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超
兰考葡萄架乡,大棚覆盖着一垄垄菜架,枝叶中间挂着紫皮茄子。虽然杜寨村蜜瓜蔬菜大棚已有470多座,但新盖的这两座仍引人注目。
新建的大棚不仅每个占地6亩,还会“自己盖被子”。天色渐晚,大棚能自动拉起一层保温“棉被”。原来,大棚管理用手机控制,设定好温度,自己能开合通风。村支书李永建说,两座棚是入冬抢建的,头茬菜赶在明年种瓜前,给村里做示范。“你看吧,开春村民再盖,都是这样的棚。”
这得投资多少钱?“35万!”好家伙!那得多久能回本?“一年多。”李永建认真地重复了一遍:“真的一年多就回本。起先种瓜是为了脱贫,现在是为了争分夺秒抢发展。”脱贫摘帽两年,兰考不仅不松劲,还处处透出“小步快跑”的紧迫感。
为了脱贫,杜寨找准了蜜瓜产业。村干部四处求教,原来自家黄河故道里的苦水地,竟被河南农科院的老师形容为“半沙半淤透气土”的宝地,尤其适合蜜瓜生长。
工作队请村干部带了个贫困户试种,半亩地一季瓜就卖了7000多元。村民心动了,第一批建起了45个大棚,瓜熟了请全村来吃。村里69户贫困户中,43户种蜜瓜。每年两季瓜一季菜,“穷”从此一扫而空。
张静是脱贫摘帽后被派来的驻村工作队长。农科院的老师对她讲,扶贫项目不能同质化,技术升级,引进新品种蜜瓜,才能一直领先。张静打包票:“没问题,我跟村民说去。”
没想到找谁都不情愿。种瓜刚尝到甜头,一茬就是数万元,啥闪失也吃不消。问了一圈后,张静自掏腰包,流转3亩地专门做试验。从没种过地的姑娘,开始学把式。靠着专家当后盾,新品种接连成熟,带动村里发展起20多个新品种。问她那3亩地赚钱吗?别的队员笑起来:“种再好也是赔,动员也吃,参观也吃,都被尝光了!”
瓜菜轮茬种,地力跟得上吗?村民抓起一把土,用羊粪肥田,地壮着呢!距离不远,是中羊牧业公司的一处养殖小区。湖羊养殖正以一种新模式蓬勃兴起,买羊粪很实惠,全县羊舍都不够用了。
啥模式这么火?请群众给羊当“月嫂”。贫困户赵军罗,儿女小负担重,生病又花销大,但最近3个月收入共3万多元。他以自己为例,解释了啥叫“羊月嫂”。这是县里优选的企业和模式。企业考查他人品信用后,为他担保贷款,给他怀孕母羊,在专门养殖小区“陪产”,小羊断奶后或育肥或育种,企业来回收。成本、技术、市场的风险由企业担,但羊是他的资产,一年忙不过3个月,年入6万元以上。
火的不只是羊。几年间,兰考鸡、鸭、牛、羊、驴的养殖成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规模连往上翻,上下游发展齐全,点线连成片,汇成组合拳。负责农业的副县长闫玮介绍,兰考本没什么基础发展出蓬勃的养殖业,是扶贫打下了底子。摘帽两年,产业壮大相互配合,产业优化再加以取舍,经过淘洗的产业已呈迸发之势。
大养殖蓄势而起,要依托饲草。兰考是农业大县,耕地要种粮,牛羊多了,草从哪里来?兰考过去治“三害”种的是泡桐。如今兰考的土质,又找到一种新树种杂交构树,是饲养的上好原料。
马小兰是内蒙古人,多年前接触到构树,她在全国跑推广,多年来收效平平。当她带着树种到兰考,干部围着她的需求抓推进。办公场地、炼苗大棚、土地流转补助、种苗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落地兰考,构树迅速破万亩,县里在黄河滩区划出10万亩的种植规模。
在培育中心,模拟阳光照射,每个小小的玻璃瓶里,都生长着15株树苗。很难想象,兰考每年输出1.5亿株构树,按每亩1200株计算,国家一年就增出10余万亩的饲料面积。每亩年产6~10吨鲜料,数吨干料。
新树种进入加速状态,老树种泡桐也未远去。因为当年种下泡桐,后来兰考闫楼乡、堌阳镇等地形成了板材加工行业。可是原材料效益低,要拉往周边,甚至到外地找销路。“本地种树,外地乘凉”成了兰考人的一个心病。
借力板材传统,兰考铆足劲发展家居产业。不少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周边的家居产业正有意向中部布局,恒大牵头,一期项目就引入了6家上市企业,拉起一片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家居园区。当下,一期已投产,二期正招商,预计2019年产值将达20亿元,2020年将破60亿,辐射带动数万人就业。
辐射更强的还有富士康,基于5G时代,落地玻璃盖板项目。目前用工已达1万余人,接下来将达2.6万人,上下游拉动近10万个就业岗位。
许多农村劳动力的命运也被改变,他们从外地回流兰考。春节是返流高峰,在高铁兰考南站,最忙的是县里宣传招工的人员,他们等在站外,挂起“返乡大舞台,有你更精彩”的条幅,“家门口就业、拿沿海工资”不再是口号,而是事实。南站书记孙学强感受明显:群众最早搭火车逃荒,后来是打工,南下进厂,北上摘棉,“十万大军出兰考”。现在工人回来就不走了,春节增开的都是旅游专列。
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全速开动的背后,靠的是一支全力运转的干部队伍。脱贫摘帽前,115个贫困村派驻着300多人的驻村队员。摘帽后,下沉人员不降反增,目前全县454个村庄,派驻着900多人的工作队,身后还有数倍人力支撑。区别在于,原来的扶贫工作队,已更名为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队。
正式摘帽那天,全县在体育场开了场大会,扶贫干部们坐在中间。那天大家非常激动,可议论也随之而来。有人说,下了大劲沉下来扶贫,现在要不要歇口气?有人驳,人撤不得,事业正爬坡,村班子一时扛不动!马上有人接:输血又能到几时?
前面没现成的先例,敢尝试、敢创新,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央要求力量不变,队伍不散,不能教条为人员一个不能动。相反,源源不断的“新陈代谢”,农村才能成为练本事、出干部的“大学校”。据统计,自2015年脱贫攻坚以来,兰考提拔重用的222名科级干部中,144人来自扶贫一线。
农村人才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难题,怎么办?村级支部,任务实、能力差;机关支部,素质高、工作却容易虚化。兰考创造出“支部联支部”,变脱贫攻坚时定人派驻为定支部帮扶,将机关大支部拆分成7到10人的小支部,从数量上匹配了454个农村、社区党支部。党建强不强,事上见分晓,一线得到空前充实。
机制顺,人的劲就足,创造力就强。摘帽后,兰考要建一间属于自己的脱贫展览馆。从提议到建成,全部由当时12名扶贫标兵自己策划、收集、制作。后面讲解也没有统一讲稿,12个人轮流兼职,每人讲的都不同。因为是自己干的事,不用稿,全在心里。攻坚练出来的干部更加自信,他们不仅要求会干,还要会讲,更要会传帮带。兰考正在进行村干部全员培训。教材是基层自己编的,案例是这些年自己干的,老师是从干得好的人中选的。
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介绍,脱贫、奔小康的意义不仅在干成大事,也在干部能力的提升、内心的锤炼。“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不是凭空来的,是在风里泥里太阳地里干出来的,成了身上一部分,乘胜追击、乘势发展会上瘾,所以才会一心想向前冲,总也不松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