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永智
【摘 要】目的:分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方式及效果。方法: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7年2月起开始实施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与2016年度服务情况相比,总结社区公共卫生新型服务模式的效果。结果:与2016年度相比,2017年度各类人群及各类疾病管理率、均明显提高,两个年度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推广新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能够明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果,具有较強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3--01
【引言】
调查发现,我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不够均衡,总体效率偏低[1],如何对基层卫生资源进行优化,使资金与资源得到最大化应用,是目前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所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分析,旨在对服务效果做出评价,进而加以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公立机构,下设8个村卫生室,服务面积超过30km2。由于城镇化速度的明显加快,老年系数达到25%左右,辖区内老年人口较多,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其他等健康管理重点人群集中,因此对健康服务的实际需求比较大,健康管理任务繁重。
1.2 服务模式
本服务中心于2017年2月起开始实施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转变,推行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及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并行的新型管理方,详细情况如下:
(1)全科团队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全科诊疗窗口,全科医生充分利用该服务窗口,最大程度优化服务机制,减少人力、时间等成本;
(2)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将家庭作为单位,将个人健康及疾病作为管理目标,充分向社区内慢性疾病、儿童家长、老年人群等讲解家庭医生服务的必要性,以自愿为主,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全面优化,进而为家庭成员提供连续性、高效性、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在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同时,也进一步改善服务效果;
(3)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将辖区内居民家庭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护理人员、健康管理志愿者能动性,采用门诊形式,对老年慢性病、孕产妇管理、儿童疫苗注射等进行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特定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根据档案中内容,开展疾病管理,做好随访工作。
在此过程中,三种服务模式相互配合,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综合、系统的公共卫生服务,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效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
1.3 观察指标
对比2016年度和2017年度家庭健康建档率、老年人群健康管理、其他健康管理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与此同时,对儿童疫苗接种、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老年人管理、孕产妇管理、精神类疾病管理情况进行比较。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管理情况比较
与2016年度相比老年人群健康管理率(96.81%)、其他健康管理率(98.20%)均明显提高,2个年度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相关疾病管理情况对比
2017 年度高血压管理率(51.04%)、糖尿病管理率(46.02%)、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7.08%)均高于2016年度,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2。
3 讨论
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出资、各级医疗卫生部门负责执行的一种公共服务机制,社区是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沿阵地,对其服务职能及服务质量进行不断改进,对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开展具有重要帮助[2]。
从发展趋势来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是未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及能力上具有较大帮助,同时也能更好的维护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3]。由于全科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加之受到服务观念、技能操作、服务项目界定等方面问题的影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推广仍存在一定问题,应对部门协同服务机制进行完善,加大专科人才培养,才能为未来社会公共卫生领域发展提供更多助益。
综上所述,开展新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效果明显,能够改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及疾病管理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李宜洋. 基于服务链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马晓薇,郑玉建,谢慧玲.某社区不同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下的服务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04):415-419.
吴燕,赵燕萍,黄晓霞,等.家庭医生责任制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3):1504-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