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老同志畅谈上海农业农村巨变

2019-01-09 01:16
上海农村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三农上海社区

■ 本刊记者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12日,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上海农村经济》编辑部与上海农业农村委老干部活动室,共同召开“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农业农村巨变座谈会。会议由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会长王东荣主持。与会老同志根据自身经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畅谈建国70年来上海农业和农村巨变,为上海“三农”工作献计献策。本刊摘取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上海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

袁以星

(原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十三届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

伴随建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上海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上海农村经济总量得到了持续不断增长。上海郊区从只是一个增长点,到成为都市发展的重要一翼;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成为大都市的半壁江山;从坚持两个立足点,到成为都市产业基地、城市扩展腹地、都市居民绿地。二是上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持续不断提高。在耕地资源大幅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上海郊区农业的地位没有被忽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没有下降。2017年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的18.26 亿增长13 倍之多。三是上海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了持续不断发展。四是郊区农民生活水平持续不断迈上新台阶。新中国刚建立时,上海农村居民的收入估计不足20 元。1978年上海农民人均收入281 元,2017年上海农民人均收入达27825 元,比1978年增长了99 倍。

建国70年,上海郊区农民也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需要,上海农村为加快工业化进程作贡献。二是为了适应经济转型转型的需要,上海农村为推动经济市场化作出贡献。三是随着外向化步伐的不断深入,上海农村筑巢引凤为外向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四是随着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加快,上海农村为拓展城市化空间作出了贡献。五是随着朝绿色发展方向迈进,上海农村又为城市生态化作出贡献。

70年变化的根本原因:一是上海农村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坚强领导。二是上海农村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关键在于全国农业的飞跃发展,为上海农村转型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三是上海农村发生历史性变化,应该归功于郊区农民无穷的创造力。

继续推进上海农村发展,必须深入推动农村三大改革:一是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二是深化农村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补齐上海“三农”短板

朱颂华

(原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常委)

建国70年来,上海的“三农”和其他行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成绩非凡,举世瞩目。主要表现为“三农”总量大改变、城乡融合大发展、现代化水平大提高,人民生活大改善。

但回顾全市范围内的“三农”发展,还存在内部动力不足、发展很不平衡、差异变数极大的问题,即使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地区和上海特大城市高标准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全市范围内还有近20 万公顷的土地,其中大部分没有很好地实施现代化的规模经营。二是全市农村还有55.89 万户农户,其中很大部分还是以户为单位以传统方式经营着微小农业。三是全市还有1583 个行政村,超过5000 个居住分散的自然村落,难以实施现代化建设。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任务还十分艰巨。

如何正确面对上海“三农”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独特优势,充分借鉴过去积累的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我认为要以中央反复提出和倡导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以实行村舍土地有效集中为突破口,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以引入互联网+逐步和AI 结合为方向。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村舍和土地适度集中。二要开拓创新加快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三要有目标、有重点加快互联网+和AI(人工智能)的结合。

上海“三农”发展成绩喜人

杨汝云

(原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市人大常委)

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郊区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归纳起来有三大变化:一是农村经济大发展;二是农村面貌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大提高。

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从原来单一农业经济(种植业)发展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到1995年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722 个,其中生猪千头以上饲养场占50%,还有若干个万头猪场,奶牛百头以上占70%,产蛋鸡场全部实行规模化和机械化。养殖业比重不断增加,1978年养殖产值比重占26%,2017年上升为46%。

同时,最为可观的是从单一农业产业发展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总量。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使农村产值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三农”工作,使农民富起来、强起来,农村展现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走农村社区治理新路

施南昌

(原上海市社会党委书记、市政协常委)

做好农村社区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农村社区治理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农村社区治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把城市社区风格化管理延伸到农村,要把全市行政村划分为适合农村居民活动的网格,构建起郊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大网。

第二,要把农村社区建成活动型社区,要提供自娱自乐的兴趣活动,培养兴趣达人。推动主体是村党支部、村委会。

第三,要把农村社区建成议题型社区。一个社区会产生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社区有政府及村委认为大家关注关心的问题,动员农村居民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议题大多来自上面要求和外部,表现出来的是参与式的、协商式的自治内容。村民公约的制定,社区环境的整治等,让大家讨论参与,推动议题型社区的成长。

第四,要把农村社区建成“村民主导型”的社区。目标产生有利社区治理,有利村民生产生活的“公共产品”,主导者是村民。在村民深度参与下,解决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难点。

农村社区治理相对城市社区有一定难度,但事关农村发展,需要我们耐心扎实地耕耘,特别是农村基层领导要认真研究,实现新时期农村社区民主管理,只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强、带头人素质高、村级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农村社区治理就会走出新路,我们未来的乡村也将更美丽。

