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晶,汪丽君,何莲萍
(安徽省怀宁县清河乡卫生院,安徽 安庆246115)
泄泻,《内经》始称“泄”,还有“濡泄”“洞泄”之称,至宋以后统称“泄泻”,表现为泻如蛋花样或水样便,每日5~6次,多则可达10 多次,常伴有呕吐,以夏秋季多发,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由外感或内伤饮食,或脾胃虚弱,造成脾虚湿盛,运化失司引起。本研究运用推拿结合何氏止泻散贴敷神阙穴治疗小儿泄泻,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怀宁县清河乡卫生院就诊的125例泄泻患儿。其中3个月至2岁85例,2~6岁40例;病程24h内为56例,24~48h为69例;伴发热25例,伴呕吐47例,大便10次以上21例。临床表现为腹胀,大便呈蛋花样、稀水样,夹有乳块或不消化食物残渣,后期夹绿便,无脓血,哭闹,腹叩如鼓,舌质红苔白腻,指纹浮而淡滞。大便镜检白细胞0~2个/HP,红细胞(-),大便潜血(-)。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2]中湿热泄泻的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个月至6岁;发病48h内;家长知情同意,且患儿配合治疗。
1.4 排除标准 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食物中毒者;脐周皮肤不适合贴敷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3];重度脱水者;有心、肝、肾、血液系统及外伤等严重疾病者。
2.1 外敷 用家传何氏止泻散(主要药物:炒野榨刺茎根、焦三仙、茯苓、葛根粉各100g,苍术50g等,共研细末过筛),每次取20g,加鲜葱白打烂,加温陈醋少许调匀做成糊饼贴敷神阙穴,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3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无效后停药,用药期间禁食生冷。注意让患儿安静休息;口干严重者多饮温开水,并加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发热超过38.5℃时口服布洛芬颗粒。
2.2 推拿 操作方法:①由患儿家属立式或平抱或平卧背向上,暴露所取穴位,医生双手保持温暖。②推法:用拇指外侧的掌面按穴,有规律地、均匀地进行直线摩擦,向心方向为补,离心方向为泻,推大肠,上七节骨,上三关100次(约15min)。③揉法:用拇指或中、食指的掌面揉足三里100次。④摩法:用拇指或手掌按顺时针方向摩腹100次,呕吐时加板门,能起到行气止吐功效。⑤捏法:以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推进,并用食、中指捏拿脊旁皮肤,从龟尾至大椎,捏6遍,以增强小儿体质。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72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大便常规和病原学检查均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大便性状改善,大便次数较前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提示好转;无效:治疗72h大便性状及次数、全身症状及体征、检验均无好转或加重。3.2 结果 125例患儿中,治愈10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86.4%。
患儿,男,15个月,2017年8月13日初诊。患儿平时体质虚弱,消瘦,饮食不佳,近日因天气炎热,母亲给其西瓜、酸奶食用,食后即睡,下午2点开始哭闹、呕吐、泄泻,自服午时茶即吐,遂来院就诊。症见:发热,腹泻,蛋花样便,每日5~6次,量多,味腥,无脓血,肠鸣,饮入即吐,吐出胃内容物,小便少,体温37.8℃,双眼窝稍有下陷,口干,腹膨隆,叩如鼓,舌红苔白腻,指纹浮而淡滞。中医诊断:寒湿泄泻;因饮食内伤,寒湿阻滞脾胃,脾失健运所致。治则:运脾化湿和胃,疏散风寒。推拿处方:推三关、天河水15 min,上七节骨,捏脊6次,揉大椎、神阙穴、龟尾15min,摩腹15min,每日1次。另用鲜葱白适量打烂,与何氏止泻散加温陈醋调成糊饼后贴敷神阙穴,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禁食生冷,多饮温开水和淡盐水,食稀饭、牛奶,次日呕吐止,腹泻量减少。第3日大便成形,色黄带微绿色,大便镜检白细胞0~1个/HP,红细胞(-),大便潜血(-),精神好转,可入睡,食欲增加,小便增多,继续巩固1d而愈。
脾不化湿,内伤饮食而致泄泻,指出湿邪是泄泻的外因,可兼夹风、寒、暑、热,故脾胃虚弱为其根本。小儿机体为“稚阴稚阳”,病理特性为“易虚易实”,在治疗上必须掌握适应证,并结合现代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防止出现重证、变证、惊厥,甚至亡阴亡阳[3]。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其溺爱或小儿过食零食、偏食,易造成脾胃虚弱,脾不化湿而致泄泻,甚者形成疳积之证。
何氏止泻散中的野榨刺茎根具有清热解毒、散风寒、止泻作用;焦三仙、茯苓健脾化湿消食;葛根粉解肌,退热止渴,升阳止泻;苍术芳香走窜;配葱白、温陈醋少许散寒通阳,且起到黏合作用,促进皮肤吸收。何氏止泻散对寒湿、湿热、脾虚各证型泄泻均有明显效果。神阙穴为任脉之要穴,内联十二经脉,敏感性高,渗透性强,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穿透,能直达病所,达到健脾止泻的功能[4]。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功能尚未充实,故常因感受外邪、饮食不洁导致脾失健运而出现泄泻。推拿通过穴位及腹部的直接刺激作用,能疏通活络,平衡阴阳,调理脏腑,促进升清降浊[5],增加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机体修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推大肠、上七节骨、清天河水、上三关,可清中焦湿热,揉足三里、神阙、摩腹、捏脊可清肠胃积滞,通六腑,利小便以实大便。
综上所述,何氏止泻散贴敷和推拿联合治疗小儿泄泻,对小儿机体无损伤,家长易于接受,且方法简便、有效、经济,具有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