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廖 承 左 松
黔东南以苗、侗两大民族为主,优秀的民族茶文化多姿多彩,有源于唐代的黎平侗家油茶,岑巩的思州绿茶,雷山、丹寨的苗家姜茶和大碗茶,还有源于宋代的镇远天印贡茶,源于明代的凯里香炉山小叶种茶。更有古典的民族茶艺,茶具,茶俗,茶饮,茶礼,茶歌、茶诗等,这些都是中国民族茶文化的精典。岑巩、黎平、雷山、丹寨、榕江镇远等县还保存有数万亩的野生古茶树,有的丛径过二尺,有的主杆直径大过四寸,其品质十分优良,可见黔东南苗侗人民早在远古时期,远久的种茶吃茶的历史造就了苗乡侗寨厚重的茶文化,为人类的福祉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不断发展。由于民族的地域、信仰、习俗不同,对食茶、饮茶,方式、爱好千差万别,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艺、茶饮、茶俗,为民族的节日,迎宾送客等喜庆盛事,淀积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
在苗乡侗寨那哆吔永不熄灭的沟火塘边、风雨桥上、鼓楼寨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泉畔,迎送宾客的寨门边,何处都在无不飘荡着,原生态茶特有的悠香。黔东南的民族茶饮展示的文化,更是一幅历史悠久的长轴诗情画,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令人陶醉,使人瑕想……到过黔东南的都会听到一首歌就是;“醉在苗乡诶,醉在侗寨诶,让心灵回归、回归自然嘞”。侗族的打油茶,新娘茶、敬神茶、迎宾茶、谢客茶、送婆茶、拦路茶、婆坡茶。苗族的姜茶、大碗茶、充分展示了生活文明茶饮的民族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饮文化,为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奠定了坚实而宝贵的资源基础。有力地推动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为巩固生态提升农村经济作出贡献。
“岑巩—思州”乃唐代茶人陆羽(茶经)中指出的;茶产黔中,生于思州,夷州,播州,费州,其味及佳。茶圣—陆羽的这一论句充分说明了,一是黔东南至唐代就有了茶,二是由于这里山青水秀,优良环境生态良好,处处出产好茶。可见茶文化寻根探源,在黔东南是有渊源可追溯的。黔东南茶资源丰富,种质资源无论是野生的、过渡的,还是栽培的都有,历经艰辛的茶产业发展,现全州已引进、挖掘、利用的茶叶树种就有18个,其中(有性系良种5个,无性系良种15个)。每年就有上1000余亩的茶树良种苗木繁育,为每年全州乃至全省新建茶园,出圃两千万株以上,达国家标准的优良苗木,确保全州或全省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黔东南境内地形地貌多为平缓,山清水秀,植被深厚,自然景观优美、气候宜人,多雨雾、寡日照、雨量充沛、森林密布、土地肥沃,高海拔,低纬度,形成了独特的山区小气候环境,是早春名优茶生长的最佳适区。造就了叶肉肥厚、芽头粗壮,且香高馥郁、鲜爽回甘、品质优良的茶产品。在茶叶树种、茶产品、民俗风情、民族茶文化、人文景观等多样性的组合下,构成了黔东南民族茶文化资源多样性的亮点。茶叶面积在67万亩的基础上,其规模在逐年扩大,茶类花色品种在省内国内都享有一定的盛誉。一是古时保留而延续的侗家油茶,思州绿茶,苗家的姜茶和大碗,天印贡茶,炉山小叶种茶,二是新时期开发的有雷山银球、清明茶。黎平侗乡炒青、翠针、红碎茶、雀舌茶、古钱茶、亮江新翠、凤鸣茶、龙须白、等,丹寨黔岭春,天香缘,苗岭利剑、毛峰、毛尖、锌西茶。岑巩的思州绿,翠芽,三是近年来又研制开发了一大批新的名优产品,如:香绿茶、侗乡观音茶,雀舌茶、白茶(绿茶类)、侗乡龙珠茶、侗乡红、侗乡罗汉茶、丹西红、黑毛茶等名优产品,有跨洋过海出口外销的珠茶、红碎茶、还有药用保健功效的青钱柳茶,同时还开发了历史悠久的古树茶等。畅销了国内外市场,给黔东南茶产业带来勃勃发展生机。
作为茶叶历史悠久与茶产品优质的黔东南,现优质茶园面积规模67万亩,38,57万亩已丰产,年产值达25亿元以上,产量24000吨以上(边茶除外),助农增收达17,5亿元以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城镇下岗职工就业达3000万人次以上,是一个巩固生态、助农增收的好项目,是精准扶贫,提升农村经济的良好基础。
目前,茶产品殊荣国内外大小奖50余项。这些茶叶以上层的色、香、味、型以及浓、鲜、爽、甘、醇、香为特点,绝妙的内含营养成分与滋味,纯属原生态与天然,绿茶味浓烈鲜爽而后回甘、红茶味浓鲜灵而甜厚、青茶鲜浓而甘纯、黑茶味醇而清甘、花茶芬芳而清雅……这些丰富多彩、茶韵各异、魅力无穷。苗乡侗寨的各种名茶的内在美,就是传承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美好途径。优质的茶产品一直吸引着中外茶商的到来,探究苗侗民族茶文化的奥秘,追根溯源。丰富而古老的苗侗茶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资源,是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源泉。传承、推广、弘扬、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以文化意识来谋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尺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活文明的推进,“渴盼原生态、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人类之中一种健康理念的追求。发展、弘扬,传承民族茶文化是时代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茶远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同时,传承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促进民族进步与团结的需要。建设黔东南民族文化大州,就是要建设具有鲜明特点、特色的民族茶文化,就是要把全州的茶文化推向新的高潮,提高人们爱茶,懂茶,提高饮茶有利于健康的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要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政治以义。因此,发展民族茶文化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周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画、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祖、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旅游等诸多方面。因此,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繁荣提高人们素质的需要。另一方面,民族茶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茶是自然界的灵物,黔东南各民族把茶种在森林里,而进行林茶间作,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在 森林的保护下得到慢射光的照射,茶干物质积累丰富,茶保水固土,维护了森林,森林保护了茶、水土保持、生态巩固、经济生产、给茶农带来效益,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环境。茶与人共同生存于和谐的自然生态之中,如“茶”字一样上有草,下有木,人在其中……这就是一种现代生态文化的体现。充分反映了黔东南各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为当今追求的茶叶生产生态化、有机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发展的根基。