谱写“三农”发展新篇章

严胜雄

(原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常委)

建国70年来,上海“三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农业发展稳步推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持续迈上新台阶。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农业和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措施,努力谱写好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农业“接二连三”让“三农”更有希望

李金生

(原中共金山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70年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我曾任3 个区(县)的领导,目睹了3 个地区的巨大变化。就金山区来说,7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70年来,金山始终把农业农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快“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步伐,呈现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崭新局面。特别是2007年习近平在沪工作期间对金山提出“三个百里”希望之后,金山区不断深化“百里花园、百里菜园、百里果园”内涵,奋力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一是以融合发展提升经济功能,切实让农业更强。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和精致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二是以融合发展提升生态功能,切实让农村更美。加快打造美丽乡村,深入开展环境整治,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三是以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功能,切实让农民更富。着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着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着力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相信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金山农业农村发展的明天会更好!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顾吾浩

(原中共上海市农村党委副巡视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 元,平均每月收入超过1218 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 倍,年均实际增长5.5%。我国用70年时间实现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0 倍,这项壮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罕见的伟大成就。2018年,上海郊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375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24∶1,按照 194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 元同口径计算,上海农民收入70年增长70 多倍。

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时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这同经济和收入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城镇化建设等关系密切。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化组织形式、工农业价格剪刀差、户籍管制人口流动等,都使农村居民为国富民强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此而做出了巨大牺牲。可以说,农民增收是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交相叠加的结果,人口流动、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等都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020年农民收入翻一番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我国农民收入虽然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当前城乡居民的收入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无法得到实质性缩小,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就会根基不牢,全面小康的成色就要打折扣,必须多措并举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

李维良

(原中共上海市委农办、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

在庆祝建国7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上海农业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心情十分激动,感受很多。其中有一条深切的感受是,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的上海农业农村之所以进步很大,是与党和政府不断深化和完善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分不开的。

第一,率先停收农业税。国家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我国实行了2600 多年的“皇粮国税”,我国农民由此每年减轻负担1335 亿元。而在2004年,上海就已成为全国首个暂停征收农业税的省级区域。

第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大。从2004年到2014年10年间,财政投入了上百亿资金,建成了较高标准的30 万亩设施菜田、20 万亩设施鱼塘、400 多家标准化畜禽场,还加强了全市节水排灌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第三,政策创新有特色。主要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大目标,提升保障服务能力。一是加快冷链、烘干设施建设。上海在2010年创设了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建设区域性的冷链、烘干设施。二是大力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市农委与市发改委一起,对利用畜禽糞便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建设项目给予扶持,共扶持了10 多个项目建成投产。市农委再与市财政局一起,对农民购买有机肥的每吨补贴200 元,约占买价的50%,全市每年用于农民购买有机肥的补贴就达4000 多万元。三是率先实施绿叶菜淡季价格保险。2008年,本市出台了一个农业保险新险种,是全国首例,那就是“绿叶菜淡季价格保险”。这项“绿叶菜淡季价格保险”实施以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中农办、农业农村部、保监会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广大菜农的由衷欢迎。

第四,坚持严管,注重绩效。我们坚持支农惠农政策的规范设计和公开透明;坚持运用“一点通”“公开信”等把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情况置于全市农民的监督之下;坚持运用信息手段加强监管;坚持做好支农惠农政策的绩效评价工作。

抓“菜园子”生产 保“菜篮子”供应

陈德明

(原中共上海市委农办、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抓好“菜篮子”生产、保障“菜篮子”供应,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予以高度重视。

一是加强蔬菜设施建设、提高蔬菜抗灾“保淡”能力。2005年开始,上海郊区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设施菜田建设。到2015年,市和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40 亿元,建成设施菜田30 余万亩(保护地超过了10 万亩)。这些基地对稳定上海蔬菜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重要。

二是加强农药监管、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紧紧围绕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的工作目标,从加强农药经营使用管理着手,提升地产蔬菜生产安全监管工作水平。1997年上海禁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后,开始实行农药补贴政策,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大力倡导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三是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从2010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上海结合城市发展和地产蔬菜生产供应实际情况,实施“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对蔬菜种植面积、绿叶菜种植面积、绿叶菜上市量和质量安全提出了明确目标。

四是完善蔬菜保险机制,保护菜农生产积极性。从2011年起,上海推出了“夏淡”和“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产品。

五是建立信息监测机制,加强产销对接。在传统的蔬菜信息监测工作基础上,对上海市郊蔬菜生产信息采集、预警分析和信息发布等工作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蔬菜信息监测机制。

猜你喜欢
三农上海社区
上海电力大学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社区大作战
上海之巅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