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名校

2019-01-08 08:07文/杨
北方人 2019年14期
关键词:名校家长学校

文/杨 洋

“多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在这里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桌。”站在北京一所名校的围栏之外,望着操场上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一名家长感慨不已。

不惜一切购买学区房,马不停蹄带孩子上课外班,托人托关系进名校,“神童”简历频频刷屏……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背后,是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渴望。由此引发的,是各界对“名校”问题的关注。

光环之下,名校是否名副其实?学校氛围如何,老师素质怎么样,孩子在这里可以学到什么?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呼吁让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名校该如何作为?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北京一些知名中小学,对话校长、老师和家长,观察北京名校的现状,试图探寻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名校并非“考试工厂”

“妈妈群”“家长群”“同学群”,甚至还有“邻居群”“房产中介群”……五花八门的群聊里,涉及子女上学的话题总能引起热烈讨论,人们乐此不疲地研究着学校排名,分享着入学韬略,感慨着入名校之艰难……

小泽的宝宝还不到一岁,她已经开始筹划换学区房了。也就是几年前,她才在北京的南五环外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最近她又有危机感了:“我们学区内没有知名小学和中学,以后孩子上学咋办,这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从老家考到北京读书,又几经拼搏最终在北京站稳脚跟,小泽坚信教育能改变命运,所以她铁了心要把房子换到西城、海淀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哪怕房子小点儿旧点儿都没关系。

“我非常重视孩子教育,自然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小泽的话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

记者调查了解到,多数家长对名校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学校的应试水平,但对取得好成绩背后的原因不甚了解。

记者在学校走访中发现,一些名校能够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提高了学生在中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概率。不过,学校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则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方式。

一些名校并非人们想像中的“考试工厂”,反而更像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有机会参与社会调研,培养艺术特长,参与科研实验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共识,“成绩指挥棒”“唯分数论”等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日益被重视。

北京市的升学考试改革,从综合素质评价到多科目选考的种种变革,让不少家长感觉到了素质教育正在从过去的“喊口号”变成“硬杠杠”。

“靠死记硬背、靠题海战术、靠套路应试已经是过去时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告诉记者,未来的考试会更加灵活,靠死记硬背行不通了。现在需要培养的孩子是,当他面对一个从来没见过的题目时,也能够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把问题解决了。

“如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好不好,已经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了。”小泽说。

“精气神比考分更重要”

“老师存放个人物品的柜子里,摆放的竟是几套小孩衣服。”一次偶然的发现,让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深受感动。

这名老师告诉芦咏莉:“我准备了一套适合男孩的衣服、一套适合女孩的衣服,万一孩子的衣服脏了、湿了,可以及时给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

看似平凡的小事,蕴含着教育的本真。芦咏莉说,老师的点滴善意,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温暖,更是用行动教会学生关爱他人。“孩子成长需要爱,尤其需要周围人的尊重、理解与支持。因此,教师要用自己浓浓的爱,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善良的心灵。”

芦咏莉告诉记者,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成长,贯穿课堂内外,才能培养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对于6岁~12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打好做人的基础,“通过一点一滴的培养,把孩子的基础打得更牢、更厚、更纯。”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史家七条小学,有一个名为“学雷锋义务打气队”的小学生服务团队,在七条胡同口为过往自行车打气,已经坚持了20多年,成为胡同的一道风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当年“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现已不再是城市家庭的“标配”,来给自行车打气的人越来越少,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如从前。

“这个传统,是放弃还是坚持?”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思考了很久,学校还为此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时代在变,但精神不能变。最后,我们决定不仅要坚持下去,还要把‘打气精神’发扬光大。”王欢说。

从小小的“打气精神”挖掘出“再小的坚持也是力量”,史家小学成立了“行动公益社”,把志愿服务从校园延伸到社区,鼓励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他人。近年来学校又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去我们打的是自行车气,现在我们打的是精神气。要让孩子心中有温度,头脑有智慧。”在王欢看来,“如今我们更加意识到,成绩已经不再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精气神比考分更重要。”

书本之外也有真知

从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出来,西北方向是北京一零一中学,东北方向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个坐落于圆明园外围,一个坐落于清华园内,除了学习成绩好,两所学校的学生,还有着相似的气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鼓励学生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清华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激励学生永不自满、一往直前的一零一基因。

“一所学校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具有怎样的气质。”王殿军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平台,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清华附中一直在探索的教育方法。在清华附中,有不少学生活跃于社团、学生会、足球场、舞台、实验室,把很多精力放在了书本以外的事情上,考试成绩却依然很好。

“知识不仅仅在书本上,学习也未必只发生在课堂上。”王殿军认为,正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解决问题时才更加游刃有余。

根据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

“面对高考改革的新变化,家长和学校都要更加尊重孩子的兴趣特长,要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现自己的潜能。”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对记者说,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长进步,是一所好学校应有的责任。

冰球运动、女排训练队、健美操比赛、金帆交响乐团、科技兴趣小组……北京一零一中学鼓励学生发展体育、艺术、科技等特长,很多学生都能在学习之外找到兴趣点和发展方向。“我们不只培养参天大树,还要有鲜花,有小草,多元化才是健康的生态。”陆云泉说。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老师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行对孩子影响很大,我们想去好学校,也是奔着好老师去的。”一位家长坦言。

“‘淙淙的流水’应该是快流还是漫流?教学时应该以什么样的语速去读?它的意境是柔美的还是有力的?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教这个词?”芦咏莉很在意老师的教学方法,“你教给学生一个词汇,不是让他机械性地记忆,而是要帮助学生去体会它的意境。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下功夫。”

“如果教学教不到点上,就可能越教越碎、越教越呆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要求老师在课下把教学文本研究透,把教学方法设计好,减少对学生的机械性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芦咏莉说。

“我们的老师要从教育者的角度转向服务者,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陆云泉介绍,北京一零一中学坚持把学生放在学校正中央,实现低负担、高质量、全面育人。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学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张苏认为,学校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收获,课堂要遵循学生特点,开展多种方式的“教与学”。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我们期待教育公平,就要给所有孩子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尊重和发展。

理性对待“名校情结”

“如果学校的办学水平相差不大,家长就没有必要去择校。”储朝晖建议,只有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学校,才能真正破解“择校热”难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向记者表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全世界都面临的普遍难题。破解难题,既要加强对重点学校的管理,也要注重加大对其他学校的支持力度,切实帮助它们改善办学条件,配备必要师资,开齐所有课程。“既不能对名校放任不管,更不能对弱校不闻不问。”

“迷信的观念要不得,盲从的观念要不得。”周洪宇建议,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不是说有个名校“学籍”就很光荣,就很有面子,更重要的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适合他发展的学习途径。否则,家长花了很多精力把孩子送进名校,却不符合孩子的自身情况,最后给孩子带来的会是伤害,包括对他自信心、能力的影响,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位老师也坦言,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名校情结”强加到孩子身上,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名校,结果孩子跟不上,最后自信心都没有了,这就是害了孩子,“学校只是外部条件,孩子自身才是关键”。

“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是人之常情。”陆云泉说,但也要避免盲从,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发展道路。哪怕学校和老师的名气不大,但能对孩子成长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那就可以说是好学校。

王殿军告诉记者,他中学就读于陕西的农村,虽然条件简陋,但他在打麦场上跑步、练歌、拉二胡,培养了很多兴趣爱好。在他看来,好的教育不在于硬件环境有多牛,而在于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周洪宇认为,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渠道已经多元化了,国家也在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多的学生甚至偏远山区的孩子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步享有优质课程,而非必须挤进名校。

猜你喜欢
名校家长学校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赶集挑名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