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丰收途径的分析

2019-01-07 06:26朱兰香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创新

朱兰香

摘 要 我们河南属于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方面也比较领先,再加上气候与地质方面的优势,促进了河南农业经济的持续进步。本文概述了基本的农业栽培技术,就如何实现高产丰收提供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技术;高产丰收;创新

农业是河南省的重要产业,相关部门非常关注农业技术的创新,将栽培技术作为支持农业高产的主要动因,而且技术涉及到农作物栽培中的各个环节,比如翻耕与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土地检测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关乎到农作物的产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另外也要重视品种优化,做好农作物种子的改良工作,从多方面发挥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价值。

1 栽培技术

1.1 播种

播种是关键的栽培环节,播种技术的优劣关乎农作物的产量,一是科学的播种时机,这必须基于当地的气候而定,合适的时机能够让农作物免受冻害,而且维持足够的发育水分和温度。在传统的播种方式中,经常依赖节气调控播种时间,这能为播种环节提供参考。在现代技术中,关于播种时间的控制更加精准,这是源于人们对物候现象的高效预测和利用,能够避免很多反常气象所造成的减产灾害。二是播种环节的技术应用,主要就是各类播种机械的使用,这能很好地调控播种间距和效率,避免人工播种的缺陷[1]。

1.2 密植

由于农作物品种的优化和各类肥料的使用,为农作物的密植创设了条件,但是过度密植会降低农作物中的通风性,而且作物间会产生激烈的营养竞争,导致土壤中的营养素、光照等要素分布不均,作物无法获得最佳的生长态势,自然造成减产问题。但作物密度过小也会浪费土地空间。一般来说,密植中要考虑的因素关键是当地气候、土地肥力、农作物特性这三方面,而且在长久的种植中,人们對于农作物密植技术的掌握逐渐熟练,了解到如何密植才能高效增产。通常,密植因素有三点,即每亩土地中的穗数、每穗粒数以及粒重,据此就能推算出可靠的亩产量,而种植的密度与这三个因素息息相关,以水稻为例,如果将密度由基础的6000多株提升到7000至8000株之间时,原来的穗数扩大了15.3%,但是每粒的重量降低了6%,如果将密度控制为8000至9000株,会导致粒重下降达到26.2%,穗数的增加无法弥补粒重下降的减产损失,由此可知只有合理密植才能确保高产[2]。

1.3 管理

这里主要指土壤管理,在农作物的种植之前和生长之中,科学地管理土壤都至关重要,比如在播种前的及时翻新和整地,疏通土壤中的空气,清理土壤中的杂物,改善土壤的整体状况,使其更适宜于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同时也要关注土壤施肥,除了依赖经验,更要使用现代土壤检测设备,分析土壤中各类营养素的分布和缺失,再结合农作物品类有目的性的补给养分。另外,灌溉也是重要的管理策略,要践行科学的灌溉手段,另外也要重视农作物的防水排水,保障其生长中的空气疏通。在排水与灌溉的管理中,要遵守农作物的实际需水量,保持适宜的土壤环境,具体如图一所示。最后是关于施肥,除了确保施肥的针对性,也要调控好施肥的时机与频率,确保基肥和追肥的科学性,保障肥料发挥高效作用。

2 高产策略

2.1 科学应用技术

这是确保高产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农作物栽培的过程较为复杂,各个种植环节的主要调控因素各不相同,并不存在统一的栽培标准和数据以供参考。所以在栽培技术的使用中必须把控下述要点:一是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适用各种栽培技术,比如施肥管理中,常见的肥料元素很多,主要是氮磷钾等元素,必须参考土地检测数据和农作物长势来确定肥料元素,同时根据土壤、气候和农作物三要素来确定施肥的用量和频次。二是遵守技术原则,仍旧以施肥为例,需要强化有机肥的使用,发挥化肥的辅助作用,同时重视基肥,确保施肥的深度,将不同的施肥手段融合应用等。三是技术方面的创新,这是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因,可以通过创新病虫害的防范、翻耕、播种等方面的技术来确保高产,所以河南省必须强化农业技术方面的经济支持,保障高产目标的实现[3]。

2.2 优化农作物的品种

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在产量方面的潜力不同,而且抗病虫灾害的能力、与环境的交互性、熟性等都存在差异,必须优选品种才能确保产量,一是遵守区域内的气候与生产条件;二是分析区域内的耕作传统,尤其是种植中季节与茬口间的衔接,这能为选种提供参考;三是考虑品种的种植搭配与布局,选种性质适宜的品种。另外,也可以改善种子的遗传要素,这是优化品种的关键所在,主要是在优化株型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对株型影响重大的因素,尤其是种子对水分与光能的吸收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良株型。在技术的支持下,借助于各种优良的基因,能够不断更新种子的遗传物质,开发出新的农作物品种,在技术层面保障作物高产[4]。

2.3 完善栽培管理

在追求产量与品质的过程中,优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所以要针对农作物的品种、生长态势方面的差异,选择适宜的田间管理机制,避免田间管理失误所引发的减产问题。在管理中的关键因素是各项管理活动的时间、次数、手段等,这些与产量高低息息相关,比如病虫害与杂草的处理必须抓住适宜的时间,使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生物和物理性的防治为首选策略,避免化肥农药的过量应用。同时把控要农作物生长中的排水与灌溉,平衡好田间的水分和空气含量。总之,农作物栽培中的管理事项较多,而且必须基于气候和生长阶段实施管理,保障管理的适宜性和高效性,为农作物创设稳定适宜的环境条件。

综上所述,栽培技术的创新改变了当代农业发展的面貌,将各种栽培技术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管理等阶段中,同时也强化对于农作物品种的基因研究,改良的优化品种,确保品种在抗性、熟性方面的优势特质,借助于栽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从多个维度保障农作物的高产,支撑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荣.河南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其创新思路[J].河南农业,2018(5).

[2]季大明.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

[3]张华.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19,2537(8).

[4]蓝小燕.探析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丰收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S1).

猜你喜欢
农作物栽培技术创新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趣味象声词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