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达,曹洪欣
(1.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 100009; 2.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表现和主要死因,其患病率与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有效控制心衰的发生发展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命题之一。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4年死亡率达50%,严重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50%,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近[1]。目前心力衰竭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仍难以控制逐年升高的死亡人数。因此,心衰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药在心衰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导师曹洪欣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深受患者赞誉。本文通过对其治疗经验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中医古籍中有诸多心力衰竭类似病证的记载,“心衰”二字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其证治可见于“心痹”“心水”“喘证”“水肿”等篇章。《中医内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首次在心系疾病中增加了“心衰病”这一病种[1]。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气亏虚、心阳不振为本、痰瘀互阻、水饮内停为标,五脏则以心为本,他脏为标。治疗原则当扶正补虚为要,重在强心温肾、补脾理肺;辅以祛除邪实,重在活血利水、行气化痰。同时要根据临证不同情况佐清热、养阴、安神,从而固本清源、活血利水、瘀水同治,其因机证治详述如下。
心衰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多具有原发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其主要症状是气短、喘息、乏力及心悸,如遇劳累、感受外邪等诱因后可急性加重,出现喘息不止、难以平卧、烦躁不安、肢体胀满、面浮肢肿、小便短少等表现,更为严重的可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逆甚至危及生命。曹洪欣认为,心衰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在慢性稳定期以心之阳气亏虚为主,而急性加重期为标实邪盛为患,其病机关键是心阳衰惫,心阳虚衰贯穿心衰病始终。心阳虚衰日久常累及肾阳,肾阳衰惫不能运化水饮,则水气上逆,凌心犯肺。心衰之生理病理亦与肺密切相关,一者百脉朝会于肺,故全身血液皆须经肺、血不利则为水;其二,肺主通调水道。心病及肺,可致气血循行不畅,水气泛滥,水饮内停,因此在治疗中应详察病因,把握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证候特征,辨证施治。
在心衰病的治疗方面,曹洪欣强调温阳益心,兼治标实。如患者胸憋闷甚,伴咳嗽喘促、呼吸困难甚者出现少尿、下肢及全身浮肿,常由水饮凌心射肺所致,治疗常选用温阳化气、利水消肿、泻肺逐饮等治法。临床常用温心方合用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猪苓汤、苓桂术甘汤等方剂,最常用的中药包括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子、益母草、葶苈子等。如心衰重证累及肾阳则须温心益肾,临床常用方剂有温心方、保元汤、养心汤、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桂附八味丸、二仙汤等,常用药物包括附子、人参、黄芪、桂枝、肉桂、薤白、仙茅、仙灵脾、干姜、蛤蚧等。心阳不振,鼓动血脉无力变生瘀血;津液不得输布聚湿成痰,痰浊瘀血痹阻心阳,阴寒凝滞则进一步加重胸闷、喘憋、胸痛、心悸等症状。治疗当痰瘀同治,常合用方剂包括二陈汤、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三子养亲汤、血府逐瘀汤、丹参饮、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常用的活血化痰药物有半夏、陈皮、竹茹、栝楼、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
心衰病机错综复杂,治疗中不仅要抓住主要病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灌注不足。减轻心脏容量负荷是心衰病常规治疗的重要环节,很多心衰患者长期应用利尿药,难免会伤及阴液出现阴虚症状,可酌情加用麦冬、石斛、沙参、生地、葛根等;二是心律失常。慢性心衰患者常见房颤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常伴心悸、失眠等症状,可根据病情合用生龙骨、生牡蛎、茯神、夜交藤等药物安神镇静;三是肺循环瘀血及肺动脉高压。如患者肺络受损出现咳血、痰中带血、喘憋等症状,可酌情加用三七、蒲黄炭、藕节炭、仙鹤草等;四是消化系统症状。右心衰及全心衰患者常见肝脏瘀血及胃肠道瘀血,出现恶心、纳呆等脾胃不足表现,可加用砂仁、内金、厚朴、枳实、莱菔子、大腹皮等药物。
