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黄洁
(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使得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再加上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衰退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使得大学毕业生群体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1]。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创规模的765万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对大学生就业也是包分配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生创业在学术领域鲜有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学生分配制度的逐渐取消,这一领域的研究随之增多[2]。现阶段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归纳和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观性较强。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引文数据分析软件,该软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探寻知识亲缘脉络,具有知识导航的作用[3-6]。本文尝试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从整体把握大学生创业研究现状,客观揭示该领域的研究态势,为大学生创业领域研究前沿与热点的挖掘提供一种新思路。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由于CNKI收录期刊众多,期刊差距较大,全部选择难以反映出真实的结果[7]。因此在来源类别中选择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时间设置为从“不限”到2016,以更好地反映大学生创业研究进展,以主题=大学生and创业,精确匹配检索,共得检索结果3 416条。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最终得到3 402相关文献。
将3 402篇文献按照Refworks以及EndNote两种格式进行导出,由于中国知网每次下载量最多为500篇,因此可以通过文本合并软件对其进行合并,确保数据的完整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之上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
如图1所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缓慢发展—平稳增长—迅猛增长三个阶段。1993年徐波在《瞭望》周刊发表了从乡村闯出来的“饲料王国”——四兄弟大学毕业创业纪事一文揭开了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序幕,1995年教育部对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明确鼓励和支持,由于在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包分配制度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创业发文数量寥寥无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认识水平有所局限。
2000年后相关的研究明显增加,这与1999年1月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关于鼓励教师和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6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要求政府对大学生开办企业给予政策优惠。2003年大学扩招后,2006年开始就业问题凸显,相关研究迅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8年[8]。
2009年以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尽管个别年份有所下降,总体数量明显增加,这主要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劳动力市场萎缩,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增幅均有所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不仅成为政府的一个明确政策信号,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9]。各省市也相继建立起大学生创业实习和解化基地,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凸显出创业已经被纳入国家的重要议程。
图1 大学生创业论文发文数量
韩增林认为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对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对于关键词的分析,对于该领域研究热点有很好的指示[3]。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出现次数较高的关键词在图2中显示为较大的节点。
本文以1993—2016年为一个时间段,从图2可以看出,最大的关键节点是“大学生”,其次是“创新教育”,主要围绕着几个关键词呈枝状展开。在这3个枝条上出现的重要节点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创业能力、人才培养、学生创业教育、自主创业、高校创业和创新教育、高职院校等。通过研读重要节点所对应的相关文献发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意愿等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学生创业领域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并展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趋势。
图2 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关键词图谱
通过统计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度的关键节点和各主要节点的变化[10]。根据对图2中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的统计,得出表1,由表1不难看出,除了大学生和创业教育的频次和中心度在10年中始终居于前两位,其余各主要节点的频次排序和中心度排序并不总是吻合,表明对频次和中心度任何一方的单独分析都不能准确揭示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特点[11]。因此只有将各主要节点的频次中心度首次出现的时间和主要相关节点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考量,才能较为精确地把握大学生创业研究的热点。
表1 1993—2016年高频次和高中心度的关键词
为初步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前沿演进,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后,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创业中关键词的突变点,如表2所示,显示了我国大学生创业前沿的演进过程。我国大学生创业研究关键词突增点始于1998年,并由此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2006年,这一时期大学生创业的前沿主要集中于青年学生和学生创业意识,其突变时间均持续六年。第二阶段为2007—2011年,这一时期大学生创业的前沿主题主要集中于就业指导、就业问题、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业课程、高校扩招、创业意识、农民大学生、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大学科技、创业文化、优惠政策、金融危机、学生自主创业、孵化基地、见习基地、创新型国家、机会型创业、大学生村官、高校创业教育、就业形势、创业态度和新农村建设。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这一时期大学生创业的前沿主题主要集中于创业精神、创业倾向和意向、影响因素、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创业意愿和行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表2 大学生创业研究前沿演进关键词突变点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基于给定的文献关键词集合进行分类聚合的定量处理技术,将内容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合为一个个文献簇,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聚类显示。由表3可以看出,聚类0主要表示的是大学生创业中优惠政策;聚类1则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包括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学习发达国家的理念、创业培训体系的构建等;聚类2则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意义研究;聚类3主要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示范学校的建设,特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规划和社会环境;聚类4则从企业的计划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管理的理念和自主创办以及指导课程等。在以上的聚类研究热点中,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正在涌现,使得大学生创业有更多的指导意见,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表3 大学生创业共现图谱聚类统计
通过作者共现分析,能够识别出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13]。图中的节点越大表示作者出现的次数较多。从图3中可以看出,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个作者分别是谢志远和黄兆信,分别达到16和12次,其次是陈文娟、姚冠新、王飞,均达到9次。从作者群角度看,大学生创业研究处于“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互引关系较弱。3个集中作者群分别是:江苏大学的陈文娟、姚冠新、王飞、朱永跃、苏益南等组成的学术团队、温州大学的谢志远、朱志敏、郑瑞伦等组成的学术团队和浙江大学的徐小洲、叶映华。
图3 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本文对发文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出现次数越多的发文结构在图谱中的节点越大。如图4所示,江苏大学的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温州大学浙江大学。从区域角度上看,海洋经济研究机构发文次数的前四位机构均集中在江浙两省,另外黑龙江、吉林、北京、山东、广东、广西等发文次数较高,表明了东部省份在大学生创业研究领域走在前面,特别是中小企业林立的江浙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也一定程度说明大学生创业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区域的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出正相关。
按照出现次数排序分析,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江苏大学,达到58次,是大学生创业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其次是温州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出现54次和43次。可见,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相关机构的科研能力差异显著。江苏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等处于江浙一带,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域民营经济尤其发达,加上服务性的政府和“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以及高校林立、优厚的创业政策,使得创业成为一种风气,作为该地区的高校,理应对区域内出现的现象进行政策、制度、环境、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其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特别是作为“985”和“211”工程院校的浙江大学和江苏大学,科研能力强,尽管温州大学的科研能力比不上浙江大学和江苏大学,但是相关的调查发现30%的温州大学学生正在进行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这与自古以来温州区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创业文化基因有强烈的关系,自北宋以来,温州就形成了“其货纤靡,其人多贾”的经商传统,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再加上温州民众中已经形成创业机制、中小企业众多,使得温州大学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硕果累累。
图4 作者机构群共现网络图谱
对1993—2016年3 402篇大学生创业核心期刊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缓慢发展—平稳增长—迅猛增长三个阶段;大学生创业研究处于“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作者群之间互引关系表现稀松。东部省份在大学生创业研究领域走在前面,一定程度说明大学生创业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区域的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出正相关。
通过20多年间前人不断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和总结,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正在涌现,特别是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并展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趋势,使的大学生创业有更多的指导意见,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14-16]。但是针对性的研究并不丰富,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相关的科学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尽管CiteSpace软件能够进行量化分析,客观地揭示大学生创业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但本文仅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作者和机构共现分析,还有一些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