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明
(东港市中心医院 感染科,辽宁 东港 118300)
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中,因常规的抗结核方案对患者的肝脏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可能出现肝损害并发症,但是停药又会导致结核分歧杆菌的耐药性加重,影响预后[1]。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肝损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院在常规抗结核方案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硫普罗宁和拉米夫定治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3例,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排除伴有肿瘤、肝硬化、其他类型肝炎的患者,排除治疗依从性低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组,对照组患者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25~53岁,平均(39.5±6.1)岁;肺结核病程1~5年,平均(3.10±0.44)年;乙肝病程3~9年,平均(5.46±2.10)年。观察组患者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23~55岁,平均(39.9±6.3)岁;肺结核病程1~5.5年,平均(3.17±0.45)年;乙肝病程3~10年,平均(5.56±2.14)年。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即分成强化期和巩固期,其中强化期为异烟肼、利福平、比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顿服,维持2个月;巩固期为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顿服,维持7个月,总共服药9个月。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给药拉米夫定治疗,每次口服100 mg拉米夫定,每日服药1次,持续服药直到抗结核治疗停药后的6个月。观察组患者同时加用硫普罗宁治疗:每次服用0.3 g硫普罗宁片,每日服药3次,持续给药到抗结核治疗停药后的6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用药期间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疗程结束时肝功能指标值(AST、ALT、TBIL)以及HBV-DNA转阴率。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对计数和计量数据的对比采用χ2/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和HBV-DNA转阴率对比:用药治疗期间,观察组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41%(3/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8%(10/65),χ2=4.537,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BV-DNA转阴率79.41%(54/68)与对照组76.92%(50/65)对比差异不明显,χ2=0.121,P>0.05。
2.2 肝功能指标对比:见表2,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的AST、ALT、TBIL值分别为(40.2±3.7)U/L、(48.6±6.2)U/L、(14.2±2.3)μmol/L;对照组各指标分别为(54.2±4.3)U/L、(64.5±7.2)U/L、(19.1±3.0)μmol/L;两组经对比可知观察组各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临床研究指出,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大量乙肝病毒复制是导致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抗结核治疗中断的原因之一。拉米夫定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常用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活性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细胞表面的病毒表达,减轻肝脏的炎性反应,保护肝细胞功能,并且改善肝脏的病理变化,使肝脏免受免疫攻击,提高对抗结核治疗的耐受性,减少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衰竭、肝损伤等[2]。硫普罗宁是甘氨酸衍生物,其可以降低机体肝脏中的氧自由基表达,减轻氧自由基带来的肝细胞膜、线粒体损伤,维持正常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提高机体的肝脏解毒功能。而且硫普罗宁可以通过降低ATP酶的活性来提高ATP含量,恢复呼吸链电子传递功能,改善肝功能[3]。另外,在给药后,经水解后形成甘氨酸系氨基酸,其中含有一碳单位,可促进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最后药物通过肾脏代谢,避免出现肝脏内药物蓄积引起的肝脏损伤。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硫普罗宁和拉米夫定的联合使用,硫普罗宁减轻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肝损害,保护肝细胞;拉夫米定则缓解乙肝引起的肝损害,减少HBV载量,两药从不同的途径改善患者肝功能,起到协同作用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疗程结束时的AST、ALT、TBIL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用药有助于减轻对患者的肝损害,促进肝功能改善。观察组的HBV-DNA转阴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
综上所述,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硫普罗宁和拉米夫定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避免抗结核治疗带来的肝损害,确保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