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与抗旱造林技术

2019-01-09 01:54姜镇荣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辽宁朝阳1120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9年10期
关键词:荒山西北地区西北

●姜镇荣(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 辽宁 朝阳 112000)

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以荒山丘陵比例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土层瘠薄、植被覆盖率低,加之春季干旱少雨,多年来实施的常规造林效果不佳,成活率低,保存率低。为彻底解决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的造林不见林的实际问题,笔者实施了实地调查,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抗旱造林技术。

1 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态恢复造林整地标准较低

辽西北地山丘陵地的荒山土壤的物理结构较差,具体表现为高度板结并含石质性砾石和沙粒量高,因地面高低不平且坡度较陡,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以往在此类荒山进行造林,没有实施高标准整地,小坑靠壁及小鱼鳞坑整地是主要造林整地方式。因为树苗立地条件差,欲取得理想的造林成效很难。

1.2 生态恢复造林树种选择定位不准

树种选择是第一关键环节。近年来,辽西北地区曾盲目引进速生性强和抗逆性弱的外来速生树种,对于抗逆性好、适应性强的本土树种缺乏认识,因为外来速生树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较高的立地条件和自然环境,对土壤的要求也较高,辽西北地区的荒山土质和立地条件较差,外来速生树种不适应,导致成活率和保存率都较低。

1.3 生态恢复造林后续经营管护不到位

在辽西北地区,传统的放弃水肥管理和抚育管理的观念仍然存在,造林后的后续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幼林难以成林,废弃数年后又形成了新的荒山裸地,实施重新造林仍旧弃管,几经重复造林的投入成本较大,但是造林成果却收效甚微。

2 辽西北地区生态恢复造林整地标准化工程措施

2.1 实施外高内底式的鱼鳞坑整地模式

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措施,在较陡的坡面和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形坑即为鱼鳞坑,这是一种外高内低式的整地模式,在坑面的下侧人为抬高坑面角度,使其向内倾斜15~20°,这样下行流水可蓄积于鱼鳞坑内比较疏松的土壤中,对于年降雨量较少的辽西北地区荒山造林和植被恢复极为适宜。鱼鳞坑的主要规格是坑为半圆形,横径为100~130cm、纵径为70~100cm、深度为50~70cm,外沿培土埂高度为15~20cm,土埂顶部宽度为10cm,并向内(上侧)倾斜15°[1]。

2.2 实施等高的水平沟整地模式

等高的水平沟整地模式即沿等高线每隔3.0~5.0m进行开沟,沟分梯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根据坡度和树种来确定水平沟的深度与宽度,水平沟的上口宽度为0.7~1.0m,水平沟的沟底宽度为0.3m,沟的深度为0.4~0.6m,两沟的间距保持在2.0~3.0m,单个水平沟的长度为4.0~6.0m,中底土筑坎、下底土培埂、上表土回填水平沟内,恢复植被的树苗栽植在水平沟的中间部位,目的是强化保持水土功能。水平沟的容积较大,对于一般性的地表径流拦蓄能力较强,沟壁对沟内的土壤水分蒸发具有减缓的效能。

2.3 实施缓坡水平台整地模式

对于坡度较缓适合采用水平台的整地模式,尤其是30°以下的坡面。在进行此项工程施工时,首先沿等高线将坡面修筑成台阶状且比较狭窄的台面,台面宽度一般在0.8~1.0m之间,台阶长无固定的标准,根据地形灵活确定,外沿根据台沿的面积大小实施培埂或不培埂均可。水平台整地采用“逐台依次向下翻土法”,以坡下开始,先整修下边的第1台,再依次修第2 台、第3 台,修第1 台时把表土翻到下面的1 台,逐级以此类推,直至完工。

2.4 高标准反坡梯田整地模式

在辽西北地区,依据保水性较差的自然地理特点,反坡梯田应特别注意的是台面向内倾斜成一定坡度,田面宽1.0~2.0m不等,沿荒坡的坡面自上后下,沿等高线每隔3~5m修筑一个宽度为1~2m的反坡田面,台面向内倾斜5~15°为宜,形成具有拦水效果的反坡梯田,田埂用底土,田面铺表土,恢复植被栽植的树苗栽植在田面稍外的填方处为宜,反坡梯田的主要优点是外沿为填方,土层较好较深,所以蓄水量较大,极其有利于树苗栽植成活率并加速生长发育。

3 辽西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3.1 积极推广地表土加保水剂填坑造林技术

在辽西北地山丘陵地区造林工程中,将保水剂与有机质含量高、物理结构较好的地表土充分均匀混合后,再进行造林苗木的栽植,可以有效蓄贮灌溉或天然降雨的水分,供苗木利用,确保苗木不会因失水导致成活率降低,实践证明,辽西地区采用地表土加保水剂的造林新技术与传统造林方法相比,成活率提高15%~20%,当年树苗生长量提高15%~25%。

3.2 加大针叶树种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的应用

容器育苗是辽西地区近年来推广应用的新型造林技术,其优点是苗木出圃上山前容器苗的水分就形成硬度较好的小土坨,使苗木完好无损,减少了缓苗时间。容器育苗造林技术对于干旱且立地条件较差的辽西北地区来说,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性技术环节[2]。

3.3 准确定位并选择造林树种

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实施荒山造林,树种选择必然会受土壤、水分的限制,由于抗旱能力强的树种不是很多,因此,在造林工程中,要坚持以乡土树种优先和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选择树种实施造林。实践证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主要乡土树种为刺槐、油松、侧柏、山杏、火炬、沙棘、锦鸡儿及五角枫等,这些乡土树种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还具有极强的抗旱性,极其适于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进行荒山生态恢复与造林。

猜你喜欢
荒山西北地区西北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寒露
缪带弟:姐妹齐心 荒山生金
黔西北行吟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