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主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老牌音乐学院的院长频频出现在电视节目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的人可能认为院长经常上电视是出风头、甚至是不务正业,而我,则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
这里,我们首先得明确什么是院长的正业?是不是天天在学院开会,忙于各种事务就务正业了呢?一所音乐学院的事务千头万绪,如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教师的招聘培养工作、招生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就业工作,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评估工作,等等。可以说,一位院长如果想干,24小时不休息也是干不完的,哪还有时间上电视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院长上电视,一定是占了他日常“正业”的工作时间。
我认为,一位院长除了事必躬亲的务正业外,还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务正业。例如制定好各项规章制度,也就是学院的“法律”,学院各部门各司其职、执行“法律”,日常工作的问题就在各部门消化了。日常事务依“法”消化得越好,越不会有“突发事件”去麻烦院长。
院长的“闲暇”会给他的精力留有巨大的空间,去前瞻学院发展的未来,去观察国际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去思考社会对专业音乐人才需求的变化,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思路。当然,院长当领导之前都是某个专业的优秀专家,还要定时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例如,世界一流音乐学院—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格拉夫曼,就是在当院长期间培养出郎朗、王羽佳、张昊辰等杰出钢琴家(外国学生还没算在内)。
本文以此立论为前提,不妨看看院长上电视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本文将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参加湖南卫视《声入人心》为个案,分析他务正业的细节。廖昌永作为著名歌唱家在舞台上闪亮登场已经司空见惯了,因此他参加电视节目,一定有更重要的任务。
第一,廖昌永这次不同于以往参加电视演出和访谈,而是深入到《声入人心》的策划、核心评委、兼做学员导师和节目的出品人。节目长达百天,如果加上前期策划、招募学员等,至少要两百天,甚至更长时间。院长这么长时间参与一档电视节目是首次,史无前例。节目尾声时,刚好廖昌永在广州(2019年1月16日)有场独唱音乐会,结果那场音乐会爆满,等于《声入人心》给音乐会做足了广告。其实,廖昌永独唱音乐会爆满只是收获的“小头”,而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人们会冲着他而报考上海音乐学院,这比廖昌永亲自去招生,甚至到每个招生点去路演效果要好多了。
上海音乐学院是百年名校,多年前,用不着考虑生源问题,因为全国仅有九所音乐学院、数十所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而现在,全国有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近千所高等院校的音乐院系。尽管招生数量比以前有所扩大,生源的巨大分流自然降低了优秀考生的比例,上海音乐学院出人才的比例已不如从前。柯蒂斯音乐学院为什么能培养出那么多音乐家?就是因为它把全世界的好苗子都移到柯蒂斯的“花圃”里。
表面看起来是廖昌永的个人行为,实际上却扩大了上海音乐学院的知名度,增加其美誉度,这自然会吸引更多的生源去报考,优秀考生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只有优秀考生多了,才能提高出人才的比例。还有,《声入人心》的三十六位学员,有的是在校生,有的是刚毕业,廖昌永直接鼓励他们考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一所音乐学院最重要的工作不就是招收更多优秀的人才吗?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廖昌永在节目中亮相越精彩,越能吸纳优秀的考生,就越是务正业。
第二,廖昌永在节目中凭什么出彩呢?一是准确地点评选手的演唱,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声唱法的技术,三是标准地范唱。
有人会说廖老师在节目里讲得太零散、太即兴。是的,要想系统地了解“美声”理论可以听他专门的讲座或大师班。但别忘了,这是一档有着很高收视率的节目,它会引起更多“美声”爱好者、音乐爱好者之外的群体关注美声唱法。像王凯,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国家大剧院的主要演员,已演过多部歌剧,参加《声入人心》之后关注他的人增长了近二十倍。依此,廖昌永“零散”“即兴”的普及专业知识,传播效应可能也会放大二三十倍。这样一来,会有一部分观众因为这个节目开始喜欢“美声”,进而学习、追求它,这又是一场多么广泛而有效的普及呀!走出“小圈子”,让更多的人喜欢古典音乐,这不也是院长的正业吗?
第三,廖昌永在节目中还可以和多位一线的音乐制作人交流,这样就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古典音乐、了解“美声”的市场,而且还可以得到现场观众的检验。
例如,有时对某位选手或一组选手的演唱,制作人与廖昌永会持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争论,廖昌永会认真倾听他们的看法。因为他们毕竟是在“一线”,直接感受到受众的喜好,尤其是票房,现实会残酷地击碎他们的一些主观臆想。有的制作人夸张地说,“没有感情的声音,在舞台上就是噪音”;还有的制作人说,“观众会更喜某某类型的歌者,因为他不仅歌唱得好,舞跳得也好”;也有制作人对很冷门的选手(如周深、高天鹤等)说,“你们显然是少数,但歌剧舞台同样需要,就像我们京剧的生旦净末丑,歌剧角色的搭配也是多彩多样,千腔万调……”这些都会引发廖昌永的思考。专业院校的教学,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界一流学院接轨;如何面向市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人民审美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把握,前瞻音乐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这不正是院长的正业吗?
