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学,孙兴民,钱多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五个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农业职业院校作为“三农”发展的排头兵,在服务人才振兴,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和条件。当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诸多问题,分析、探究农职院校服务人才振兴的路径,可以为实施、实现人才振兴提供参考。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以及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农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短缺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性问题,目前“三农”人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有关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亿人,受教育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上的仅占8.3%[1]。原国家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 400万人,预计2020年将达到2 000万人,但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量相比,占比仍然太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严重不足,增长十分缓慢,甚至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达到4.71人,比上年减少0.7人,比2010年减少0.2人;实现程度为24.8%,比2010年下降14.7个百分点[2]。二是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匮乏。以江西省为例,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大专以上学历比例为46.5%,而全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只有35.1%[3]。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新技术、新品种难以推广,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新生代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显示,江苏省2014年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农村从业人员的29.25%;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8.6岁,其中60岁以上的占58%,40岁以下的仅占10%,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4%[4]。在这种情况下,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已很难跟上迅速更新换代的现代农业科技、装备、信息、管理等,农业后继乏人问题突出。
当前,返乡创业人员以农民工偏多,他们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不足,对“三农”新理念、新业态的接受速度和能力较低。返乡创业农民工技术资源匮乏,大多数为个体经营或作坊式生产,产品科技含金量低、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竞争力,很难获得额外利润。返乡创业农民工多数来自企业一线,缺乏管理经验和企业营销能力,雇佣的多为当地农民,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企业管理层多为亲戚朋友,影响企业生存发展。
一些乡村干部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足,业务能力不足,聚焦农民“富不富”,对于“美不美”、农业“强不强”上关注度还不够,缺乏对“互联网+三农”、休闲观光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等的敏感度和接受度,容易错失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选择机会,难以响应乡村振兴关于“懂农业”的较高要求[5]。现实中,农民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学习比较热衷,也比较快,但是对于新模式、新业态的掌握比较零散,也比较慢,农业合作社、企业的管理人才相对匮乏。
受传统观念和农村现实条件的影响,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近年,江苏省有关部门对全省涉农高校大学生从业意愿的调查数据表明,涉农专业大学生中,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去农村就业的仅占29.1%;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学生中,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占27.9%。高职院校传统农科专业的报考率也持续下降,以某农业类职业学院为例,畜牧兽医、作物生产等传统专业2017、2018年的第一志愿率分别为85%和83%,明显低于非农专业的报考率。
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以下局限性:培训中心基础设施不完善、办学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较薄弱、专项工作经费匮乏等。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对培训的思想认识不高、知识观念模糊,不能把“要我培训”积极转化成“我要培训”。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接受培育积极性[6]。
长期以来,我国“三农”领域职业师范院校太少,经过职业教育的师范毕业生太少。高职院校的师资引进,绝大部分是高等普通学校的全日制毕业生,直接是“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几乎没有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经历,这就导致实践经验缺乏,对“三农”工作认识深度、广度不够,日常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匮乏,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收益低、农村工作环境差、个人发展前景不明朗等。以一亩小麦为例:翻地播种80元,种子50元,肥料120元,灌溉70元,农药50元,机械收割60元,亩投入成本共430元。按照目前的小麦收购价格1.1元算,亩产400 kg的净利润为450元。与外出务工相比,收入差距较大。同时,体制内农业技术人员常年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辛苦,风吹日晒,但是待遇却偏低,有甚者收支难以维持;由于受竞聘机制的限制,存在难以评审职称以及高职不能高聘的现象,不能有效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人才渐渐流失,屡屡出现“跳农门”的现象。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就需要有新型农业人才为其提供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农业高职院校紧贴产业,服务产业,是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才培养、产业示范推广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农业高职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有以下路径。
农业类毕业生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抓手,把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要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三农”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之中,通过农博园、农高园、示范园等农业实体和党课、团课、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三农”情怀,打造一支“一懂两爱”新时代的“三农”人才队伍[7]。要充分拓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空间,适度开展和扩大“定制村官”培养力度,将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延伸到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一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真正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的好的领头人和“永久型”村官。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着重培训以下四类人员。一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进一步提高其在规模化条件下的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农户,提高其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及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提升其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四是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骨干人员,不断提高其专业服务水平。为切实筑牢培训基础,提高培训效果,要努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田间学校,要开发一批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农闲时注重系统知识传授,农忙时注重在生产经营一线指导。
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创新意识强、群众影响大,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主心骨,要重点培育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的责任心和影响力。要建立完善创业导师制度和培育机制,采用“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青年农场主等产业型经营管理人才。要带领学员到先进乡村、企业进行中长期学习,真正学懂学透,同时,利用中外合作平台、项目,争取机会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国际视野。要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盘活农村资源的应用型人才,将他们在城市的见闻、成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乡村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指路人,关乎乡村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凝聚人心,因此,要重点培育乡村管理干部的创新观念、领导威信和工作方式[8]。要加大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发起或影响“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对乡土人才,特别是乡村管理干部进行学历、能力双提升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