黔东南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不但是植被生态良好,而且气候宜人,很适合优良茶树品种的生长,是茶产业发展的最佳适宜区,黔东南优质茶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自茶叶问世一直畅销两湖、两广、江苏、浙江、上海、北京、青岛,西安、内蒙古等地,深得消费者的好评,目前飞机航班已开通贵阳、上海、广州,长沙。夏荣高速公路、贵广高铁贯穿境内,具规模性的湘、黔、桂三省边区“黎平侗乡茶城”正在兴建,它将吸引大量的商家进驻,将进一步拉动茶叶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茶旅互动,以茶促旅以旅带茶,为茶文化的传承与茶产业发展打造了又一平台,前景将更为广阔。
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现状是小、散、乱、单、弱、不成标准、不规范,这种不实应发展的状况,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去传承、保护、扶持和开发。否则,任其自由发展,只会导致民族茶文化的不断消亡和后退。因此,需要政府资金投入、资源挖掘、人才培养、科学规划、保护开发等方面担当起主导、组织、引导者,并发挥作用。同时,成立相应茶产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及技术指导机构。黔东南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因此,一是要制订科学完整的发展规划,决策咨询,对茶叶产业的科技发展、民族茶文化基地建设、方针、政策,重大茶事、茶文化活动,进行决策前咨询研究,提出方案建议,供政府参考,二是组织参与省内国内国际民族茶文化学术交流,节日、盛会、论坛,编辑出版民族茶文化刊物,诗歌画册等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对民族茶文化进行调研挖掘,做到艺术升华,层次清析规范,不断向社会推出科学、健康、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再次,要建立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理论标准体系。黔东南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标准和体系,而是各自为政。要想推动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得建立起以茶为起源的理论导向,我们的民族是怎样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以及茶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特点及表现形式的茶史学,以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的茶文化社会学,以历史和现代、各个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的饮茶民俗学,以黔东南民族传统文化标识茶的形状和包装、成品茶包装外形设计、名茶冠名、及宣传广告等,都要以民族文化的特色及茶的美学为基础,以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民族茶艺表演、茶叶历史文化及茶事旅游的茶文化交流学,以茶文化资源、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的茶文化功能学,这是奠定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发展基础的必需举措,应当创新建立好这个理论标准体系。
黔东南许多旅游胜地都有着神秘的向往,千户苗寨西江,千户侗寨肇兴,万亩连片的观光茶园,古楼,风雨桥,以及田园风光,都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在。但是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举办民族茶文化艺术节或万人品茗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不足,一定要做到以茶促旅,以旅促销,有条件的尽可能让游客自采、自炒、自泡、自品、自购,要让游客充分体验做茶的工艺,借此机会提高游客对茶的兴趣,让他们了解茶爱茶,这是拓展黔东南茶叶市场、弘扬民族茶文化的有效方式。同时,加强民族茶文化基地培训建设。力争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率先在各地、州、市、县建设一批民族茶文化基地。民族茶文化基地应是综合型的,它应包括:茶叶博物馆,民族茶艺,艺术团或队,民族茶文化宫,茶文化互联网站,茶文化旅行社,以及茶饮、茶食等商业设施。我们要以推动全州民族茶文化建设,使其成为民族文化大州的支柱文化产业。再次,在体现形式上,要建立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艺场所。茶艺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独特艺术表现的形式。应广泛收集整理黔东南各民族,古朴、浓郁的茶品饮方式及食饮茶的习俗,加以创新利用,研究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茶艺,并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民族茶艺人才,使茶艺馆成为各民族休闲娱乐、陶冶身心、陶冶情操、以茶会友、交流信息、洽谈商务的理想场所。
加大民族茶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在目前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应通过招商引资、合资、集资、银行信贷等多曲道多种形式,让民族茶文化形成产业,以其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推动民族茶文化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标准质量是产业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来茶产业虽然得到一定标准快速发展,但在整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大各优质茶基地的高标准建设与加工技术的培训使其得到提高,生产一定批量优质的茶产品。二是加大茶文化的宣传,扩大内需促销,三是打造以历史悠久的思州茶 为品牌的多个系列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四是依托科技技术支撑,把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这些广阔的努力途径,将给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带来美好的前景。
黔东南乃贵州南大门,民族风情浓郁、是闻名世界的民族文化艺术之都。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并加以重视,同时要加大对茶文化的宣传、推广、传承与保护,依据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渊源,举全州之力,把黔东南茶文化的宣传、推广、传承、保护推向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