第四,廖昌永在节目中还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在学院调整、修正教学的方向与目标。赛场如战场,学校培养出的“成品”要拿到市场去检验,赛场算是准市场,赛场都过不去,就很难在市场立住。
例如,在这次节目的最后一轮比拼中,有很大希望成为首席的歌手王晰却因歌唱技术之外的原因落选,因为他感冒了,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水平。以市场为准的竞争是残酷的,这场没发挥好,观众并不听你的解释!无独有偶,《声入人心》男团接下来参加《歌手》节目的比拼,关键时刻阿云嘎发烧到四十度,差点儿整个男团弃权,后来愣是靠药物给压下了体温。
廖昌永曾跟我讲过,他从小就锻炼身体,在家乡四川时,因为家里穷,甚至天天打着赤脚跑步。就在《声入人心》节目中,为争夺一位选手,廖昌永还和比他年轻30岁的刘宪华比起了俯卧撑。所以,廖昌永从没因身体疾病而耽误过演出,这是他个人勤于锻炼的结果。
通过王晰的教训,廖昌永或许会想到院校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有欠缺呢?虽说每周按规定都有至少两个学时的体育课,但体育课之外,学生还会参加体育锻炼吗?有什么手段能督促学生在体育课之外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吗?廖昌永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和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相关机构,研究这个问题。
1985年,我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学院成立了篮球队,聘我当篮球队的教练,我每天带着学音乐的学生练篮球、打比赛。那时,中央音乐学院篮球队在北京艺术院校中无敌手。这些队员毕业后进了专业音乐团体当演员或留校任教,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成为拔尖人才,没有好身体是不行的。
第五,廖昌永也在节目中看到有些选手心理极为脆弱,扛不住压力。压力来了,有些选手睡不好觉,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果一个人心理素质好,压力面前照样能睡好觉,身体阳气充盈,疾病就很难进身。
如何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强韧的心理素质,以平常心态面对比赛、演出之得失?廖昌永就得研究,除了音乐专业课程外,该设置什么课程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场选手的表现,会紧逼廖昌永思考这些问题。调整课程的配置、结构,这不正是院长的正业吗?
1987年前后,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通过考察国内外多所顶尖音乐学院,提出要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1989年,于润洋院长鼓励我开设选修课《老子庄子哲学》,这是国内音乐学院开设的第一门国学课,有十个学分。除了发正常的讲课津贴外,还专门给我开设了新课的奖金。因为是选修课,学习的学生并不多,每期也就十几个。到2002年,我一共开了十四轮老子庄子哲学选修课。到了今天,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多是音乐界的中坚力量。如汪峰,当代摇滚音乐的带头人;吴彤,跨界音乐的带头人;杨雪霏,著名吉他演奏家;李心草和张艺,分任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团长;徐昌俊,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于红梅,著名二胡演奏家;赵麟、郝维亚,中生代实力作曲家;刘沙,著名民乐指挥家;张佳林,中国最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之一、著名乐评人;赵聪,优秀琵琶演奏家;毛丫,现是日本优秀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刘小龙,北京大学教授、音乐学家,等等。
这说明这些掌握了音乐技能的音乐学子,再经过哲学的浸染,他们的心态或会有所不同,尤其是掌握了老子“道法自然”、庄子“与时俱化”的智慧,就能脱颖而出。过了三十年,再看于润洋院长的教育理念—音乐学院不能仅仅是“技术养成所”,还应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国学修养的园地,是多么的英明。
第六,廖昌永深度参与《声入人心》,亲身感受到电视传媒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小众的古典音乐化为大众娱乐节目,搭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平台。廖昌永就不能不考虑在学院设置新的专业,例如音乐传媒专业,用高科技、网络传媒的手段传播普及古典音乐。其实,这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已经做出了榜样,这次以制作人身份出现在《声入人心》现场的田艺苗,在喜马拉雅等平台上播讲古典音乐,既创造了收听率的奇迹,也让个人财富猛增并超过了传统的音乐学家。音乐传媒不同于以往的音乐学专业,它凭借音乐技术、音乐心理、音乐商务、剧场管理、大众传播、演出经纪等学科的综合与跨界,将作曲家、表演家的作品推广到音乐消费者的耳朵里、心里,是一个全新的音乐专业。
《声入人心》从策划、制作、宣传推广,都堪称是一个完善的作品。这也会刺激廖昌永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打造上海音乐学院,让这个“百年老字号”焕发青春与活力。这不也是院长的正业吗?
综上所述,廖昌永院长参与《声入人心》节目,一能扩大并增强上海音乐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二能真切了解音乐市场,前瞻未来消费者对音乐的需求方向,三是了解、反思现行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四是能启发思路、创立新的专业。这些都是院长该务的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