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1 梁治学2
1.甘肃医学院公共教学部,甘肃 平凉 744000;2.甘肃医学院中医药系,甘肃 平凉 744000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中医药本质与特色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彰显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深刻道理[1]。学习中医药文化,对于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有着深厚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有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是在借鉴西方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教育模式,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现象,对于传统文化学习逐渐弱化,影响了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1 医学院校专业的单一性 医学院校教育有很强的专业性,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更不具备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及其所特有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1.2 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困难 在人文医学课程设置方面医学院校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对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教学呈现分散化和不规范化的特点。
1.3 人文教育的课时不足 由于医学专业知识难度大、范围广,医学生要在专业知识花费大量时间,医学课程课时不断增加势必减少人文科学的教学时间。优化课程结构,扩大人文教学科目,弘扬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4 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既有医学专业又有人文社会知识的教师较少,在教学中,教师很难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导致医学人文教育效果不佳。
高等医学院校不仅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摇篮,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学习传播中医药学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医药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2.1 培养良好身心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为病人解除身体上的疾病,更要为他们解除心理危机,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临床技能之外,首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和超强的忍耐力是他们应对未来艰苦工作的必备素质。同时,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良好的承挫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和沟通能力是他们成为一个优秀医生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
传统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作为一门医学,承载着对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认识和研究,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作为一种文化,它负担着对社会人文科学的责任,它能医治人的思想。学习传播中医药文化,可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也是实现高素质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
2.2 培养创新能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中医药文化历数千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非常重视人的探索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汉代名医张仲景批评人时在医学教育中的因循守旧习气:“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提倡医学的教育学习应提倡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他的《伤寒论》对热病的治疗,是对《内经》的突破和创新。晋代医学家葛洪敢于“疑古”,反对“贵远贱今”,强调创新,认为“古书虽多,未必尽善”,这种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品质使他在医药学等领域卓有建树。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为证实《诗经》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说法,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的蜂窠,最终得出其“斯为谬矣”的结论。他的《本草经集注》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改革创新精神。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亦是质疑古代医书中存在的谬误,从而发愤去谬求真,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全面的整理总结,撰著出《本草纲目》这一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2]。中医先贤的这种积极实践、勤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精神,正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与要求。
通过中医药文化中的学习,可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中医先贤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治学态度,继承和发扬他们追求真理,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孜孜以求、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的良好品质。
2.3 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 审美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加强医学生的审美教育,可以教化心灵、开发智能,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医学理论中的精髓和诊疗技术中的要领的领会能力。医学教育思想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强调仁人仁术的心灵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调和致中的平衡美[3]。
许多医学家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美学修养,如陶弘景喜欢吹笙,善诗工书;朱丹溪、张介宾、徐大椿精通音律,薛雪工于绘画、善诗文,傅青主书法冠绝一时等,在艺术的创作活动中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如文献著作本身兼有文艺美和科学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用诗一般的笔调将精确的医学知识与优美的文学描述有机结合,使抽象的医学知识具体形象,读来让人赏心悦目,引起美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科学美的熏陶。另外中医药文化中还明显地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中“重于情”的特点,这对当下医学生的社会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扁鹊率弟子游医民间,随俗为变,急病人之所急,治病人治所需。李时珍采访四方,在向农夫、渔夫、樵夫请教中,悟出民间有智慧的道理。陈自明行医遍行东南,深察民情,故专攻当时被认为“医术中尤难、尤险”的妇科、外科,使他成为著名的专科医学家。被百姓誉为“仙医”的傅青主,身背药篓,行医四方,救治性命的庄严、愉悦,铸就了他“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的拳拳爱心和铮铮铁骨[4]。充分体现了中医先贤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和医者仁心的朴素情怀。学习传播中医药文化,秉承医者仁心、圣者仁术精神,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加强自身美学修养,提高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将美和情渗透在医疗行为和医患关系间,在社会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医学的真善美。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医学生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高等医学院校采取有效措施彰显中医药文化的育人价值。
3.1 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高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对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可通过课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来实现。一是课堂显性教育。增加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必修课程,如《中国医学史》、《中医药文化》等,通过课堂传授让每个医学生都能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体会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魅力,使其认识到中医药文化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开设《医古文》、《中华名医》、《中医中药发展史》等选修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通过鲜活生动的课堂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的热情,使学生领略名医风采中汲取中医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二是课堂隐性教育。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将中医药文化渗透在各科教学中,通过显性传授与隐性渗透达到传承文化和以文化人的目的。
3.2 丰富育人载体,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应创新载体,丰富育人形式,将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行合一。一是利用当地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甘肃医学院每年以皇甫谧文化为主题开展活动,举办皇甫谧学术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及皇甫谧杯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等活动。与此同时,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拜谒中华针灸鼻祖皇甫谧;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二是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医学院校要不断创新网络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平台建设。通过慕课、校园在线学习、网络讲座等现代技术教育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展现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果。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三是举办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中医故事情景剧表演大赛以及医学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医学生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四是优化育人环境。医学院校设立中医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宣传专栏、历代中医名人雕塑等校园景观建设来凸显中医药文化特色。另外以传承弘扬地方历史中医名人文化精神为重点,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传播中医药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塑造高尚人格,提升人文素质。
3.3 拓宽育人途径,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医学院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将中医药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开展中医药化调研。利用当地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调研活动,如甘肃医学院定期组织中药系学生深入崆峒山,对崆峒山上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的分布状况、种类、药用价值等进行研究。以身实践使学生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二是创办中医药文化社团,如创建针灸推拿协会、中医保健协会等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于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甘肃医学院的针灸按摩协会、中医保健协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开展爱心实践活动,他们经常走进社区、深入偏远贫困地区开展爱心义诊、健康知识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躬身实践培育医学生向上的人文情怀,深刻领悟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
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德艺双馨的医药人才的责任,医学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职责。独特而宝贵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人文精神教育和医学知识、专业技能相互融合、协调。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发多种教育渠道,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育人环境,从而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