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摘 要 徐州沛县种植西瓜历史悠久,做好病虫害防治是西瓜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西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西瓜; 病虫害;防治技术
徐州市沛县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处暖温带,属湿润季风区,地貌为黄河冲击平原(黄河故道),地势高而平坦,沙壤土层深厚,透气透水性好,非常适合蔬菜种植。西部安国、鹿楼、栖山等镇种植瓜菜的历史悠久,已发展面积达5万亩以上。基地按照徐淮地区设施蔬菜绿色发展技术模式规范要求,在病虫害防治上已形成一套采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壮无病虫害的砧木和接穗,合理调控温、湿度和光照,防治上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高效低度低残留和对环境友好化学农药的综合措施
1 品种选择
1.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我县主要品种有早佳、麒麟、美都、甜王、京欣等抗病性好、甜度高的品种。
1.2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选择晴天将种子嗮1-2d,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将选好的种子放在55-60℃的恒温水中不断搅拌10-15min,浸后洗种。把消毒后的种子放在30-35℃温水中浸种5-10小时,以种仁无白心为准。浸种后捞出,用清水冲洗至种皮无粘液,沥干水分,用干净的湿纱布包好,放在25℃-30℃条件下保温催芽,2-3天后,有50%出芽时即可播种。
2 西瓜主要病害及防治
2.1 西瓜苗期病虫害
西瓜苗期病虫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疫病,虫害有虫害有蚜虫、叶螨及蝼蛄、地老虎等。育苗期要合理调控温湿度,创选适宜的育苗环境,猝倒病可用72﹪的普力克水剂400-600倍进行浇灌,每平方米2-3升;立枯病可用64%杀毒矾500倍药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1500倍防治,蝼蛄、地老虎可用辛硫磷、毒死蜱拌饵料撒施。
2.2 西瓜疫病
2.2.1 发病症状
西瓜疫病一般侵害瓜根颈部,还可侵害叶、蔓和果实。根颈部发病初期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发展环绕茎基呈软腐状、缢缩、全株萎蔫枯死,叶片呈青枯状,维管束不变色。有时在主根中下部发病,产生类似症状,病部软腐,地上部青枯。叶部发病时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并迅速扩大为近圆或不规则大型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呈全叶腐烂,干后病叶呈淡褐色极易破碎。茎部被害时呈水渍状暗绿色纺锤形凹陷,病部以上枯死。果实受害表现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凹陷,迅速蔓延至整个果面,果实软腐,病斑表面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2.2.2 发生规律
西瓜疫病的病原菌是藻状菌。病菌以卵孢子等在土中的病残组织内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吹、雨溅、水冲等由西瓜植株伤口侵入引起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28-32℃。排水不良或通风不佳的过湿地块发病重。降雨时病菌随飞溅的水滴附于果实上蔓延危害。
2.2.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选择排水通畅的地块,设施栽培使用地膜覆盖、膜下暗灌等措施;多年种植田块实行轮作换茬,以减少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减轻发病程度。(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防治,可选用80%代森锌可湿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粉剂500-700倍液、58%瑞毒錳锌可湿粉剂5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上述药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3 西瓜炭疽病
2.3.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蔓、叶柄和果实。幼苗受害子叶边缘出现圆形或半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外围常有黑褐色晕圈,其病斑上常散生黑色小粒点或淡红色黏状物。茎部受害,其茎基部变成黑褐色且缢缩变细猝倒。瓜蔓或叶柄染病,初为水浸状黄褐色长圆形斑点,稍凹陷,后变黑褐色,病斑环绕茎一周后,全株枯死。叶片染病,初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斑点,有时出现轮纹,干燥时病斑易破碎穿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稠物。果实染病初为水浸状凹陷形褐色圆斑或长圆形斑,常龟裂,湿度大时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状物。
2.3.2 发病规律
西瓜炭疽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拟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地里越冬,粘附在种子表面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常年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较多,当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造成病害大暴发。另外,种子带菌也是引起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育苗前应进行种子消毒处理,避免造成苗期染病。炭疽病的发生和湿度关系较大,在适温下,相对湿度越高,发病越重。此外,过多用氮肥,排水不良,通风不好,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和重茬种植,发病严重。
2.3.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炭疽病的防治应重点选用抗病品种,调节室内湿度,并抓好全生育期的保护。实行轮作,合理施肥,减少氮素化肥用量,增施钾肥和有机肥料。同时注意合理密植,科学整枝,防止密度过大,以降低室内小气候湿度。(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800倍液,或20%施宝灵3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药1次,连喷3-4次,要轮换交替用药,以全面控制病害的流行。
2.4 西瓜蔓枯病
2.4.1 发病症状
叶子受害时,最初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以后成为直径1-2厘米的病斑。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黑褐色或有同心轮纹。发生在叶缘上的病斑,一般呈弧形。老病斑上出现小黑点。病叶干枯时病斑呈星状破裂。连续阴雨天气,病斑迅速发展可遍及全叶,叶片变黑而枯死。蔓受害时,最初产生水浸状病斑,中央变为褐色枯死,以后褐色部分呈星状干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
2.4.2 发病规律
病原为瓜类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飞散出孢子形成侵染源,育苗期间即可发病。病菌借助风雨传播,从植株伤口、气孔或水孔侵入。病菌喜温暖和高湿环境,土壤湿度大时易发病。茎基部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湿度大或田间积水易发病。
2.4.3 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避免连作,选择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块栽培。及时清理病残体,深埋或烧毁。(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36%甲基硫菌灵胶悬剂400倍液。每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2.5 西瓜枯萎病
2.5.1 发病症状
枯萎病在西瓜苗期至结果期都能发生。但以结瓜初期发病为重。苗期發病,瓜苗顶端呈失水状,子叶和叶片萎垂,茎蔓基部萎缩变褐猝倒;成株发病,始病期一般在植株开花结瓜前后,由下部叶片开始萎蔫,逐渐向上发展,主蔓基部软化缢缩,初呈水渍状,后干枯纵裂病部常伴以树脂状胶汁溢出,干后呈红黑色,维管束呈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急性发病初期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数天后全株枯死。开花坐果前后最易发病。
2.5.2 发生规律
病菌为半知菌亚门西瓜尖镰孢菌。主要在土壤中和未腐熟的带菌肥料中越冬,通过根部伤口或从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在适宜的环境下,可通过雨水、浇水、农事操作传播为害。西瓜枯萎病各个时期均可发生,以结果期发病最重。
2.5.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用黑子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能有效减轻枯萎病的发生;提倡西瓜与其它非瓜类作物轮作,控制病菌基数,其中以水旱轮作对控制枯萎病菌更有效;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禁用病残体沤制韵未腐熟的肥料。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等;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2)药剂防治.重病田在播种或栽植前,按药、土比例1:100用4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粉配成药土撒入定植沟内,每亩用药土100公斤左右。发现病株后,立即拔除,病穴及邻近植株用药液淋浇灌根,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50%氯溴异氰尿酸粉剂5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 或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等,每株用药液200-250毫升。
2.6 西瓜叶斑病
2.6.1 发病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初在叶片上出现暗绿色、近圆形病斑,略呈水渍状,以后发展成黄褐至灰白色不定形坏死斑,边缘色较深,病斑大小差异较大。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短时期内致使叶片坏死干枯。
2.6.2 发生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瓜类明针尾孢霉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组织越冬,亦可在保护地其他瓜类上为害过冬,经气流传播引起发病。病菌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等传播。温暖高湿利于发病。
2.6.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采用地膜覆盖,生长期避免田间积水。西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减少田间菌源。(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