究服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如笔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与香文化相关的研究从2013年以后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这样的增长不是空穴而来,而是受国家政策影响。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香文化也成了一种纽带,服务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些学者从香药入华、香药贸易、香器西传、香药与丝路经济等方面探讨香文化。但这些研究与国家提出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创造,焕发强大能量,推动民族复兴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与香文化相关的研究要与时代发展及社会需求契合,把中华优秀传统香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新时代的文化复兴需要唤醒传统文化之魅,同时又要赋予其现代化之魂。
4.研究视角及涉及学科
香文化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研究视角宽广,且多元化的研究对研究的发展帮助更有益。同时,发散式的视角,也会触及更多的学科,从而更好地解读香文化。从上文分析可知,目前香文化研究偏重在美术、文化、文学、宗教等学科,而经济、旅游、化工及轻工、建筑等学科虽有所涉及,但研究非常有限。毋庸置疑,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也决定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和影响力。鉴于香文化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后可以从艺术学、文学、考古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种视角维度切入探讨。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研究都是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需求。所以,香文化的研究视角应跟紧国家战略发展。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规划。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将传统文化当做独特战略资源进行打造[1]。因此,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香文化相关研究主题应根据国家重大政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新要求、新任务展开。一是做好香文化复兴宣传研究。基础研究也应围绕“国民教育”服务,将香道体现的修身、复礼、行仁等个人综合素质要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中去;二是做好保护传承香文化遗产的研究。香文化历史悠久,涉及的历史文物文献很多。2017年6月,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香文献集成》已整理和出版,该书汇集先辈的“香智”,该研究中心也正在积极准备再推出系列“中国香文化典藏书”。因此,目前香文化爱好学者可以将中国古代香文献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整理和解析研究,助力中国香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贯彻国家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文化复兴要求[10]。三是香文化研究要助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对外战略,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对接战略。国家复兴传统文化战略,明确提出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1]。而中华传统的香文化早已渗透到这些代表性项目中。因此,今后的研究视角应重点落实到这些研究领域中,助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新方式。
5.研究水平
研究水平方面,一是要培育发展以省域为单位的重点大学或研究院打造基地项目;二是努力争取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的申报立项;三是注重高层次项目和重大成果的培育攻关,支持香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的立项。众所周知,项目的培育和发展周期较长,少则2年,多则5年,一些重大的项目时间跨度会更长。而高层次、高水平的项目的攻关,则标志着该研究领域研究的成熟度,也是衡量学术科研水平的关键性指标。通过上文研究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在香文化研究发展的同时,各种层次和水平的项目成果都比较稀缺。而这正好反应了当前香文化研究领域学术团队不够强,团队缺乏规划、指导;另一方面也反应了该研究领域缺乏成果展示平台,为行业指导和政策研究服务的科研意识不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应该认同香文化研究领域最近几年取得的成绩,如以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香文化研究所、北京华夏香文化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香文化研究学术组织纷纷成立,这标志着大众对香文化研究的关注热度和认同。同时,学界香文化爱好者也纷纷著书立说,如刘良佑、林瑞萱、刘静敏、傅京亮、扬之水、孟晖、陈云君、叶岚、日月洲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关注香文化研究。这些进步,都非常有利于香文化研究水平的提升和长足发展。此外,随着国家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战略资源打造,香文化研究将会寻找更多的“打开方式”与现实生活实践接轨而发展演进。随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推进,行政机构、学术组织及相关研究机构也将不断持续关注和重视香文化研究领域,科研团队的打造、学术力量的培养、领军人物的培育等工作也会得到解决。届时,科研水平的发展就会得到突破性的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