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颢昕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2019-01-09 10:48:09沈建平吴颢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痰饮气阴利水

徐 达,沈建平,吴颢昕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 210028; 2.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心力衰竭是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以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的基本模式仍是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主,虽能有效改善心衰临床症状,但其致死率、致残率仍然很高[1]。而中医立足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临床效果显著,尤其在远期疗效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吴颢昕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曾师从著名伤寒学家陈亦人教授及全国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现为全国名老中医孟景春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学验俱丰,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经验且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其从气阴两虚、瘀水内停角度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虽无“心力衰竭”病名,但根据慢性心衰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2]。关于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中医古籍有零星记载。如《素问·逆调论篇》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便是对心衰时呼吸困难且因平卧位而加重特点的论述;再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条文所描述的主要症状心悸、气短、浮肿等与现代医学的心衰症状极为相似。

1.1 气阴两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

目前对心衰的病机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大多数医家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血瘀、痰饮、水湿为标。心之气阳亏虚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瘀血、痰饮、水湿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常交互存在,相因为患[3-4]。而吴颢昕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结合自身经验则认为气阴两虚、血瘀水停是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其虚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亦最为多见,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

慢性心衰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其病机特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演变,早期临床表现以心气虚为主,且贯穿于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心衰发展,心气虚损日久,阴津化生受累,从而表现出气阴两虚证,属于慢性心衰的重要病机;病至后期,心肾阳气亏虚,终致阴阳两虚,病情危重。对于心衰患者的气阴两虚证,往往临证多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倦怠乏力,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双下肢水肿,动辄汗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探究气阴两虚的形成机理:首先,慢性心衰多系中老年疾病,常在人体衰老,正气渐亏时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说明气阴两虚是一定年龄人的常态;其次,心衰的原发病多为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等,并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而这些病证的病机以气阴两虚为多;再者,心衰患者由于体液储留,长期使用利尿剂耗伤阴液,符合中医药“久服利湿药物有伤阴之弊”的理论,加上从阳虚论治,过度使用温阳之品,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虚。现代研究亦表明,大多数心力衰竭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气虚表现,常见的是气阴两虚证,气虚及阴虚贯穿于心力衰竭缓解期的始终[5-6]。

1.2 瘀水内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关键

瘀血水饮是慢性心力衰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并贯穿始终。《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慢性心衰发生后心气虚弱,推动作用减弱,血运无力,可致血脉瘀阻;此外,阴虚生内热,虚热之邪耗伤津液,津血同源,津亏血少则血液黏稠不畅而成瘀。人体津液的输布代谢同样离不开气的推动气化作用,气虚则推动作用减弱,气化不利,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从而产生水湿、痰饮;《金匮要略》云: “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亦指出: “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瘀血内停,阻碍气机运行,三焦水道不利,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津不归正化则变生水湿、痰饮。

瘀血水饮形成以后,五脏六腑为之受累,致诸脏功能失调。停留在肺,则咳嗽、咳痰,喘不得卧;在心,则胸闷、胸痛、憋气;瘀在脾胃,则腹胀纳呆,食欲不振;瘀血在肝,则胁胀胁痛;在肾,则小便短少,下肢浮肿。由此可见,瘀血、水湿不仅为慢性心衰的病理产物、标实之主,也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原因。瘀水内停,郁而化热,更耗气阴,加重气阴两虚,形成恶性循环。气阴两虚是发生心衰的基础,血瘀水停是其病理关键。

2 临床治疗特点

吴颢昕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是一个虚实夹杂不断发展的病理过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心气虚损日久,阴津化生受累而成气阴两虚,瘀血及水饮均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形成的病理产物。以往心衰的治疗注重阳虚水停而大施温阳利水之品,虽有短期疗效,但长期疗效不明显,所以应治病求本,谨守病机,持简驭繁,应抓住气阴两虚、水瘀互结之主要病机,并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

2.1 益气养阴

气阴两虚是心衰的根本原因,故益气养阴是治疗心衰的根本大法。心气充盛既能推动血行瘀血自化,又能促进津液代谢使水饮自消。临证时补气常用黄芪、党参,常须为用,增强补气之效,尤其重用黄芪,常以30 g起用,根据患者病情进展,逐渐增加,最大可用至120 g。养阴药常选用麦冬、玉竹、黄精等药性薄润之品,较少使用玄参、生地等药性滋腻之品。益气药与养阴药配伍可增强心脏功能,营养心肌,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符合治疗心衰的长期修复性策略。此外,吴颢昕常于大队滋阴药时加少许补阳药,如附子、桂枝以温阳化气,达到“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临床上有些心衰虽以心气阳不足为主要表现,但由于阴阳互根,心阴的损伤是心阳功能不足的病理基础,过度使用温阳药物,可导致阴虚更甚,此时补阳亦需建立在滋阴的基础上,即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2.2 活血利水

瘀血、水湿不仅为慢性心衰的病理产物,也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故活血利水是治疗心衰的重要环节。心衰无论发展至哪个阶段,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瘀血表现,所以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常用赤芍、川芎、地龙、三棱、莪术等,亦常用泽兰、益母草等活血利水之品。心衰患者出现下肢水肿、小便量少为水饮之明征,而喘息不能平卧、或卧即咳嗽及腹胀纳呆乃潜伏之水饮作祟,无论显性或隐性水饮均应酌情利水,利水是治标的有利措施,它能有效的减轻体内水湿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担。临床常用茯苓、白术、泽泻、益母草、葶苈子、猪苓、车前子(草)、大腹皮等利水消肿药。此外,心衰患者易见咳嗽咳痰,痰稀或如泡沫,多为寒饮伏肺,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常选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并佐以附子、干姜等增强温阳之功,痰饮多者再加细辛。

