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敏
(辽宁省锦州市妇婴医院小儿肾内血液科,辽宁 锦州 121000)
鞘内注射是白血病患儿最基本的治疗方式,患儿会因治疗而受到一定损伤,并因此出现治疗依从性降低。同时在疼痛和疾病影响下,患儿身心成长会受到较大影响,通常存在愤怒、害怕、行为失控等表现。另外患儿会因疼痛而产生心理阴性,并对其人格构成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相关研究[1]认为,针对儿童白血病鞘内注射治疗患儿开展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升患儿依从性。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行鞘内注射治疗的白血病患者50例,对其中25例患者开展护理干预,收获了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50例,共接受鞘内注射80次,所有患儿均满足儿童白血病临床诊断标准,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25)和实验组(n=25)。常规组接受鞘内注射40次,其中包括女12例、男13例;年龄范围3~14岁,平均(8.1±2.1)岁。实验组接受鞘内注射40次,其中包括女13例、男12例;年龄范围4~14岁,平均(8.2±2.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常规组鞘内注射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鞘内注射治疗过程中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环境干预:为患儿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可在墙壁上张贴卡通图案,播放儿童喜爱的动画片,避免患儿过度紧张和恐惧。将治疗室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定期进行开窗换气,避免阳光直射。②操作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和患儿进行有效沟通,主动体贴和关心患儿,积极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为患儿提供其喜爱的玩具,有效转移其注意力。对患儿家长了解鞘内注射的情况进行评估,依据患者家属情况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并说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避免家长产生不必要疑虑。指导患儿保持鞘内注射正确体位,教会患儿采用张口呼吸的方法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操作前要求患儿着干净衣服,保证背部皮肤清洁。③操作中护理:将患儿头下枕头去除,帮助其保持侧卧,使背部和床板相互垂直,双手抱膝,紧贴腹部,头向胸前微微屈曲,为加宽脊椎间隙使脊柱尽量向后突。引导患儿放松身心,对患儿情感变化进行及时观察,并开展干预。④操作后护理:给予患儿适当奖励,并通过语言表达鼓励。告知患儿不断交替平卧和侧卧,为愉悦患儿身心,可为其按摩骨隆突处和肢体,并播放动画片。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治疗依从率、疼痛程度、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疼痛情况对比: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0%,显著高于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66.0%(P<0.05)。实验组穿刺无痛率62.0%、轻度疼痛率20.0%、中度疼痛率12.0%、重度疼痛率60.0%;常规组穿刺无痛率10.0%、轻度疼痛率40.0%、中度疼痛率32.0%、重度疼痛率18.0%。实验组无痛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2.2 两组鞘内注射后不良反应对比:实验组头晕头痛率10.0%、腰背痛率18.0%、下肢疼痛麻木率20.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2.0%、76.0%、48.0%(P<0.05)。
白血病患儿鞘内注射治疗中较易出现疼痛和不良反应,所以需要开展有效护理干预,促进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减轻疼痛。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不仅进行鞘内注射相关技术操作,还对患儿内心感受进行了解,并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和支持,避免其过度恐惧和焦虑,提升其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2]。操作后护理人员告知患儿怎样充分修养,降低头晕、头痛等并发症。同时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发现异常后立即采取处理措施,保证穿刺具有较高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疼痛反应大大降低[3]。
本研究中,实验组无痛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头晕头痛率10.0%、腰背痛率18.0%、下肢疼痛麻木率20.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2.0%、76.0%、48.0%(P<0.05)。可见,在白血病鞘内注射患儿中开展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儿对穿刺疼痛的反应,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鞘内注射不良事件,保证穿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