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海量的信息与数据让用户迷失其中,信息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如何从中获取所需信息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即信息素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全方位育人的工作[1],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又是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最根本、最直接的方法是开设相关课程。信息素养课程包括信息检索、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信息素养教育等相关或相似课程。文章主要围绕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及在开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进行阐述。
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可以从教学实践出发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及真实情况。作者在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会使用office软件,也有很多学生不懂如何向对方发送邮件,还有很多学生对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感兴趣,但不知道如何使用等等。图书馆可据此开设相关讲座,如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个人信息管理工具——邮箱,数字资源专题讲座等等,来帮助学生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数据库,为学业服务。阅读推广部也可据此设计相关阅读推广活动,或者嵌入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有利于增加活动形式,丰富图书馆内容,促进图书馆服务创新。
在21世纪,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养、核心素养。Calis管理中心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容乐观,其所具备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无法满足新时代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信息道德也比较缺乏。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江苏省于2018年举办了首届信息素养大赛,2019年举办了第二届信息素养大赛。同时,Calis牵头举办了全国首届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这些比赛均是图书馆带队参加。图书馆通过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可以输出更多了解信息检索的学生去参加省级以及全国的比赛,最终促进他们就业。
很多本科院校,特别是设有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图书情报,情报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基本都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但高职高专院校注重专业的应用,较少设置以上相关专业。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也不重视。然而通过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贯穿到学校的育人过程中,完善学校的全方位育人。
信息化建设是示范性和高水平高职院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又是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再加上图书馆本生就是学校的一部分,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评估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学校的创示和高水平建设。图书馆的发展水平除了借还职能外,还需具备阅读推广职能、嵌入教学和科研、学科服务和育人等职能,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也是图书馆水平的一个象征。
作者单位图书馆紧跟时代潮流,也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根据信息素养的教学实践及其他院校的交流发现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市面上的大多信息素养课程方面教材一般是为本科生或研究生服务,有些学校使用的教材还比较陈旧,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编写的教材相对较少。甚至很多图书馆即使开课了也没有指定教材[2]。选择主流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会感觉吃力,一方面是其理论性太强,学生无可奈何,只能选择上课低头玩手机;另一方面是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扩招,生源水平远不及之前。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相符的信息素养教材尤为重要。
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准入门槛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但对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其馆员学历结构还是以本科为主,硕士学历占比例较少,还有一部分是大专学历。且大部分馆员不是图书情报相关专业,专业知识不足,一般是在理解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消化吸收,再传授给学生,这与专业的信息素养教师的教学内容还是存在差别的。因为专业的信息素养教师对信息敏感度高,能够追踪研究动态,把握前沿。不论是从学历结构还是专业结构,图书馆师资力量都是薄弱的,这会成为图书馆开设相关课程的障碍。
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基本是ppt演示配以文字,较少搭配图片或视频,内容一成不变,教学目的是为学生灌输信息素养的理论知识。整体说,课堂枯燥乏味,内容陈旧,缺少交互,学生在下面玩手机,对课程内容毫无兴趣[3]。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课,要求所有人上课时间上交手机。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其实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手机也是信息工具,信息素养课程就是教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教学有趣,手机会成为教学帮手,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生活。另外,考核方式也要进行转变,传统闭卷考试方式已经不适合信息素养课程。然而大部分老师觉得闭卷考试简单易操作,仍选择此方式,不愿意结合实际和时代需求进行改变和创新。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课程一般是作为不重要的公选课,学生觉得容易学,容易过,或听到名字觉得比较简单,就会选择。一般公选课开设两个班级,每个班级大约是50-80人左右,所以每学期最多选修人数为160人。这160人相对于学生总数来说,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这样才能从庞大的数据集合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不合适的教材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影响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要想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选取合适的教材或专门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编写的教材。因信息更新快,选取的教材最好是近几年出版,教材内容要通俗易懂,教材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注重应用性。作者发现江苏省高校图工委高职高专工作委员会编写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读本》用来教学比较合适。首先,其对象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其次,从学生最了解的图书馆开始切人,阐述信息素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还把双创融入到现代学生的信息素养中。教材通俗易懂,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紧跟时代,融入热点。
古语云:”众人拾柴火焰高”。来形容人多力量大。组建教学团队是同样的道理。组建教学团队有利于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方面的教学工作,把教学设计的有新意。教学团队的组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1)招聘专业的图书情报相关专业人才,人才是队伍的基础。(2)内部培养选拔,选择有专业能力、创新意识、道德良好的人进行培训,也有利于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3)部门与分院协同合作,两者共同做好信息素养的教学工作。教学团队的组建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学习到不同知识,刺激学生创造性,也可以让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除了讲授法外,还可穿插案例或热点事件,如在讲述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知网时,可以插入翟天临事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知网,知网的用途是什么,知网与其他数据库相比的优缺点,为什么不知道知网会与学术造假相联系,学术道德是什么等。这可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课程内容,也可对这个事件有更客观的理解,为以后遇到其他热点事件可以全面看待,从多方面了解其真相,而不是人云亦云,不违背信息道德。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应重理论轻实践。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素养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转变。不能仅仅以闭卷形式考察学生的信息知识,而要在考核中体现出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考核。开放式的考核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更能遵守信息道德。
面对信息素养课程受众较少这一现实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扩大受众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领导重视,在全校开展相关的信息素养课程,所有学生必须学习,作为基础课程;(2)扩大教学团队,面向更多学生开展信息素养课程,让更多学生选修;(3)可以与阅读推广部联合,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活动,以让没有选择信息素养课程的学生了解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