3 临床经验方

基于以上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吴颢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地摸索,总结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方:益气养阴强心汤,以此方作为治疗的基本方,把分型与分证的思想贯穿在随证加减之中,并在治疗中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益气养阴强心汤药物组成如下:生黄芪30~5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6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制附片6 g(先煎)、茯苓10 g,益母草15 g,泽泻10 g,车前子10 g(包煎)、葶苈子10 g,赤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随证加减:若见痰浊痹阻,心阳不振以胸闷重,或咳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为主症者,常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化痰泄浊;若见水饮内停,上凌心肺以心悸胸闷,动则益甚,喘促难卧为主症者,常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若见寒痰水饮伏肺,以咳嗽咳痰、痰稀或如泡沫为主症者,则可用细辛、干姜温化水饮;若见水饮阻肺、肺气壅塞以喘咳、不能平卧或呼吸急促短浅为主症者,多加小剂量麻黄或桔梗以开宣肺气且与降泻肺气之葶苈子、桑白皮为伍,升降相因,恢复肺气宣发肃降之机转,则水道通调,浮肿自消。

该方是在生脉饮、苓桂术甘汤、桂甘龙牡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方中生黄芪味甘性温,“走而不守”,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常重用生黄芪,根据患者气短乏力之轻重、脉之强弱,常以30 g起用,根据患者病情进展,逐渐增加,最大可用至120 g;党参、麦冬、五味子取生脉饮之意,既能益气补阴又能收敛耗散的心气,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生脉饮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突出,具有保护心肌、强心、抗炎等作用[5]。制附子味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与滋阴药配伍以“阳中求阴”,达到“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中的消旋去甲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正性肌力作用[6],运用附子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阳虚的程度及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剂量。桂枝辛温,有温心阳,通血脉,助阳化气之功;茯苓甘补淡渗,健脾补中,功专利水渗湿,张锡纯言“桂枝为宣通水饮之妙药,茯苓为淡渗水饮之要品”,二药合用,温阳化气、利水除饮之功益彰,为治疗心力衰竭水湿内停之要药,临床屡用屡验。煅龙牡合用共奏收敛固涩、宁心定悸之功,牡蛎与附子合用可减少附子温燥辛散的副作用,又有潜阳敛津利水作用,对治疗心衰汗出亦有功效。葶苈子入肺泻气,使肺气通利,痰水俱下,则喘可平,肿可退;益母草、泽泻、车前子利水通调水道,使水液得下,痰湿得祛。赤芍、三棱、莪术三药共用,增强活血化瘀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诸症悉除。

4 典型病案

陈某,女,74岁,2016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活动后胸闷气喘6年余,加重1周。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动则喘甚,夜间难以平卧,伴咳嗽咳痰,咯白色泡沫样痰,双下肢水肿明显,至当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III级)”,给予利尿、扩血管、强心改善心功能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后规律服用“呋塞米、螺内酯、地高辛”等药物,但病情仍时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患者1周前因过度劳累后再次出现心慌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夜间难以平卧,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时作,白色泡沫样稀痰,双下肢水肿,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口干舌燥,口唇发紫,食欲欠佳,小便尿少,大便正常,舌质偏红少津,舌下脉络怒张,脉沉细数。查体示血压140/86 mmHg,心率76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两肺呼吸音清,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级),中医诊断心衰病,辨证属气阴两虚、瘀水内停证,治当益气养阴、活血利水。处方:生黄芪3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6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制附片6 g(先煎)、茯苓10 g,益母草15 g,泽泻10 g,车前子10 g(包煎)、葶苈子10 g,赤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7剂每日1剂,早晚煎服。二诊:患者诉心慌胸闷及气喘减轻,双下肢水肿亦减轻,但咳嗽痰多,痰稀如泡沫状,形寒肢冷,后背发凉,此寒饮伏肺,加重散寒化饮之品,上方制附子改10 g(先煎),加细辛3 g、干姜6 g,14剂水煎服,用法同前。三诊:患者诉咳嗽咳痰较前好转,下肢水肿基本消退,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患者水肿明显好转,上方去泽泻、车前子,14剂水煎服,用法同前。四诊:患者服药后,诸症好转,根据病情随证加减,继续服用3月余,病情基本稳定。

按:本案患者为典型的气阴两虚,瘀水内停的表现,气阴两虚为发病的根本原因,瘀血水饮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最主要的病理产物,为致病之标,治当益气养阴,活血利水,选用经验方益气养阴强心汤加减治疗,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强心;桂枝、茯苓温阳利水,与煅龙牡相配重镇降逆,以治水饮凌心;附子,辛甘大热,温阳利水,增强心肌收缩力;泽兰、益母草、车前子、葶苈子、赤芍、三棱、莪术共奏活血利水之功。二诊时咳嗽咳痰明显,形寒背冷,考虑寒饮伏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加细辛、干姜温阳化饮。审机准确,用药精当,药证相和,故获佳效。

猜你喜欢
痰饮气阴利水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何复东运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虚损性疾病经验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3-26 23:04:13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19:4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8
生脉饮在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中医痰饮致悸论
糖网1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22例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