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文丽
去做零活的缝纫店取修补的衣服和一个座套。我问多少钱,那做活儿的女子含笑说:“你让做的这个布套子工钱只收六元,缝补的这个衣服不要钱,我不应该收你工钱的,也应该支持你献爱心哩么。”
这件胛子窝处渗了缝的羽绒服质地良好,是朋友送的,我穿了几次,面料和做工精良,但因为有些小,我把它憋坏了。如果丢弃太可惜了,污染环境不说,还浪费。
送人的东西至少应该完好无损,我给这位女子说了用意,希望缝补牢靠,我好送捐给有需要的人。真是个有心的女子,拿去时候说的话竟被她记下了。
我固执地让她把缝衣服的工钱收下,可是找钱的时候,她还是只收取了做布套子的工钱。小巷子的房租虽然相对便宜些,但做个小生意收入本来不高,每一份劳动都是应该被尊重的,普通人为生活的付出和期待我从来都感同身受,便多放下两元钱,告别了这个知善懂善维护善支持善的女子,转身离开了。不过从此,我若做小活儿,必定只找这个白皙的脸上满含笑意的女子,只要她的小店一直开着。
燕子,我二十多年画家朋友的妻子,善良淳朴,虽为检察官很多年,却清正廉洁,身上从未沾染一丝骄傲之气。那一年,我在行政部門打工,因为常去乡下搞宣传,所以很想把自家孩子一些穿了小了却还是六七成新的衣物送到乡下学校,希望给那些留守孩子一份关切。我把想法说给燕子,燕子一拍即合说:“好好,我也正有此意,那我和你同去。”因为想着现在乡村条件好了很多,我担心人家不需要,就决定先联系对接一下。
起了送人的念头,但是又不能像推送垃圾一样,不管人家需不需要,就一股脑地塞给人家。捐赠是一份爱心,但爱心也是不能太随意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缺衣少食者毕竟没得多少,所以,施与受要用心对接,才更加舒服和有意义。
因为看了一位乡村老师在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梅子》,便对梅子这样条件艰苦的孩子有了放不下的情愫,想着乡村一定还有同梅子一样的无依无靠的孩子,便给作者黄老师去了一封信,问他有没有学生需要这些衣物。当时,黄老师在大山深处任教,通讯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当他看到一个来自执法部门的信封时,不免吃了一惊,心中一阵惊疑:“自己没有任何违法行为,怎会有政法部门寄来的信呢?”
后来和黄老师见面时说起这事,让我们都忍俊不禁。黄老师说他打开信看到漂亮的钢笔字后,疑惑变成了温暖和感动,他没想到他的一篇文章竟然能引起别人如此重视。黄老师把我们的意思转达给了学校,学校表示热烈欢迎,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一点微不足道的善意得到了实施。
那时候,黄老师、我、燕子,我们做这事全部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没有谁给我们摊派,没有任何仪式,也没干扰任何人。同时,我们再三叮咛黄老师,请求学校不要宣传,我们只想为孩子们送去一些问候和关怀。燕子找的司机找的车,我们拉了几箱子书和衣服,学校老师把较为困难的学生组织到一个教室,让我和燕子根据衣服的大小,面对面地分给合适的孩子。接到衣物的学生一个个满心欢喜,其中我送的一套较新的运动衣,另外一个孩子看着好也想要,燕子说下次一定再给这个孩子找一套。为此,燕子还记挂了好久呢!
燕子说来一次不容易,就给同学们讲解了一些法律知识,希望同学们珍惜山间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学习环境,锻炼好身体,尊敬老师,爱护同学,并举例说明了到网吧上网的危害性,让同学们不要与校外不三不四的人结交。分别的时候,学校老师对我们充满感激,说我们让孩子们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
那天山里的日光特别好,把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儿照得很漂亮。返回的时候,一路上看着绵绵青山,轻风送枝摇,听雀鸟欢叫,我们的心里也如沐春风一般。
(摘自《汉中日报》2019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