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对比

2019-01-07 09:53刘毅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期

刘毅

【摘 要】目的:探讨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于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到我院治疗的3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15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统计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眼压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眼压水平(15.02±5.21)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24.52±5.36)mmHg,实验组前房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几率2例(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8例(53.33%),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3--0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眼肿瘤、眼部炎症以及视网膜缺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致盲几率,加之患者部分眼压水平相对较高,甚至出现视力丧失以及疼痛难忍的情况,导致患者摘除眼球[1]。光凝、冷凝和手术作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本文抽取于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到我院治疗的3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和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效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于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到我院治疗的3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1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5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46.28±7.46)岁;实验组男性11例,女性4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46.87±7.58)岁。两组患者上述资料经过统计学对比,并无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使用532nm激光仪,设置参数为:光斑直径中周部为200~350μm之间,曝光时间在0.1~0.2s之间,输出功能为250~450mW,后极部为100~200μm。每间隔5~7d进行一次光凝治疗。

对照组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局麻后,剪开患者球结膜,将穹隆部位作为基底的板层结膜瓣,使用浓度为0.02~0.04%的丝裂霉素棉片,将其放置于患者巩膜瓣下,持续4~5min。同时,使用平衡液进行冲洗,并于颞侧周边透明角膜位置穿刺前房,并且切除面积为1.5mm×1.0mm的瓣下小梁组织。同时,将周边虹膜切除,最后缝合巩膜瓣和球结膜。术后,于患者结膜下注射2.5mg地塞米松、2.5mg氟尿嘧啶以及8mg庆大霉素。

1.3 临床观察指标

统计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过程中,借由版本为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項数据资料。计算后P<0.05,则为本组实验存在十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水平

两组治疗前的眼压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眼压水平(15.02±5.21)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24.52±5.36)mmHg,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见表1:

2.2 对比两组前房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实验组前房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几率2例(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8例(53.33%),卡方值=5.400,P值=0.020,两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 讨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虹膜和小梁表面出现全新的纤维血管膜,将会使得患者出现虹膜和角膜内层出现粘连以及房角关闭的情况,进而导致患者房水循环障碍出现难治性青光眼疾病[2]。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治疗青光眼的首选方法,能够建立良好的排水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患者术中眼压升高的症状,同时,避免眼压巨大波动对于患者视神经的损伤,因此,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而言,其作为一种安全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更加利于患者眼压的恢复,治疗效果显著[3]。临床认为,患者视网膜缺血和缺氧,产生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以及血管形成因子,刺激虹膜后形成新生血管,使得房水难以排出,患者将会表现出虹膜新生血管、高眼压以及剧烈疼痛等临床症状。由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对于对症药物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因此,选择一种安全而又有效的手术方法十分重要。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封闭患者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避免损伤患者视网膜细胞,同时,减少由于缺血以及缺氧形成的新生血管因子以及眼底新生血管的生成[4]。本组研究经过分析和讨论,得出:治疗后实验组眼压水平(15.02±5.21)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24.52±5.36)mmHg,实验组前房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几率2例(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8例(53.33%),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可见,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而言,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相比,通过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进行治疗,疗效确切。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控制眼压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周林, 周岚.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观察[J]. 海南医学, 2016, 27(4):591-593.

武海玲, 马晓梅, 才让当周, et al. 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对比[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17).

周林, 李芳芳, 冯军.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 实用医学杂志, 2017, 33(7):1137-1140.

罗顺利, 许泽广, 梁春正.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 眼科新进展, 2016, 36(11):1076-1078.