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红
摘 要 由于青海高原是我国豌豆主要的种植产区之一,豌豆褐斑病在青海高有较高的发生频率,因此本研究结合青海高原的气候条件与该地区的种植习惯,对豌豆褐斑病展开论述,并详细介绍了豌豆褐斑病的发生症状与防治。
关键词 青海高原;豌豆褐斑病;豌豆壳二孢菌
青海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澜沧江、长江、黄河等的发源地。该地区的特点是水流多,沼泽占地大,是我国境内湿地所占面积最大最为集中且海拔最高的区域之一。青海高原在海拔上相对较高,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而且光照充足。而豌豆属于长日照植物,喜欢冷湿气候,因此具有很强的耐寒性,且在种植过程中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结合这些特性我们了解到,青海高原为豌豆的种植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因此,一直以来,青海省是我国豌豆生产的集中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该产区的豌豆更是远销海内外。豌豆作为青海高原的主要经济作为之一,豌豆在青海高原被广泛种植。近年来,在青海高原豌豆种植情况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大仙,豌豆褐斑病发生的是青海省豌豆种植中影响豌豆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豌豆品质的降低对豌豆的经济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本研究将围绕豌豆褐斑病展开讨论,为相关的种植人员在遇到相关病害时,提供参考依据[1]。
1 豌豆褐斑病的病原物
豌豆褐斑病的病原物为Ascochyta pisi Libert,中文名为豌豆壳二孢菌,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豌豆褐斑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呈深褐色,近球形,成熟时产生椭圆形的分生孢子,无色,孢子中间存在隔膜。该病原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到26度之间,喜欢湿润的环境,因此适温高湿的环境易于该病原菌的生长。
2 豌豆褐斑病的症状
豌豆褐斑病在豌豆植株上表現为地面部分的全株为害。叶片被侵染时的症状是:叶片具褐色圆形病斑,在为害初期的时候,病斑为浅褐色、圆形,具清晰的缘,为害后期,分生孢子器成熟时,可见黑褐色至黑色的斑点;该病菌在其茎上侵染时表现为褐色,近椭圆形,不规则排列,豌豆褐斑病的病斑中部呈范褐色,病斑中间部分至边缘颜色逐渐加深,后期与叶的发病症状相似,产生黑色小点。而花在感染豌豆褐斑病时,形成褐色病斑外,易造成该器官的脱落,造成落花,直接造成豌豆产量下降。染有褐斑病的种子在潮湿的环境中,病斑呈现灰褐色褶皱,且病原菌可侵染至豌豆种子的胚与子叶内部[2]。
3 豌豆褐斑病的发病规律与影响因子
豌豆褐斑病的病原菌在的越冬途径包括在豌豆病残体不豌豆种子中越冬,在豌豆种植的过程中,种子中的病原体随着种子的萌发侵入豌豆苗中,宾灿的种的豌豆褐斑病的病原菌随着雨水传播侵染健康豌豆植株,使其感染豌豆褐斑病,在豌豆植株上完成该病菌的整个生长过程。
由于青海高原具有水流密布、湖泊与沼泽密布的特点,且豌豆种植面积广泛,豌豆的生长温度与豌豆褐斑病的病原菌生长范围接近,因此青海高原在豌豆的种植中,极易造成豌豆褐斑病的发生。由于青海高原在种植豌豆的过程中,常伴有该病的发生,在对青海高原豌豆种植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种植户有种植自留种的习惯,且在种植前未对种子进行检查与杀菌处理,且部分病残体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这些不当的行为,为豌豆褐斑病的越冬与侵染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且这些带病种子及未处理的病残体是该地区豌豆褐斑病最主要来源。
4 豌豆褐斑病的防治
针对影响青藏高原豌豆褐斑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言,需要加强农业的防治,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在选种的过程中可选择购买无病原物侵染的种子,或者建立在无病原物侵染的地区,建立留种地并进行严格无病区的管控,健康强健成熟的豆荚作为种源,且在播种前利用草木灰进行消毒处理;在种植时应避免连年种植,选择适当的作物进行3年左右的轮作,该作物在选择时应避免选择豆科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应避免种植过密,由于青海高原气候湿润的特点,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性能好的地区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应合理施肥,尤其是对加强对氮肥的控制,做好肥料的合理搭配,可保证豌豆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种植完一季的豌豆时,要及时处理病残体植株,对土壤进行深耕出来,加速病残体的分解,防治来年种植过程中豌豆褐斑病并传播与发生。
此外,在种植过程中,发现豌豆褐斑病的发生时,可采取化学防治对该病进行管控治理。例如在豌豆植株受到该病菌侵染时,可应用600倍的杀毒矾的64%的可湿性粉剂对受侵染的豌豆植株进行治理[3]。
5 小结
青海高原在豌豆的种植面积与气候条件上都为豌豆褐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发生环境,而农户不恰当的种植习惯为该病的循环发生提供了条件。而豌豆褐斑病的发生在豌豆的生产过程中直接影响了豌豆的品质,进而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效益。因此,青海高原的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因提高对豌豆褐斑病的防治意识,做好定期的检查与预防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淑欣,骆卫兰,马艳梅,王书聪.豌豆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新农村(黑龙江).2012,(9).
[2]冯朝明,刘伟,常云燕,李丽花.豌豆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2,(6):33.
[3]袁兴兰,江居洪,高桂生,刘兴家,李忠贤.豌豆褐斑病的危害与防治[J].新农业.20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