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
人类进化经历了猿人、原始人、智人、现代人四个阶段。■ 视觉中国
2019年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第90年——1929年12月2日,来自北京市郊的一则电报,震动了古人类学界。这块头盖骨化石,明显是人骨,但形状又不似任何现存人种。
2019年是人类发现甲骨文的第120年——1899年,清人王懿荣在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发现上面有许多奇异的纹路。他对照典籍文献,推测出这些“龙骨”上的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产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研究好人类历史,就离不开科学方法、科研史料与科研利器的相互配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将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比喻成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考古地层学借鉴自地质学基本原理,考古类型学借鉴自生物学基本原理。可见,考古学源于科学,属于科学,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古代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而科技,正是挖掘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最坚固、最有力的“镐头”与旗帜。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郊的小双桥遗址是一处介于商代早、晚期之间的重要都邑遗址,在1990~2000年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一批祭祀遗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人骨,地层中也出有数量较多的非正常死亡人骨。
以往的“传统考古”研究主要依靠遗迹单位中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的特征来判断年代及性质,但这些遗迹单位以出土人骨为主,根据同出的其他遗物仅能得出推测性的认识,难以确认这些人骨的身份信息。相比之下,生物科技考古能够通过骨骼胶原蛋白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取更多肉眼看不见的“潜信息”,为探究这批人骨的身份信息提供全新的思路方法和科學信息。
继挖掘和分析之后,面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借助科技手段来数字化保存艺术作品是第一步,更大的问题其实是如何让这些高居人类文化遗产殿堂的艺术文化继续有生命的传播,而非被供在真空般的玻璃匣里冷冰冰地陈列。例如,谷歌2019年10月28日推出了一款叫做智玩皮影的游戏,智玩皮影基于TensorFlowTM技术对动作进行敏锐迅速的采集和准确的识别,它的剧情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的“盗仙草”桥段。用户可以根据提示,用手影解锁情节,随着白素贞潜入昆仑山、对战山中仙,帮助许仙和白素贞通关团圆,并且可以量身定制属于你的结局。
古老厚重的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有了科技手段的加持,不仅能呈现其外在形式,更要展现其思想精髓。只有充分利用最“鲜活”的科技方法手段,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