患者韩某某,男51岁,2003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因心率过缓于2004年安装起搏器。首诊时轮椅推入诊室,时有胸憋闷,夜间憋醒,腹胀,下肢肿,肢冷,乏力,消瘦,纳少,面色青黄,尿黄赤,舌淡胖、苔淡黄厚,脉弱。BP:100/70 mmHg。该患久病心阳虚衰,无力鼓动气血运行,故胸闷、肢冷、脉缓;后天失养,脾胃失运,水液代谢失常则浮肿、乏力、纳少、面色少华;阳虚不得温化,水液潴留,诸邪内生,郁而化热,气机不畅则腹胀、夜间憋醒,治以温阳强心、补脾利水、痰瘀同治、清化郁热为法。治疗以温心方及枳实薤白桂枝汤为主,通阳化痰开闭治其本,合小陷胸汤涤痰化热治其标。处方:红参10 g,麦冬15 g,川连10 g,清半夏15 g,栝楼15 g,薤白15 g,厚朴15 g,枳实15 g,桂枝10 g,茯苓15 g,泽泻30 g,葶苈子20 g,赤芍15 g,甘草10 g,生姜6 g,2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二诊:服药20剂后,家属搀扶入诊室,诉夜间憋醒次数减少,下肢肿减,仍腹胀满,舌淡紫胖、苔淡黄厚,脉沉滑偶结,守法治疗。处方:白参15 g,麦冬15 g,黄芪30 g,川连10 g,清半夏15 g,栝楼10 g,薤白15 g,桂枝10 g,葶苈子20 g,泽泻20 g,大腹皮15 g,车前草2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甘草10 g,生姜6 g,2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患者服药治疗1年后病情好转,能独自由哈尔滨来京诊病,并停服全部西药。2013年4月患者停药,感冒后出现病情反复。再次就诊诉腹胀满膨隆,纳少不欲食,尿少,下肢肿甚,腹泻每日4~5行,咳嗽痰白,时有夜间憋醒,难以平卧,口苦,舌淡红胖稍紫,苔黄脉沉滑。考虑为脾虚气滞、湿热郁结引起的水饮内停,以中满分消丸健脾行气、利湿清热。处方:黄芩15 g,川黄连10 g,砂仁10 g,厚朴15 g,枳实15 g,清半夏10 g,陈皮10 g,泽泻20 g,草果仁10 g,茯苓15 g,猪苓15 g,红参10 g,炒白术15 g,车前草20 g,甘草10 g,2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再二诊:经服用上方21剂后,患者腹部膨隆、腹泻、腹胀、咳嗽明显好转,惟下肢肿甚、尿黄,舌淡红紫胖、苔白,脉沉滑缓偶结。处方:制附子12 g(先煎),白人参10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白芍20 g,赤芍15 g,大腹皮15 g,泽泻30 g,车前草30 g,猪苓15 g,坤草20 g,桂枝10 g,甘草10 g,2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再三诊:诉腹泻好转每日2行,腹胀减轻,但咳喘明显,胸满烦躁,下肢肿甚、尿少,咳嗽痰白,面色青白,舌淡紫、苔白,脉沉滑缓右弱。患者饮邪上逆,故见喘逆烦躁,以厚朴麻黄汤宣肺降逆、化饮止咳。处方:厚朴15 g,当归10 g,炙麻黄5 g,吴茱萸5 g,清半夏10 g,升麻10 g,柴胡15 g,木香5 g,干姜10 g,草果仁10 g,西洋参10 g,黄芪30 g,泽泻30 g,茯苓15 g,川连5 g,益智15 g,大腹皮15 g,甘草10 g,2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服药后患者胸憋闷明显好转,夜间憋醒、下肢浮肿较前明显缓解,水饮去其大半,继投以温阳强心利水中药治疗百余剂,病情稳定。
按:该患者扩心病日久而致心衰,病情复杂,病势凶险。纵观本案仍属本虚标实之证,心阳衰惫,水气泛滥,痰浊瘀血入里化热,阻碍气机,进一步加重了水肿和阳虚。在治疗的第一阶段,以温阳益气、强心利水、祛除实邪为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患者短暂停药后,病情加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体征,考虑为全心衰竭,存在体循环瘀血及胸水、腹水,是心衰的终末期临床表现,治疗应当机立断,以免贻误治疗最佳时机致病情危殆。因此,治疗的第二阶段仍以温阳强心贯穿始终,根据患者临床实际,合理应用中满分消丸、厚朴麻黄汤消除位于脘腹、胸肺的湿热、水饮,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的特色。该患者坚持服药2年病情稳定,但因路途遥远,往返不便,以防过度活动加重心衰,建议其病情稳定后于当地医院休养治疗。
心衰的治疗目标为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曹洪欣认为慢性心衰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标实以水饮居多,常见瘀血、痰浊、气滞为患。心阳衰惫是心衰发病的关键,且以心之阳气亏虚贯穿心衰整个病理过程始终。治疗上以温阳强心、活血利水、痰瘀同治为大法,同时还要兼顾养阴、调气、安神、清热等因素。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应“急则治其标”,祛除邪实,留存正气。把握标本虚实主次,兼顾脏腑失衡状态,有方有守、灵活施治,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