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抗生素预防产钳助娩后母体感染的研究

2019-01-09 11:27王优君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钳母体天数

岑 萌,王优君

(慈林医院妇产科,浙江 慈溪 315315)

产后母体感染是指产妇在产褥期,病原体侵袭生殖道,从而导致产妇局部或者全身的感染。产后母体感染是导致孕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6%[1]。产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医疗方式特殊、身心情况变化较大,非常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侵袭,是导致产后母体感染的重要原因[2]。发生感染后,使产妇的生理健康受到威胁,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使得产妇不能进行母乳喂养,严重影响母体和新生儿的身心健康[3-4]。产钳助娩至的是利用产钳帮助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快速娩出胎儿的过程,是一种处理产妇头位难产的重要的手段[5]。产钳助娩对于提高产妇的阴道分娩率具有重要的价值[6-7]。《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是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14年发布,其中对正常产程和产程异常的新标准建议推广使用,并且也更改了第二产程延长诊断标准。产钳助娩已经成为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常用处理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的改善母体和胎儿的预后[8]。为了避免产妇产后母体感染的发生,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常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但同时仍存在很多问题[9]。为了确保良好的抗生素用药效果,应用药物的峰值浓度时间应当和细菌攻击机体组织的时间一致,对于产妇给药的时机尤为重要[10]。有效降低产钳助娩后母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助产质量,是妇产科人员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对于产钳助娩后母体感染的抗生素预防并未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产钳助娩的产妇中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并分析其对于产妇产后母体感染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慈林医院妇产科生产、并由于第二产程延长而进行产钳助娩的产妇共计186例。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A组(研究1组)、B组(研究2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各有62人。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孕周等)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产妇的纳入标准为:①产妇为单胎妊娠;②孕周在37周及以上;③产妇未出现胎膜早破的情况;④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和妊娠并发症;⑤产妇无感染性疾病;⑥产妇未发生羊水的Ⅱ度或Ⅲ度污染;⑦无抗生素药物的过敏史的产妇;⑧所有纳入的产妇需要取得本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①产妇正在服用可能影响本次研究效果的药物;②研究过程中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整个过程者。

1.2研究方法

1.2.1成立预防母体感染团队

本研究成立预防母体感染团队并对团队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产妇产后母体感染的诊断标准;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体温、血项检查);产妇抗生素用药相关知识。应用Excel表格数据录入的规范及统一形式等。另外,团队成员对产妇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的解答,处理干预过程中突发的相关问题。

1.2.2治疗方法

将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即A组(研究1组)、B组(研究2组)和C组(对照组)。A组研究对象:对产妇在进行产钳娩前0.5小时进行头孢类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并在产钳助娩后12小时追加1次抗生素的应用。B组研究对象:产妇在进行产钳娩后连续3天使用头孢类广谱抗生素进行预防。C组研究对象:产妇在产钳助娩前后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1.3产钳助娩注意事项

本次研究的产妇使用产钳助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按照我国《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进行[11]。②产妇在产钳放置之前,确定宫口已经开全。③当产钳的钳叶片放置困难时,不要强行进行放置,需进行调整。④要根据产妇的会阴张力进行调整,保护会阴。

1.4衡量标准

本研究的衡量标准共4个方面,具体如下:①体温:产钳助娩后对产妇进行体温的测量,每隔8小时测量1次,排除乳汁淤积等原因导致的体温升高。以体温大于等于37.5℃为异常;②血象检查:产后常规复查产妇血常规,白细胞大于等于15×109个/L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 为异常,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mg/L为异常;③母体产后感染发生率;④术后住院天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格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对比

三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体温等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对比

2.2研究对象产后母体感染对比

对三组产妇产后母体感染的情况进行对比,产后两天最高体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象异常、母体产后感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进一步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t值分别为4.95、5.03,χ2值分别为5.15、 8.05、5.90、4.21,均P<0.05),而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 2.94,χ2值分别为0.54、0.21,均P>0.05),见表2。

分组例数(n)产后两天最高体温(℃)血象异常母体产后感染A组6237.23±0.493(4.54)2(3.23)B组6237.31±0.505(8.06)3(4.84)C组6238.46±0.7811(17.74)10(16.13)F/χ211.426.108.27P0.020.040.02

2.3研究对象产后住院天数

三组产后平均住院天数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C组大于A组和B组(t值分别为4.95、5.03,均P<0.05),而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2.84,P=0.31),见表3。

分组例数(n)住院天数(天)A组622.61±0.35B组622.59±0.41C组623.92±2.38F10.67P<0.01

3讨论

3.1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危害

产后母体感染是增加产妇并发症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的较为重要的因素,既增加了产妇产后的痛苦,也增加了相应的经济负担[12]。由于分娩是女性一生中非常重要与特殊的阶段,在分娩的过程中,产妇原有的生殖系统屏障受到了破坏,改变了生殖环境,从而容易造成产妇母体感染的发生[13-14]。产钳助娩已经具有多年的历史,并在妇产科的临床实践中已经成为了阴道分娩助产的最常用方法之一[15]。自从《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开始实施以后,产妇的第二产程延长的诊断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而产钳助娩是处理第二产程延长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的计生委对于抗生素的应用强调应该合理的进行使用,并且减少和避免抗生素的滥用。然而我们国家的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堪忧,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比例较高。并且预防用药的范围过大也是抗生素使用不当的重要情况。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对于卫生资源也造成了浪费[16]。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在微观上使患者容易造成产妇药源性的损害。在宏观上增加了耐药菌的数量和品种,减少了抗生素的药效,从而导致人类最终无要可用的结局[17]。

3.2合理利用抗生素预防产钳助娩后母体感染的效果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对A组、B组、C组共计三组产妇产后母体感染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对象产后两天最高体温、血象异常的发生率以及母体产后感染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A组与B组对比(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的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如下:①三组产钳助娩后母体感染的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产钳助娩的产妇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的减少母体感染的发生,有利与产妇的康复;②然而A组和B组(进行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的两组)继续对比后发现,A组的用药方式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减少母体感染的效果,可在妇产科的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③抗生素做为临床上预防感染的常见药物,把握好用药时机尤为重要[18]。A组在产钳娩前0.5小时进行头孢类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用药后药物浓度的峰值与利用产钳助娩的时间相吻合,使得产妇的阴道部位和血液的抗生素能维持在有效浓度以上,从而减少了母体感染的发生;④A组与B组相比,产妇不需要进行产后的连续用药,可以减少产生抗生素耐药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降低母乳中的药物浓度,有利于产妇母乳喂养。A组的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的方式与B组的效果没有差异,都可以有效的减少产钳助娩后母体感染的发生。但抗生素的费用下降,产妇整体的住院费用降低,更利于产妇接受。

3.3抗生素的预防使用可减少产钳助娩后产妇住院天数

对研究对象的产后平均住院天数进行对比,A组、B组C组三组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抗生素的预防使用可减少产钳助娩后产妇住院天数,并使产妇发生母体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从而减少产妇的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患者产后的恢复。这与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的结果不同[19-20]。分析原因可能为产钳助娩为生产过程中的侵入性的操作,容易造成产妇产道的损伤,相比于未用产钳助产方式的产妇,其发生产后并发症的可能性更高,从而增加了住院天数。继续对A组与B组进行对比后发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的方式相比于B组,对于产妇住院天数的影响一致。

猜你喜欢
产钳母体天数
蒲公英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低位产钳术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抑郁筛查小测试
Kielland 产钳“改良牵引法”在持续性枕横位低位产钳助产术中的应用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故乡
漫话产钳发展史
生日谜题
低位产钳助产术助产指征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