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刘俊英
参观者体验VR石窟项目
一座城,一座山,城是山之根,山是城之魂。天龙山景区是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张标志性名片,其瑰丽的石窟艺术反映了从北朝至隋唐中国石窟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对于研究中原地区石窟造像发展演进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的文物精品流散在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文化的浩劫。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物保护一定要靠科技。”当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确实为沉睡千年的文物赋予了新的灵魂。今年,“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巡展首站在太原市博物馆启动,展览借助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再现了天龙山石窟的原样盛况,同时也让流失许久的石窟造像重新魂归故里。
据了解,天龙山石窟复原项目是由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现为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组织,与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历时6年,根据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阪市立美术馆等9个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采集的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三维数据,才实现了天龙山11座主要洞窟的数字复原。
12月5日,走进太原市博物馆“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展厅内,一幕缓缓张开的数字长卷再现了天龙山的人文历史以及与晋阳古城的渊源,脑海中的记忆也从此刻开始翻涌。用手机扫描提示的二维码,根据参观展位的不同,自动播放的讲解功能也使得参观者更能感受到数字复原技术的魅力。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副馆长崔晓东介绍说:“展览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喜欢,纷纷前来一睹其风采。此次展览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物,一方面可以记录文物原貌,为后世提供修复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多元、交互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增进观众对文物的全面了解,从而提高大家对历史文化的热情。”
“你在想什么?”
“我正在思考,为什么如此精美的佛像会天各一方?”
与思维菩萨对话是此次展览中较为新颖的一个环节。参观者可以对石像上的菩萨进行提问,一位坐于菩提树下,头束高发髻、面相清癯、右手支颐作思维状的菩萨会通过变换颜色以及摆动肢体的形式与参观者进行互动对话。展厅负责人介绍,与参观者对话的思维菩萨便是天龙山第三窟左壁龛外半跏趺坐思维菩萨,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此番展示是事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问题提前采集到识别系统中,而后识别发出的人声作出相应的回答,改变了传统观展的沉闷压抑氛围,给予了参观者很好的回应。
旁侧的VR石窟体验展览也是赚足了参观者的眼球,大家都跃跃欲试。参观者带上VR眼镜、通过手柄操作便可开启一段石窟漫步之旅。薄如轻纱的云雾环绕在山间,松山柏树葱翠挺拔,沿盘山路向石窟前行,几只可爱的小狐狸从远处跑来,嬉戏追逐。继续前行,便可看到8窟和14窟字样。操作手柄进入窟内,石窟原貌尽收眼底,选择全窟动画模式,只见洞窟内的各个佛像竟然活灵活现舞动起来。展台负责人告诉《科学导报》记者,在该区域,VR技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虚拟世界,运用3D动画复原技术,立体展现了石窟内前后左右不同位置的佛教造像,参观者可通过石窟现状、专业复原模式和艺术复原模式三种形式,虚拟漫游石窟,如同身临其境。
此外,展厅内还陈设了沉浸式影院、全息影像和3D影片等环节供游客全面体验天龙山石窟的复原成果,使参观者能够真正领略天龙山石窟艺术之美、科技创新之美和古今融合之美。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项目是国内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分离的文物与其原始环境进行全方位虚拟合体的首创,是国际上首例该种类型文物的大型数字复原巡展。今年更是被列入了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并赴法国展览取得成功。天道轮回,涅槃回归。伴随着空灵幽远的乐音,一个个菩萨的身影在科技赋能下重新实现了回归,为世人所敬仰。
崔晓东感慨道:“天龙山绝不仅是瑰丽的佛教石窟艺术,它所承载的是自然的力量、石工的智慧、绵长的历史、虔诚的信仰、东西方美学的碰撞以及近代史上一段交织着疯狂、屈辱与坚韧的插曲。天龙山不仅是山,佛造像不仅仅是像,国境线并不能阻隔文化交流,人既能對珍贵遗产造成破坏,同样也能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我们希望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要成为一次让你我共同感受历史文脉、体验文化碰撞、感悟人生智慧、思考未来命运的仪式。流落于天涯海角的天龙山文物,今天在信息上重归一体、在美学上得以再生,相信在未来定能在实物上合规一体。”
科技赋能让天龙山石窟艺术活起来,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表示:“此次展览,正是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鲜活实践。今后将会让更多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物珍存走近百姓、走向世界,与社会共享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成果,为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